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中旅城ifmall 美食(時髦商場終成美食城)
發布時間:2024-11-19閱讀(17)

走進商場,曾經那股“高大上”的香水味不見了,鼻腔里,都是食物的煙火味。 /視覺中國
你愛逛的商場,有幾層分給了餐廳?
近兩年,商場對購物達人們越來越不友好了——走斷了腿,可能才發現一整棟樓里全是餐廳,除了一鼻子的油煙味,到頭來一無所獲。
前陣子,許久沒在線下購物的我,就猛然發現一家廣州老牌商場里的零售店所剩無幾,優衣庫、H&M、耐克幾家大型連鎖服裝店裝點其中,剩下的空間都成了餐飲行業的地盤。
從一層至八層,天南地北的連鎖餐廳星羅棋布,恍惚之間,以為自己撞進了美食大世界,沒有一個角落不在誘引你的味蕾。

天南地北的連鎖餐廳星羅棋布,恍惚之間,以為自己撞進了美食大世界。/小紅書
傳統商場里的化妝品、服飾、鞋包呢?不好意思,可供選擇的店鋪屈指可數,曾經風光無限的“購物中心”早已徒有虛名,唯一能夠滿足顧客的,只有他們的食欲。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全國各地的購物中心。根據大眾點評的最新數據,僅北京朝陽大悅城就有餐廳、飲品店179家,每天前來打卡吃飯的年輕人成為商場顧客主力軍,近年來新開業的商場如合生匯、麒麟新天地,餐飲數量已然趕超其他零售店鋪;而餐飲業,也成了萬達廣場近年來的吸金王。
餐飲行業已成為各大購物中心垂死掙扎的最后一線希望。
走進商場,曾經那股“高大上”的香水味不見了,鼻腔里,都是食物的煙火味。

餐飲業,也成了萬達廣場近年來的吸金王。/視覺中國
虧損的商場,
只能靠它盈利
在廣州市最熱鬧的商圈之一“江南西”,這里最大的商場富力海珠城已經被餐飲行業霸占,樓層導覽圖上,零售店鋪在一眾餐廳中,存在感極弱。
這個曾經被稱為“裝下整個商圈期許的shopping mall”,如今成了周邊白領工作者的超級食堂。下班時間,各家餐廳的“等位戰”競爭激烈,排隊動輒幾十桌。相比之下,一樓的服裝配飾店顯得黯然失色。
正是因為餐飲行業的大規模進軍,才讓這座商場在工作日也擁有罕見的人氣。
靠餐飲業“救場”,是各大傳統商場的常用手段,本身并不為奇。但當下商場餐飲業的擴張,正在顛覆購物中心的“主客”關系——餐飲成了主角,而零售業淪為配角。

廣州的富力海珠城,曾被稱為“裝下整個商圈期許的shopping mall”,如今成了周邊白領工作者的超級食堂。/大眾點評
杭州的老牌商場天工藝苑,上世紀90年代初期曾是杭州營業額Top3的商場,也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藝術品商場;但到了2016年,天工藝苑成了“浙二對面的美食城”,唯一的價值就是為周圍的居民、患者提供聚餐服務。
近些年來,全國頭部的購物中心,如大悅城、萬象城,也在逐漸加大餐飲占比。小紅書上,各大商場的“購物攻略”已經被“美食攻略”取代。就連被稱為“實體店最后的希望”的奧特萊斯,也開始向餐飲行業盡情敞開懷抱,用美食吸引消費者入場。
如今,餐飲美食可以占到一個商場面積的一半以上,這個數據,放在十年前的商場業態里,簡直是不可思議。
2007年,北京的西單大悅城首次開張,11層的購物中心,有3層留給了餐飲,引起圈內的巨大爭議——這么多的餐廳,會不會拉低購物中心的調性,會不會擠壓大悅城的利潤?
當時,西單大悅城的餐飲招商負責人劉冰說過:“餐飲商戶給的租金比較低,占用面積大、租期長,裝潢、設備、人員成本又高,從利潤角度看,很不劃算。”

