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金庸五斗米折腰(蒸饅頭者金庸也)
發布時間:2024-11-15閱讀(7)
最近因為王朔的新書,又總被問到以前的“金王之爭”。找出一篇舊文發了。還有不少人問21號北京簽售分享的事,文末也有說明。
今天文章首發于2018年11月《新華每日電訊》

六神磊磊
一
寫金庸,感到無從下筆。恰好今天看到網上這樣一段話:
“金庸的小說,和真正的大師,如博爾赫斯、布爾加科夫、略薩、馬爾克斯相比,只能說是二三流水準。他迎合了一群草根的英雄情結,緩解了他們強烈的個人欲望與當下的無力感之間的劇烈沖突,在一次次有強烈代入感的頭部按摩之后,讓破裂的人生找到一顆顆可以縫綴的補丁或者幾瓶可以粘貼的膠水,或者片刻虛妄的充實。不過,感謝金庸給我們饑餓時提供的糧食——那些被王朔戲謔地稱為‘饅頭’的東西,感謝他如此有毅力、如此耐心地、一氣呵成地蒸出的十五屜饅頭。謝謝大俠,一路走好!”
類似這樣的話,其實大概率是沒看金庸的人寫的,而且他也未必好好看了自己所說的略薩、布爾加科夫、博爾赫斯、馬爾克斯。
可以想象,在金庸去世后網上鋪天蓋地的懷念聲里,在人人都跟著喊“一個時代結束了”的時候,有一些人感到逆反,并且趁機寫一點話,小小刻薄一下,凸顯自己的不同俗流,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確實愿意誠懇地探討,我們就必須要正視一個文學現象:
什么叫“迎合了一群草根的英雄情結”?《水滸》就是這樣。
什么叫“強烈的個人欲望與當下的無力感之間的劇烈沖突”?《紅樓夢》就是這樣。
所以這些判語,不能成為否定一個作品文學價值的理由。

說金庸蒸了十五屜“饅頭”,這沒錯的。問題是,他蒸第一屜饅頭《書劍恩仇錄》,是在1955年,距離今天已經63年了;他完成最后一屜饅頭《鹿鼎記》,是在1972年,距離今天也已經46年了。也就是說,他的創作已經是大半個世紀前的事情了。
就算這是一些饅頭,那么也已然被人津津有味地吃了大半個世紀,而且還在繼續吃下去,罕有別家的饅頭造就過如此盛況。這種事如果發生在餐飲行業,那么各路晚輩美食家不應該恭恭敬敬地膜拜研究嗎?
這不容易啊。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風云激蕩,時局變遷,文藝的沙海中千淘萬漉,人們的口味變化巨大。多少曾經喧囂的聲音都沉寂了,多少曾經璀璨的流星都暗淡了,但金庸席卷華人世界半個世紀了,并且還在繼續下去。面對這樣獨特的文學現象,我們后生是不是應該保持一點謙抑,至少,先看了他的書,再來下結論呢。

二
我以為,一個一流文學家的誕生,不管對于世界上任何民族而言,都是極為不容易的,好比滄海得珠,是值得倒上酒慶賀的幸事。
拿金庸來說,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他的出現?略一分析,我們也許就會感到慶幸。
他出生在中國大陸的浙江海寧,中國之“大”滋養了他。這個“大”包括遼闊的國土、眾多的人民、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倘若他不是生在這樣一個“大”國,他的作品也許不會是后來這樣的格局。同時這個“大”還指大的時代,他在一個風雨飄搖、變化劇烈的大時代出生和成長,滄桑的時代造就文學家滄桑的心靈和筆觸,這都是對他的滋養。
除了“大”,滋養他的還有“洋”。金庸的父親是震旦大學的學生,很有早期的新派人士氣象,他家要過圣誕節的,父親給他送的圣誕禮物是狄更斯的作品《圣誕頌歌》。當時有幾個孩子有這樣的禮物呢?我到今天都沒有讀《圣誕頌歌》,我家里有一本,是出版社送的,裝幀精美,說起來慚愧到今天我都沒有讀過。
所以金庸不光是一個完全土產的中國才子,也是一個洋才子,他自小受到了現代文明的感染和熏陶,他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具有強烈的現代性,也和這一點分不開。
后來,他幸運地被《大公報》派在香港,得以把寫作的書桌安放在香港。像他此后開的欄目名“北望神州”一樣,他得以在一個大時代中執筆北望神州,酹酒滔滔,沉吟感慨。在當時華人世界的其它角落,都未必有寫作武俠小說的條件,而香港卻有。得天獨厚的環境,才使他得以靈感奔涌,肆意揮灑和鋪展才華。
他又碰巧當了多年的報人、記者。這份職業讓他了解了更廣闊的社會面,接觸到更多的人群,對人性有更多的洞察。后來他小說中展現的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往往都與此有關。他居然還做過電影導演和編劇,把戲劇中的種種手法都移植在了小說創作中。
他是一個風云激蕩的大時代的造物,是不同文化激烈碰撞的造物,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意識交融的造物,是各種個人杰出的綜合素質恰好拼湊齊全的造物。之前我說的這些條件,差了哪一個都不行,查良鏞都不會變成后來的金庸。

