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北京最好吃的京味館子(解析四家京城老字號)
發布時間:2024-11-14閱讀(11)
北京有很多老字號,不知道您發現沒有,傳承至今的老字號大多都是吃的,今兒個就用味覺,盤點一下北京城琉璃廠,大柵欄,前門這仨地兒隱藏的京味兒煙火氣
一:壹條龍
說起霸王餐跟打白條兒,這些詞匯聽起來總是讓人那么生氣,然而對一條龍羊肉館來說,曾經有一頓霸王餐和一張白條兒,卻是如此另類,相傳,光緒年間,有一天,來了這么兩個人,一個小年輕兒身邊兒跟著一個老人,一上來就點了羊肉,當時的這家羊肉館,在南城地區相當有名

老北京人都知道,當年這兒并不叫一條龍,而是叫南恒順兒羊肉館,倆人進門兒之后就開始吃喝,覺得這家館子的羊肉不錯,于是其中一個人就琢磨了,這羊肉怎么這么好吃,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過去用的西口羊,南口羊,都在東北,現在用的都是河北唐縣桔梗養殖羊

估計當年那位年輕人吃的就是來自內蒙地區的羊肉,不過光是產地好,并不代表羊肉就好,因為人家選肉還有標準,當年用的公羊,說白了就是小尾羊,未成年就成了盤中餐,真可謂是獻完青春獻肉身,然而即便這樣,小尾羊為什么還要慘遭尷尬的一刀呢

因為不是倒下的喜羊羊一身肥肉都能到碗里去,還需要精挑細選,一般40斤的羊,最終只能剔出16斤的肉,而這16斤都是摩襠兒,元寶肉,還有黃瓜條兒,一只羊也就兩根兒,雖然名字不同,但是它們都屬于羊后腿兒上最嫩的地方,其實這些規矩是這家羊肉館,自打乾隆年間剛開張的時候就立下的

從乾隆到光緒,少說也得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傳了快一百年的規矩,難怪讓吃飯的二位贊不絕口,可好吃歸好吃,但您吃飯得給錢不是,然而這二位吃完一摸兜兒發現,太差錢兒了,結局很和諧,掌柜的一看這倆不像是騙吃騙喝的人,沒跟他倆掰飭,看掌柜的這么有誠意,年輕人留下一張另類白條兒

年輕人留下的是涮羊肉的配方,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這些是涮羊肉調料里必不可少的,話說到這,劇情應該告一段落了,然而第二天又有了新的劇情,一個宦官把錢送來了,這時候才反應過來,昨兒那個年輕人原來是光緒皇帝,于是真龍天子在南恒順兒吃飯的消息很快傳遍京城,從此南恒順兒改名叫成了一條龍

如今店里還保存著當年光緒皇帝吃飯時候的火鍋,從早年間的南恒順兒到一條龍,雖然名字變了,但是規矩手藝沒變,看似簡單的老北京涮羊肉蘊含著老師傅們代代相傳的精益求精

二:都一處
說起燒麥,北京人可能第一時間就會想到都一處,然而燒麥大多數人都吃過,但燒麥二字怎么寫,有人至今沒弄明白,最原始的寫法應該是‘捎賣’這話還得從吃貨中的名人乾隆說起,吃貨這個詞兒過去在老北京是形容一個人無能,然而對于乾隆來說,他是具有現代意義的吃貨,因為他就像一列火車一樣,見天兒在京城逛吃

都一處就是在他探店時出名的,相傳有年大年三十的晚上,乾隆途徑前門走餓了,四處一看只有一家店還開著門兒,進來一嘗,味兒還不錯,得知小店沒個像樣兒的名字,感慨的說了一句,京都就你們這一處,就叫都一處吧,掌柜的說給別人聽,都以為他是在炒作,結果沒兩天,真的送來了黑漆燙金的‘蝠頭匾’

