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炒房暴富的時代已結束(你以為你早生幾十年)
發布時間:2024-11-15閱讀(16)

來源:真叫盧俊,已獲授權轉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實施大力度的救市措施,全國幾乎所有城市的房價都出現了大幅度上漲
2010年的國務院發布了“新國十條”,首次提出了在房屋領域實行限購,這是在結束多年短缺經濟之后,中國人再次聽到了久違的“限購”一詞
在新中國的前30年里,從糧食到豬肉,從肥皂到火柴,幾乎所有商品都限制供應,但那是在計劃經濟下應對商品供應短缺的唯一辦法
2010年到2018年,從北京到其他一線城市,再到省會城市,共有26個省市都在不同程度的執行著限購政策
通過對購房資格的限定和購房數量進行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看,確實對炒房客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壓制作用
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迸發出另一種想法,如果我活在古代,又富甲三千里的話,是不是想買幾套就能買幾套了
很遺憾,這不太可能
因為哪怕是在古代,對于買房甚至賣房,也是有嚴格的限制條件的
01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建國后不久,呂后當政
當時朝廷頒布了一項房屋購買的規定:欲益買宅,不比其宅,勿許(《二年律令·戶律》)

大概的意思就是說,你想買房可以,但有一個條件,就是你買的房子必須緊挨著你現有的房子
你如果仔細捋一下思路,會發現要達到這樣的條件其實挺難的
一人想買房子而剛好鄰居又想賣房的概率肯定是很低的,同時鄰居賣了房總得再買一處吧,那還是只能買他的隔壁
這樣的限購政策,買與賣是卡殼的,無法進行有效的聯動,相當于變相鎖死了整個住房市場的買賣
也正因為如此,整個西漢初年的住房交易非常少,幾乎可以忽略
大家可能就會感到很奇怪,怎么會有這樣的政策
如此“限購”,其原因根本不是因為當時的房價高,而是方便加強政府對社會的管理
一是朝廷不希望土地兼并,因為兼并帶來的利益沖突可能會帶來社會不穩;二是有利于政府的管理和收稅
西漢初年的人口與財產普查,實行的是“手實”和“舉發“,通過這兩種方式確權以后進行征稅
“手實”就是家里有多少人、有多少房產,是你自己報,這樣最方便,但很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這種全靠自覺的方式大家會為了少繳稅而故意少報
沒關系,還有第二種方式,就是“舉發”,朝廷鼓勵鄰居檢舉揭發,如果情況屬實,則沒收當事人全部財產,然后一半家產充公,另一半家產用來獎勵給揭發你的鄰居(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下這種獎勵機制是多么的夸張)
當然,要做到互相監督、舉報的前提就是鄰居要對你的財產了如指掌
通過對房屋的購買限制,就限制了人口的流動性,就能確保你跟你的鄰居相依而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樣的話,鄰居之間其實相當于是沒有多少可以隱藏的秘密的,也便于檢舉,更有利于朝廷加強管理
這史上最奇葩的房產限購背后,體現出的是當時社會管理水平的低下
02
到了唐朝,購房政策和漢朝相比,就寬松了很多,買房不一定非要買鄰居的房子,但還是有限制
唐律規定:天下諸郡,應有田宅產業,先已親鄰買賣(《唐會要》卷85)

大概意思就是說,你想要在全國范圍內買房子或是田產都是可以的,但是你買房或買田產不僅要征得賣方的同意,最重要的是,還要征得鄰居同意,否則,不管你付給原業主多少錢,簽訂的合同多么完美,在法律上都是無效的
唐朝做出這樣的規定,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在唐朝,同宗同族的親戚朋友基本都是聚居在一起的,多少有點利益糾葛,很容易出現財產之間的糾紛,這么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出現不動產糾紛,減少房產訴訟,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
03
接下來重點說一下宋朝
因為宋朝的經濟化程度在古代是最高的,房地產市場也是比較火熱的
特別是在北宋后期,作為首都的汴京,也就是現如今的河南開封,商業、服務性行業十分繁榮發達,從事農業的人口占比極低
第三產業特別的發達,人口超過了150萬,如果折算成人口密度,可能比現在的紐約、倫敦這樣的大城市都要高