11層的西單大悅城,有3層留給了餐飲,引起圈內的巨大爭議。/視覺中國
但就是這種“不劃算”卻給大悅城帶來了意料之外的人氣,開業之后,占地面積不大的冰淇淋品牌DQ冰雪皇后單日能夠賣出2000多份冰淇淋,營業額近3萬元,大大超出了商場經營者的預期。
2010年后,電商全面崛起,線上購物開始普及,傳統的百貨商場遇冷,隨著實體零售業式微,越來越多的老牌商場面臨“閉店潮”,而那些僥幸存活的購物中心不得不調整新的發展思路。
首先,“賣貨”不再作為商場的第一目標,更重要的則是:如何吸引客人駐足停留?比起互聯網電商,購物中心的獨家優勢在于“實體空間”。因此,為消費者提供不可替代的“空間體驗”才是購物中心的大勢所趨。
于是,“體驗經濟”成了購物中心的王牌,從文化空間到餐飲空間,不僅可以幫助商場引流,還可增加顧客的停留時間。其中,餐廳作為最具有親和力的場所,能夠讓囊中羞澀的年輕人也擁有“逛商場”的底氣和自信。
根據龍商網于2015年發布的報告,餐飲業態占比購物中心的“三分之一”,已成常態。

比起互聯網電商,購物中心的獨家優勢在于“實體空間”。/小紅書
但這一比例,仍在增長。疫情暴發后,消費者的各類需求被進一步“線上化”,從買菜到零售、教育到娛樂,此時,嚴重依賴線下實體空間的消費需求,僅剩聚餐與社交。
根據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統計,2020 年,全國有近一半的大型商場出租率低于70%,2021年,購物中心的出租率雖有所回暖,但空置率仍為21.1%,超過業內的空置率“安全線”,盈利能力堪憂。
曾經背靠地鐵、黃金商圈的商場,開始頻繁出現“店鋪轉讓”現象。
餐飲成了最后的“客流制造機”——拿萬達商場的數據來說,2019年,美食產品就為萬達貢獻了31億人次的客流,僅次于時尚產品的40億人次。疫情之后,餐飲的“引流”能力,還在持續升高。

餐飲成了最后的“客流制造機”。/小紅書
而購物、餐飲、娛樂“5:3:2”的購物中心業態的“黃金比例”正在被悄然改寫。
對于那些日漸冷清的購物中心,只能靠餐廳“渡劫”。
餐飲太多,
商場不好逛了
奇怪的是,盡管疫情讓原本就不景氣的購物中心雪上加霜,但另一方面,商場仍在默默開張。
據贏商網的數據統計,2021年全國新開的商業建筑面積超3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共有545家;截至2021年底,全國購物中心數量多達5387家。商圈連得越來越近,而商場數量也早已趨于飽和。
這么多的購物中心,真的有那么多人去逛嗎?答案必然是,只能靠餐廳“支棱”。

商圈連得越來越近,而商場數量也早已趨于飽和。/pexels
與此同時,商場時尚領域的零售品牌開始縮減。商場越來越不好逛——幾乎成了時尚潮人、掃貨達人們的共識。
但換在十幾年前,百貨商場名副其實,“百貨”絕對是商場的主打。想起小時候,每次進商場,一樓永遠飄蕩著大牌香水、化妝品的高貴氣息,緊接著就會受到一股眼花繚亂的視覺沖擊波,市面上最精致漂亮的衣服、鞋子,各類玩具、電子產品,目不暇接。
而頂樓才是美食城,存在感低并且小心翼翼,生怕油煙味竄到商場下面。因此,商場的美食區域一直都是購物中心的“邊緣人”。
為什么要把美食區放在頂層?因為餐廳的承租能力較低,而商場的租金,恰恰和樓層成反比。
極盛時期的大型商場,僅女裝就有3層,少淑裝、淑女裝、中淑裝,化妝品、鞋子、包包各占一層,逛到腳底起泡,也不嫌累。吃飯歇腳,只是逛商場的附帶功能。

一樓永遠飄蕩著大牌香水、化妝品的高貴氣息。/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
商場之間PK的自然是零售品牌——為了尋找一個喜歡的品牌,有的人可以開車一個多小時,去特定的商場看貨。但在網購時代,這樣的“盛況”不再存在。
彼時,對于餐飲行業來說,入駐大型商場的條件極為苛刻,收益也不見得有多好,只有海底撈、小肥羊這樣的大型連鎖餐廳,以及上得了檔次的西餐廳,才能拿到商場的“準入證”。
然而,隨著吸引力不復往日,商場租金開始向餐飲行業低腰。肉眼可見的是,餐廳的樓層逐漸“下沉”,甚至從二三樓起,就開始有諸多餐廳向你伸出橄欖枝,而越來越多的零售品牌開始撤柜,僅2019到2020年短短兩年時間,就有Esprit、Forever21、Topshop、Mango等國際知名快時尚品牌撤出內地市場。

