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哪家涼皮好吃有名氣(哪家涼皮最好吃)
發布時間:2024-11-24閱讀(12)



讓你不假思索,說出最能代表陜西的三種美食。估計答案五花八門。一則美食太多,二則個人偏好不同。
我的答案是:泡饃、涼皮、biangbiang面。
泡饃、biangbiang面是正餐主食,涼皮則位于小吃和主食之間,甚至是一道涼菜,而且高、中、低檔次的酒桌皆宜。在低檔飯局,她實惠;在高檔飯局,她素雅。
涼皮,最早是陜西女性的特愛。這或許與女性生理特征有關,或者暗合陜西女子辣、筋、冽的性格。自從“陜西三件套”(冰峰、涼皮、肉夾饃)問世后,男性食客比例大幅提升。當然女性也不甘示弱,來者不拒。冰峰的婉約回腸,肉夾饃豪爽灑脫,涼皮則是溫潤柔綿。
陜西涼皮品種眾多。按原料分面皮和米皮,米皮又分熱米皮和涼米皮(當然熱米皮不屬涼皮范疇)。面皮根據制作工藝不同,分搟面皮和蒸面皮,蒸面皮按是否水洗,分釀皮和懶面皮,懶面皮有些地方叫穰皮。按照佐料做法不同,還可分麻醬涼皮、炒涼皮等。
外地朋友估計被搞糊涂了。西安涼皮,究竟是哪一個?西安人只能哈哈一笑,都是西安涼皮。
在西安涼皮界,如果按市場占用率,可謂三分天下。秦鎮涼皮占其一,寶雞搟面皮占其一,另一份由漢中熱米皮、西安回坊涼皮等小眾類瓜分。
西安作為省會城市,集全省美食于一身,而美食名前往往備注地域,以縣域最普遍,如乾縣豆腐腦、岐山臊子面、淳化饸絡、禮泉烙面、合陽豆腐、澄城水盆……,有些還以地區命名,如漢中熱米皮、寶雞搟面皮。
“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秦鎮涼皮,堪稱一絕。
而以鎮子命名的美食,鳳毛麟角。秦鎮涼皮卻橫空出世,一騎絕塵。甚至,力戰寶雞、漢中、西安(城墻內)三市,秦鎮涼皮PK寶雞搟面皮、漢中熱米皮、回坊涼皮,大有呂布戰三英之氣概,豪氣干云。不僅毫無懼色,而且拔得頭籌,穩坐西安涼皮第一把交椅。
一個字: 彩!



秦鎮,也稱秦渡鎮、秦渡津,以前是戶縣東大門,在明清時期就是關中四大古鎮之一,號稱“萬人集”。(其他三鎮分別是周至縣“終南鎮”,長安縣“引鎮”,咸寧縣“灞橋鎮”)
秦鎮涼皮,歷史源遠流長,可謂米皮鼻祖,相傳因給秦始皇貢品而著名。只是傳說,不可考。詩經《黍離》篇,談到東周時灃鎬地區多種植“黍”。估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秦嶺山下才從南方引進大米種植,后人牽強附會,把秦鎮涼皮移嫁在秦始皇身上。
秦鎮獨特的資源優勢確是千真萬確。緊鄰灃河,土壤肥沃,水利便利,是周文王豐京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水稻種植,歷史久遠,可謂關中地區的魚米之鄉。交通要道,是灃河、潏河交匯處,戶縣長安官道必經之地。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帝姚興由京城長安到草堂寺聽鳩摩羅什大師講經說法,途經此地設渡口而得名,后代商賈云集,逐漸形成集鎮。
灃河從灃裕口出秦嶺,匯集太平河、高冠峪河、潏河、石砭峪河、大小峪河等,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給中下游帶來了平坦的土地和豐足的水量。民國時期陜西水利大師李儀祉因勢利導,在灃、潏交匯處引水修筑豐惠渠,惠及萬民。
灃河作為“八水繞長安”之一,歷史地位特殊,不僅是灃鎬二京的依托,更是詩經的誕生地。近年來西咸新區雄雄而立,誓言打造西安新軸線,長安仿佛又回到灃河時代。
重新發現灃河,審視灃河,才發現,絢麗多彩,故事繽紛,灃河可期待。上有秦渡鎮,中有昆明池,下有灃渭三角洲。
秦渡的輝煌歷史才逐漸被人所熟知。
秦鎮,自然風景秀麗壯美,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交通便利商貿繁榮,有“秦渡八景”之說,即:文王靈臺三千年,姑姑冢上望家園,西門外邊丹陽井,張飛鋼鞭除水患,城南石橋梅花艷,北石橋上青竹顯,陰陽河繞城東邊,攔河壩上銀水燦。
清代康熙年間,開始修筑城墻,有“九樓十三堡”。九樓分別是:“日月樓、藥王樓、孤魂樓、花樓、土地樓、無量樓、玉皇樓、火神樓、臘八樓”。十三堡是指單家堡、孫家堡;樓北堡;薛家堡、高家堡;連城堡、樓西堡;壕六堡、寺里堡、中興堡、通城堡、陸家堡;樓南堡。
據說元代時,經常有全真教弟子從重陽宮偷跑出來,登城樓,望青山綠水,比武斗酒醉仙樓,景致不輸嘉興煙雨樓。
一個字: 牛!







