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11-19閱讀(21)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們每個人對吃的講究也在不斷變化著。我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煲湯來調(diào)養(yǎng)身體。關(guān)于現(xiàn)在烹飪意義上的“湯”,中醫(yī)有著什么樣的講究呢?
前面我們提到過,在古代,“湯”這個詞其實指的是熱水,而我們煲的那個“湯”,在古代是用“液”來稱呼的。
液里面藏著一個“月”字(夕是指事字,從月半見),而“月”字又是與肉相關(guān)的。所以液里面肯定有肉,就像漿里面肯定有米一樣,液就是水和肉的交融;如果凝固了就是皮凍,如果加溫了就是一鍋肉糜、肉湯。
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吃的一種美食——灌湯包,源于北宋的開封,包子里面所包的東西就是我們說的液。這種包子里面包著肉湯和油,吃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濺到衣服上,有的時候還會被燙著。
很多人不理解那個湯是怎么灌進去的,其實里面的東西跟肉皮凍是一樣的。包的時候是半固體的,包進去一蒸,受熱就化成湯,再放涼就又成肉皮凍了。

古人云:“精之滲于空竅,留而不行者為液也。”飲用液,能間接地省下我們很多消化的功能,滋補效果也好。
《伊尹湯液經(jīng)》里面的液,都是在湯里面加了肉所形成的,《輔行訣》里面有小補心湯、大補心湯。如果小補心湯和大補心湯都治不了的時候,就以臟補臟。補心的湯里會加豬心進去,補腎的湯里面會放豬腰子進去,這就由湯變成液。
廣東人煲湯,其實煲的是液,這是需要時間、需要轉(zhuǎn)化的,另外還需要很好的介質(zhì)。因此,我們一般會用一些砂器、陶器來煲,而不能用那些導熱特別快,散熱特別快的介質(zhì),那樣的話不但熬不成液,還會熬干、熬焦。
我曾治療過一位魚鱗病患者,魚鱗病就是皮膚又黑又干,還有裂紋,就像蛇皮那樣,裂紋里面還會露出血絲來。
有人認為這種病是遺傳的。中醫(yī)認為,遺傳是因,如果后天能幫他得到很好改善的話,這種癥狀是可以得到緩解的。
中醫(yī)治療這種病的方法,一個是用滋陰、潤燥的中藥;還有一個就是用《傷寒雜病論》里一個叫豬膚湯的方子。
豬膚湯就是用豬皮做的,跟豬肉皮凍差不多。
豬肉皮凍怎么吃?一般人是放點兒醋、就點兒蒜吃。但魚鱗病患者吃的時候最好別放蒜,因為蒜的辛辣對他們的皮膚有刺激作用,所以盡量蘸著醋吃就可以了。如果實在覺得那樣不好吃,可以就點兒臘八蒜吃。因為臘八蒜里蒜的辛辣幾乎被醋平衡掉了,所以在吃的時候基本不會感覺到辣。
有很多魚鱗病患者都是皮膚焦枯,但是醫(yī)生還需要進一步判斷患者體內(nèi)有沒有瘀血。有些人是瘀血太多把經(jīng)絡堵了,所以就達不到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的效果。當患者體內(nèi)的瘀血被清除之后,就可以讓他吃豬膚湯了。
還有一個叫魚鱗凍的食材方子,治療魚鱗病效果也是可以的。
魚鱗凍怎么做呢?要用魚鱗最厚的魚——鯉魚。首先把鯉魚洗干凈,然后把魚鱗刮下來,加點兒黃酒、料點兒豆豉,再放到鍋里去蒸,需要蒸大約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放涼了之后,不是吃魚鱗,而是要吃魚鱗自身帶著的一種黏性的東西,那個東西是最滋陰的。

治魚鱗病的時候,患者體內(nèi)有瘀血,怎么去化瘀血?《傷寒雜病論》里有個非常好用的方子,叫大黃?蟲丸,?蟲就是我們俗稱的土鱉蟲,又叫土元,藥店里都有賣的。
《傷寒雜病論》里面說它可以治五勞七傷、虛極羸瘦、肌膚甲錯(又稱“肌若魚鱗”,就是說一個人的皮膚粗糙、干燥、角化過度,故外觀皮膚呈褐色,就像甲殼蟲一樣,狀如魚鱗)。那么服用這個藥的前提是體內(nèi)有瘀血,這時候我建議就用大黃?蟲丸將瘀血清除掉。
另外,魚湯也能做皮凍,滋陰效果也很好。
還有,鴨湯也能做皮凍。我們每次去烤鴨店吃完烤鴨,服務員就會問你:“鴨骨架是要打包帶走還是怎么做?”這時候你絕對應該把鴨骨架打包帶走,然后回家煲一個鴨架湯。那是很講究的,滋陰效果是非常好的。
但是羊肉做的皮凍,就沒有滋陰的效果,因為它們都偏溫、偏燥。
⊙版權(quán)聲明:文章選自中醫(yī)養(yǎng)生秘訣,如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chuàng)投稿)
⊙責任編輯:暖冬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7885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