在商場里買到自己喜歡的衣服,早已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小概率事件。/pexels
一個深有感觸的體驗是,在產品迭代日新月異的當下,商場里的服飾、鞋子仍舊是小時候的那些“老品牌”,很多零售品牌的設計感早已不再出眾,甚至趕不上淘寶里隨隨便便的獨立設計潮牌。
在商場里買到自己喜歡的衣服,早已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小概率事件。
如今,很多購物中心里的購物、餐飲的比例已經趨于1:1,于是“去商場購物”也變成了一件非常Old School的事情。

短短兩年時間,就有Esprit、Forever21、Topshop等國際知名快時尚品牌撤出中國內地市場。/小紅書
購物方式瞬息萬變,
唯有吃飯永遠不變
疫情解封之后,什么行業復蘇得最快?除了Tony老師的理發行業,“吃”才是大家最迫切的需求。
上海疫情解封后,即便餐廳不能堂食,但人們還是寧愿攜帶一塊午餐布,甚至直接蹲坐在臺階或草坪,與友人一起吃飯、飲茶。
雖然外賣早已成為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外賣始終不能替代餐廳,因為餐飲店鋪滿足大家的不僅是吃飯需求,更多的則是社交需求。深夜擼串、啤酒炸雞,以及喝咖啡、點奶茶,最終的指向是人,與現實生活中的好友社交、見面,這種情感的真實連結,永遠無法被線上活動所取代。
2021年,財經作家吳曉波提出“購物中心消亡論”,因為傳統的商場業態,無法適應當下的新消費趨勢。

傳統的商場業態,無法適應當下的新消費趨勢。/小紅書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聯合尼爾森IQ(NielsenIQ)發布的《2020-2021年度中國購物中心消費者洞察報告》,雖然2021年商場的客群人氣回升到疫情之前的水平,光顧頻次和停留時間也有所延長,但是顧客的平均消費額卻在下跌——只逛不買,幾乎成了一個不可修改的事實。
商城越發被稱為人們的“線下試衣間”,如果商場里有合適的東西,先去網絡上查查價格,再下手也不遲。
和餐飲深度綁定,是購物中心“自救策略”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為普通購物中心的輻射率十分有限,想要吸引方圓5公里內的消費者,餐飲是最好的選擇。
王健林說:“好的購物中心是吃出來的。”這話不假,那些端著姿態、專注賣貨的傳統百貨商店,下場都不太好。

想要吸引方圓5公里內的消費者,餐飲是最好的選擇。/視覺中國
不過,不僅是商場需要餐飲業,餐飲同時也需要商場。想當年,黃記煌、西貝莜面等一系列餐廳,都是從街邊“出走”入駐購物中心之后,才在全國打出了響亮的品牌。
不能入駐大型商場的餐廳,不是好餐廳——雖然是片面之言,但也從側面說明,這家餐廳的連鎖化程度、知名度都有待打開。
或許,淪為“美食城”的商場,不需要大家的眼淚和悼念,反而說明,浪潮過后,留下的才是人們最核心的需求——任憑購物方式瞬息萬變,但吃飯,是永遠不變的人間真情。
參考資料:
每日人物 | 商場越來越像大型食堂了
贏商網 | 2021全國開業購物中心545家,體量超4700萬平方米!
龍商網 | 大悅城等購物中心加大餐飲占比 招名牌餐飲成趨勢
紅餐網 | 購物中心即將消亡?未來餐飲路在何方
餐戰 | 逃無可逃的商場是餐飲的主戰場,這一仗該怎么打?
上游新聞 | 為什么消費者“只逛不買”,看看這份購物中心消費者洞察報告
華商韜略 | 舌尖上的商場
商隱社 | 年輕人拯救不了中國的百貨商場
界面新聞 | 購物中心即將消亡?未來餐飲路在何方
界面新聞 | 全國人民在萬達廣場一年吃掉500億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7901.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