第一次是2001年6月,學生拉練夜行軍,半夜一點途徑秦鎮,有人提議吃碗涼皮。橋頭有家篷布搭建的簡易攤點,三更半夜竟然不打烊,狼吞虎咽吃完后急匆匆趕路,已不記得口味。那時正修西戶路,道路坑坑洼洼,不時有卡車顛簸疾馳,路邊塵土有一扎厚。
第二次是2012年7月,剛弄輛舊車,去環山路練手,回西安途中特意到秦鎮。正在改造西街,大范圍開挖,街道水泄不通。在新街十字新開一家涼皮店,很上檔次,玻璃通透,窗明幾凈,比西安還富貴。獨占十字路口之地利,可心中老狐疑,“洋氣”能否持久。心不在焉,味道又忘了。
第三次是2018年秋,新車磨合,正好過秦鎮,在路邊橋頭一家涼皮店就餐。主人很熱情,門口一個墻面都是宣傳圖片,主要是中央電視臺采訪時,當年報紙上的照片的翻印放大圖片,還有許多名人就餐照片的放大照,雖有些模糊,我依然看得津津有味。似乎是正宗的,可惜太入神,把味道又沒有記下來。
第四次是2019年春,興致勃勃過去,橋頭路邊過往車輛太多,塵土飛揚,沒敢停,直接開進村子里。選了新街一家門店,招牌很大,空間寬敞,主人講一直在西安賣,現在轉戰又回來。言語之間流露出“我是省城來的”,突然想起“胡漢三又回來了”的唱詞,讓人哭笑不得。專心致志觀看他用大鍘刀切皮子的絕活,蜻蜓點水,技術嫻熟輕巧,一點不亞于關云長耍青龍偃月刀的威風。過于癡迷,倒把涼皮忘了。找到老街,逛了大半天,才發現了網紅涼皮店。排隊,等了許久,一怒買了五份帶回家。晚上又吃了兩份,感覺遠沒有網上那樣紅,憋脹下墜感強,幾乎想離家出走。
第五次是2020年5月,去鄠邑公務,返回時有女同事提議去秦鎮看看,說上大學時在鄠邑調研寫生過,十多年過去了,至今仍記憶猶新、念念不忘,極想舊地重游。估計當年有男同學陪伴,因此秦鎮也成了月上樹梢,朦朧微妙。可惜物是人非,轉了一圈,她沒甚感覺,甚至不愿去買份網紅涼皮。我倒買了份網紅油糕,可惜回家后才發現油膩、太甜,已不適應我了。
第六次是前幾天從余下返回西安,又特意到秦鎮。輕車熟路,仔細品味這千年古鎮。轉西街,到南街,找了一家老店,點了一碗涼皮。不是周末,人不多,店家有些冷淡,根本不正眼瞧一下我這位“上帝”。估計見過人山人海陣勢,我獨自一人太微不足道。旁還有一個網紅點,有一大家子人就餐,老頭老太太四處拍照,想著也是抖音微信高手。出南城墻,沿灃河邊轉一圈,返回橋頭,又感覺肚子餓了,在新街重新找了一家,又點了一份,感覺分量比老街似乎多了許多,有點撐。
每來一次,都會有新的發現,心理上更靠近這千年古鎮一步。不知下一次過去,又是幾何?
一個字: 浪!