《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北宋盛景
人口聚集,服務業發達,城市建面好,城市化程度高,導致的結果就是核心城市的房價漲的特別的厲害
北宋的房子有多貴呢,我們來舉個例子
因為北宋是不給京官配房子的,北宋的蘇轍,也就是蘇軾的弟弟,在朝中是御史中丞,他一直買不起房,只能租房子住,他在詩中提到這段很慘的經歷“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意思就是我都有白頭發了,卻連很小的房屋都沒有)”
直到蘇轍回河南許昌(一個當時的二線城市)定居后,用盡了6個錢包,耗盡了一生的積蓄,才置辦了比較的大院落的三間房,他在詩中自嘲自己是“盎中粟將盡,橐中金亦殫”
因為商品經濟發達,人口流動頻繁,人們都喜歡往開封、許昌這樣的一二線城市聚集,導致的結果就跟現在一樣,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火爆,出現了炒房客
在那個時候,炒房也是需要有政治資本的,不是隨便誰都能玩得起的
北宋有個宰相叫丁謂,利用政治資源在首都汴京買了塊地,當時這個買地的成本很低,因為這塊地的地勢很低,不適合開發住宅
丁謂發揮了絕佳的商業頭腦,在附近挖了個更低的蓄水池,然后再把挖出來的土把地基給墊高(現在很多開發商也是這么干的),同時督促政府修建公路,在地塊附近發展沿街商業
造路蓋商圈,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小區的房價就翻了好幾倍,現在想想開發商玩的套路,其實都是古人玩剩下的
眼看著房地產市場有利可圖,沿街的中介越開越多,就形成了職業的炒房客,房價一路飆升
宋朝政府為了穩定房價,打擊官員買房,出臺了限購政策,比如不準官員購買政府出讓的公屋(相當于現在的保障性住房)
還有就是針對官員,有二套房限購的政策,在任的高官如果有房子的,在首都是不能購買第二套房子的
盡管時間在將近一千年前,但是只要是市場經濟,房價上漲的規律其實是一致的
04
到了明時,官員貪腐嚴重,為了杜絕官員因買房出現的腐敗問題,統治者對官員的“限購令”也進一步擴大
出身窮苦的朱元璋一當上皇帝,便通過律法規定: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見任處所置買田宅。違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明代律例匯編·萬歷問刑條例·任所置買田宅》)

大概意思就是說凡是官員,一律不得在工作所在地買房,如果被朝廷知道了,扒光屁股打五十大板,同時,所購買的房子也要充公沒收
同時,朱元璋為了抑制房價,還增大了房屋的供給
他讓南京的官員找了塊地,蓋了260間瓦房,相當于現在的公租房,讓沒有房的南京人居住,申請者踴躍,試點非常成功,于是朱元璋準備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但是,由于供應量相比龐大的需求量而言,實在太小了,明朝的房價還是一路猛漲,朱元璋的“居者有其屋”的夢想也就徹底破滅了
05
清朝政府對明朝的限購政策進行了延續并擴大,不僅限制官員購房,還限制旗人購房
但為了照顧相關利益方,清朝政府規定,只要你是旗人,就可以向政府申請免費的租房或是以遠低于市場價格的房子租房,由財政進行補貼
不過后來由于財政實在是負擔不起,乾隆規定,旗人可以以低價購買公房,市場上500兩銀子的房50兩就能買下來,但是請注意,有條件享受這種優惠政策的,并不是低收入家庭,而只能是旗人
清朝的階級差異在買房這件事上,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當然,如果你想通過囤積房屋發家致富,那也是不可能的
原因就在于清朝政府為了穩定樓市,推出了“找房款”制度,“找房款”制度的設立從本質上真正意義上終結了炒房客
找是找補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剛開始賣家賣房時賣1萬塊每平,過了幾年,房價已經漲到了3萬,一套100平的房子差不多就直接漲了200萬
那么這個時候,賣家就有權利問買家追討一部分的溢價以補足前幾年賣房出現的損失
“找房款”制度的設定,其實就是大大降低了炒房客的囤房所得,你想,炒房客折騰了幾年,發現并沒有賺什么錢,哪還有什么動力去炒房
這種對增值部分進行利益重新分配的方式類似于如今買賣房屋要繳納的增值稅,只是稅率和分配方式不同而已
06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歷史的過程中總是會出臺各種的政策對房產交易或者購買采取限制
雖然每次都有不同的原因,但也足夠可以看出不論什么時候,房子在整個社會中的特殊性和重要地位
正因為如此,每一次的流通都會小心翼翼,從這個角度,或許我們可以窺視出當下各種政策背后的種種和理由
放平心態,戒驕戒躁,房子從來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買的東西,當然也不是你想買就能買的
———— / END / ————
你可能還想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660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