他的小說里寫過一個叫做黃裳的人,這人是一個圖書管理員,前半生都在埋頭讀書,主要是讀道家典籍,從來沒有察覺過自己的使命。等到書越讀越多,才猛然融會貫通,悟出了許多高深的武功來,發現自己的使命乃是武學,于是提筆著作,寫出了一部《九陰真經》。
金庸其實就很像黃裳,整個前半生都在為命中注定的一個目標而蓄力,自己卻茫然不覺。直至稀里糊涂萬卷書讀罷,猛然發現絕世武功已經上身,這才頓悟了上天的使命。作為報人的他才開始意識到:自己居然有可能會成為一個小說家,并且是武俠小說家。從此,“九陰”出世間,江湖風云變。
所以,一個文學家、一個傳奇的誕生,是有多么驚險,多么不容易。我們現在常常探討怎么培養大師,其實大師不是培養出來的,是滋養出來的。我們該做的就是呵護水土,靜靜等待,除此無他。
三
對于金庸作品,確實很容易讀“淺”。
因為它的面目長得太不像經典。當今的經典必須矜持、拒人于千里之外,不可作出取悅人、引誘人的媚態,但是武俠小說取悅人,甚至步步誘惑人深入。它們擁有大量讀者,而大眾的品位是需要警惕的,批評家們有理由這么認為。
在幾十年前,金庸剛剛“登陸”的時候,我們的批評家是緊繃的、緊張的,文學同行們許多是抗拒的、逆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執著于一些條條框框的問題:金庸是“舊文學”還是“新文學”?金庸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腐朽的、麻痹人的?
我的讀者告訴我,當時他們老師曾布置的任務就是要大家寫作文批判金庸。在我的中學,有一位班主任老師查到學生讀金庸武俠,便勒令大家寫檢討,并且要割破手指頭,按血手印。這個事情如果發生在今天,是可以上頭條的。

武俠小說是有俗套的。金庸自己寫文調侃過臺灣武俠作者的俗套,說必定是一個“豐神俊朗”的少年俠士,父母為仇家殺害;必定許許多多女俠都愛上了他,俠士一定中了什么迷藥,和一個女俠“鑄成大錯”;這少年俠士一定得到前代異人留贈的武功秘訣,遺書之中一定有“留贈有緣”四字,等等。
話是不錯,但其實他自己也無法完全避免俗套,甚至許多“俗套”還是他首創。比如跳崖總也摔不死,張無忌、段譽就都跳過崖,并且撿到了秘笈。
想要在這種“俗套”中造就經典,鑄成豐碑,相當不容易,很考驗查良鏞。
他的小說最初的主旨,不外是所謂“演任俠好義,總群愛國之旨”。最早的《書劍恩仇錄》,就是一個豐神俊朗、書劍江山的少年俠士,立志驅逐韃虜做好漢。
這部書里能看出來這作者野心極大,書寫的地域十分遼闊,從江南直到回疆,從錢塘潮寫到大漠風沙,人物也是龐雜眾多,連民間故事里的阿凡提都跑出來了。光是紅花會當家一寫便是十四個,也不怕吃力。
然而和后來的作品比,這部書明顯稚嫩,刻畫人物明顯刻板單薄。直到了第三部《射雕英雄傳》,金庸小說境界遂大,感慨始深,黃蓉、郭靖、黃藥師、周伯通等這一批人物壯麗登場,這才有夏濟安的感嘆:真命天子已經出現。
而到1961年,金庸寫出了所謂“射雕三部曲”時,他已經不知不覺間完成了一些非凡的事情。
看一個文學創作者的高度,有時候可以看他多大程度上融入了民族的血脈。比如只要聽到一句“床前明月光”,但凡會說漢語的華人大概多半能順口答出“疑是地上霜”,這就叫融入了民族的血脈。又比如今天讀過《紅樓夢》的仍然是少數,但只要說一個女孩像林黛玉,一個男孩子像賈寶玉,國人便會自然明白,不需要任何注釋。
金庸不知不覺做到了這一點。哪怕一個人從來不看他的書和影視劇,也可能用到“華山論劍”“左右互搏”這樣的成語。形容一個女孩子像黃蓉,國人多半會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不需要任何注釋。而假如說一個阿姨像滅絕師太,她哪怕沒看過金庸,也多半便要大怒。對于一個作家而言,這是極大的殊榮,是足可以讓人頂禮的成就。他已經融入了我們民族的基因,和我們的文化血脈一起流淌。
然而金庸在還寫出了另外三部,所謂“三杰作”,就是《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

四
這里說一下《笑傲江湖》。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有一首詩,曾經在國內非常流行,就是:
生命可寶貴,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其實這一首詩,真的可以拿來當金庸《笑傲江湖》的主題詩。它的主人公——令狐沖,就恰恰遇到了詩歌里的困惑:“要愛情,還是要自由?”