上面有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都一處’三個大字兒,之所以晚上不關門,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的這家店是一家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小酒鋪,因為掌柜的姓李,所以名叫李記酒鋪,而燒麥的原始姓名之謎,就與李記酒鋪這四個字兒有關系,除了賣酒,還外帶賣一些主食,這種用面皮兒包著餡兒的面點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賣酒為主,面點是捎帶著賣的,所以這種面點是最早的名字就叫做‘捎賣’因為乾隆吃完覺得不錯,所以李記酒鋪不但改名為豆衣櫥,而且還將捎帶手兒賣的面點扶正,成為了主打產品,蒸熟的燒麥潔白透明,頂端泛著白霜,像麥穗兒稍兒上盛開的白花,所以稍賣就被北京人雅化成了燒麥

做燒麥不但是個力氣活兒,更需要心靈手巧,單從外形上看就很漂亮,凹凸有致的身材,美麗的容貌,這些都是都一處燒麥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做一個不都一兩的燒麥,需要大大小小的工序十幾道,搟皮兒的時候,有個很關鍵的動作,就是用大拇指按住面皮兒,一邊兒搟,一邊按摩,這樣才會出來褶兒,一個都一處的燒麥,一共有24個褶兒

它代表了二十四節氣,不但數目上有講究,造型上也有含義,頂上的形狀像一朵菊花,這些都是都一處早年間傳下來的規矩,這兒的燒麥就必須是這種樣子,這也叫標準化,不但如此,都一處燒麥的身材也有規矩,底部的直徑要和開口的直徑一樣,由此可見,一個不到一兩的燒麥,卻是由200多年的經驗與心血做成的

三:便宜坊
便宜坊肯定不便宜,這名字相傳是著名的大臣楊繼盛,被嚴嵩彈劾之后,到這兒烤鴨店吃飯,美味讓人忘卻了煩惱,不禁感慨,此店真乃便宜人,物超所值,烤鴨北京人都吃過,吃烤鴨不是件復雜的事兒,但要是不經過二十多道工序,連上桌兒的都沒有,然而卻取了一個矛盾的名字便宜坊

明成祖朱棣來北京是在公元1402年,而在十二年后,便宜坊就開門了,便宜坊三字兒意思是方便宜人,有點好吃不貴的意思,這是楊繼盛給起的名字,方便的是客人,要說對每一只鴨子來說,那絕對是要求苛刻,比方說晾好的鴨子在進烤爐之前還要經過這樣一道工序,灌湯兒的目的主要就是里煮外烤,這樣烤出來的鴨子,皮酥脆,肉細嫩

每一只鴨子都要經過灌湯才能進入到烤爐內,而在進入到烤爐之前,還有一道工序,爐子壓預熱五六個小時左右,一般都是200到220度,它分不同的階段,做好各種準備的鴨子進入烤爐之后,各就各位,等待著炭火的洗禮,這樣才能從一只普通的鴨子進化為便宜坊的燜爐烤鴨

45分鐘以后,烤鴨出爐了,北京人吃烤鴨,講究鍋挑兒的,說白了就是剛出爐的烤鴨就得片,現片現吃,按照老北京規矩,一只烤鴨要片108片,一方面數字兒吉利,另一方面也會讓鴨肉擺在盤子上好看,其實108片兒不是最好的選擇,基礎要求是100片兒,實際上八十片口感最好,在于每塊鴨肉的大小,片80片兒的時候,每片兒鴨肉的塊頭相對就大一些

很符合北京人舌頭上味蕾對烤鴨美味的感知度,所以您看,從這個簡單的數字變化上也能看出來,便宜坊的烤鴨其實一點都不簡單,除了以上說到這幾道工序外,便宜坊烤鴨技藝還有很多工序,從養鴨到端上桌兒,每一道環節都要精挑細選,而這些工序可是經過將近六百多年的傳承,如今便宜坊燜爐烤鴨已經入選了北京文化遺產名錄

六百多年的時間,不變的是便宜坊燜爐烤鴨的味道,以及老北京人對老字號的那份情懷!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574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