在書上有這樣一個情節:令狐沖希望能和任大小姐在一起,得成眷屬,但老丈人任我行的條件很明確:必須加入日月神教。為了愛情,犧牲自由,行不行?令狐沖的最終決定是不行。
因為“圣教主千秋萬載、一統江湖”的話,他說不出口。天天跪拜磕頭違心拍馬,他做不到。他說:“她(任盈盈)如真要我加盟日月神教,我原非順她之意不可……可是要我學這些人的樣,豈不是枉自為人?”“甚么‘中興圣教,澤被蒼生’,甚么‘文成武德,仁義英明’,男子漢大丈夫整日價說這些無恥的言語,當真玷污了英雄豪杰的清白。”
令狐沖就是“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典型。
令狐沖曾經有過一個回答不了的問題。那一次,在恒山懸空寺,少林方丈問令狐沖:為什么左冷禪(野心家)恨你?令狐沖說:因為晚輩總是阻撓他的大計。方丈追問:你為什么要阻撓他的大計?
令狐沖當場呆住了,他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左冷禪的“大計”,乃是要合并分散的五岳劍派,統而御之。這聽上去并沒有什么不對。何況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合并”往往代表著正確的潮流,代表著積極和進步;而“分散”則往往代表著倒退、混亂、破壞和無秩序。那么令狐沖為什么要破壞左冷禪的大計?
寫書到此時,金庸雖然也不過才四十四五歲,年方壯盛,但已然進入了他創作生涯的最后一個階段。《笑傲江湖》已經是他的倒數第二部書,他對武俠主題的探索和開拓已經到了更深遠、微妙的地步。
之前他的那些主人公,不管是義薄云天的郭靖,冷傲偏激的楊過,還是優柔寡斷的張無忌、豪邁過人的喬峰,都有著明確的人生使命,做事情都有著充分的理由,他們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戰斗。
可等到了令狐沖唱主角時,此公居然糊里糊涂,似乎全然不知自己為什么而戰斗。面對方丈大師的問題,他思索了半天,最后回答的大意是:左盟主讓我感覺不好。我就是反感他。
事實上,令狐沖說不出的答案恰恰就在書名里,為了“笑傲江湖”。注意,“笑傲”的意思不是制霸,而是瀟灑如意、隨心自在。令狐沖本能厭惡左冷禪,反對他的“大計”,乃是他目睹左冷禪之流的種種手段,已然察覺到了這種“大計”的代價,那就是人人被壓抑和屈從,個性不能舒展,不能“笑傲江湖”。
他曾有言:“我不愿做的事,便是師父、師娘、五岳盟主、皇帝老子,誰也無法勉強。”令狐沖所捍衛的,乃是一種更高貴的精神狀態。
至少到了這個時候,用金庸的博士生盧敦基先生的話說,金庸的筆已然“從民族性和階級性中突圍”,直接探求和叩問人性。他抬腳邁過了一道門檻,向著文學更終極的目的挺進。

有一些事,屬于是人類共通的幸事,應該讓我們欣慰歡樂。
比如趕上了和平年代,沒有遭遇戰爭;趕上富足光景,沒有饑餒;比如氣候宜人,春暖花開;比如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比如晴空一鶴排云上……而在這眾多幸事中還有一種,就是和大師同時代。
就說我自己,無緣和屈宋班馬同時代,無緣和陶淵明、李杜同時代,無緣和曹雪芹同時代,我無從知道他們的長相,無法了解關于他們的更多細節,甚至連曹雪芹到底是不是一個傳說中的胖子也不知道。
所以我個人很珍惜這一和金庸同時代的慶幸。這個時代有報紙,有廣播電視,可以清楚地知道他的生平,了解他的形象和聲音,甚至是事無巨細地了解他的許多情況,悲愁喜樂,這是值得感慶的事。我很感激。
并且,在他飄然離去的時刻,還要感謝金庸一生足夠精彩、圓滿,感謝他享壽長久,才能讓我們能以一種更平靜、更釋然的心態來面對別離。
—— 完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674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