最近去秦鎮,返回時迎面四個青年,學生模樣,兩男兩女,興高采烈,捧著手機,東張西望,最后朝老街方向尋過去。估計,也是慕名網紅打卡而來。
如今,外地人來秦鎮,大概都沖著美食。本以為到了秦鎮,就可以吃上地道的秦鎮涼皮。然許多人一下車,反而傻眼。街上涼皮店鱗次櫛比,令人目不暇接,幾乎超出想象。而且個個招牌高大尚,僅僅姓氏,就多達十幾個。究竟哪家正宗,哪家老店,都一頭霧水。于是,逢人就問,秦鎮哪家涼皮最好吃?
秦鎮,涼皮可謂三分天下。一是老街,二是橋頭,三是新街,各具特色。
老街,主要集中在南、北商業街,有七八個老店。古香古色,厚重實誠,韻味十足。個個宣稱百年老店,在特定環境下無形中有一種宗教般的神秘色彩,出來的每一份涼皮,像開過光似的,滿滿文化氣息。吃的不僅僅是涼皮,而是古韻,是在和前人對白,仿佛穿越時空。飲食中,中國人有崇古心理,因此對老店有一種天然信任和崇拜感。能流傳幾代人,肯定是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精英。
老街的涼皮店,兩極分化嚴重。排隊的陣勢嚇人,大多給別人捎帶。曾親眼見過打包帶走十五份的,提在手上沉甸甸。小伙走在街上,大步流星,霸氣外露。估計七大姑八大姨吃到嘴里的還有軟綿溫馨的親情。
老街的缺點是行車不便,而且相對隱蔽,偏安于最東邊,不容易找見。特別是路盲們,七尋八找,像無頭蒼蠅,跌跌撞撞,最后往往垂頭喪氣,怒氣沖沖,打道回府。
橋頭,馬路兩邊,一溜門店,旗幟招展,宣傳廣告最夸張,給人一種紅紅火火的印象。你有“橋頭第一家”,我是“橋頭第一碗”,都有先聲奪人,舍我其誰之氣概。你家西安電視臺采訪過,我家華商報有報道,他家則上過中央臺,隔壁更是漂洋過海到海外。而且有圖有真相,家家仿佛有常駐記者似的。
龍爭虎斗,競爭異常激烈。因此,專門有人在路邊招攬顧客。“來,坐么!坐么!”,吆喝聲此起彼伏,激烈時甚至有大打出手的感覺。唬得顧客借故撒腿就跑。
秦鎮涼皮的聲名壯大,橋頭小店,功不可沒。改革開放初期,一些膽子大的,紛紛在路邊擺攤設點,風雨無阻,沒黑沒明。秦鎮涼皮的美名經過過往司機口口相傳,很快在西安市傳唱開,從此聲名鵲起,成為陜西美食界一絕唱。
橋頭路邊,交通優勢得天獨厚。許多人慕名來秦鎮,一下車就被橋頭人的熱情、陣勢、噱頭迷惑,以為這就是秦鎮的CBD,急匆匆吃完涼皮就打道回府。歡天喜地,心中吼一聲:秦鎮,我來過了。
橋頭最大的劣勢是衛生條件差。來往車輛過多,塵土飛揚平常事。其次是路邊隨意停車,容易堵塞交通,節假日往往出現水泄不通之景象。
新街是秦鎮新拓寬的城鎮街道,垂直于中南大道。道路寬闊,涼皮店密集,干凈衛生,停車方便,就餐環境好。
以前街道環境較差,但現在好了許多。
不但賣涼皮,而且還搞實踐教學。門口的匾牌幾乎都兩三塊,似乎有千言萬語要訴說。除此之外門外還掛橫幅,一角備注:免費收徒,包教包會。說得人蠢蠢欲動,也想學個手藝。陜西各道四處,都有秦鎮涼皮店,估計許多都曾在此拜師學藝過。這也很好解釋,為什么許多人都跑過來吃涼皮,正宗,原汁原味。至少心理上如此。
新街涼皮店,不少是經營西安多年后重新殺回來的”老手”,大多有現代經營頭腦。不像老街矜持死板,不像橋邊激進冒失,而是進退自如、不亢不卑。回馬槍處必驚心動魄,這里有商機。新街往往傳承中國古習,前店后坊,門店作坊一體,皮子自產自銷,而且都現場演繹秦瓊耍大刀絕活。看得人津津有味,慷慨激昂。
其缺點是毫無瑕疵,都市化氛圍太濃,反而沒了農村集鎮“笨”的質樸感。
許多人站在秦鎮街上,四處向當地人打聽,“哪家涼皮最好吃”。當地人一頭霧水,回答到:“那家都好吃。”不是圓滑,而是實誠。能在古鎮站住腳,肯定都有一手;每家都有絕活,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就看你好哪一口。
因此,在秦鎮這地盤上,涼皮都是正宗的。關鍵看心情緣分,只要順眼、方便,坐下來咥就是了。太多追求,都是心癥。不要迷信別人的經驗,身隨心走。
網絡時代,自媒體推波助瀾,網紅演繹著另一種名人效應。追星是從眾心理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反應了內心渴求融入,寄予歸宿。大家慕名而來,已經不完全是吃了,而變成了朝拜、取經。網紅,其實是造神的過程,能量成幾何倍增,宛如火山爆發。被熔漿裹挾而來,自己又裂化成熔漿的一部分,仿佛赳赳老秦共赴巫山。
一個字: 咥!
















來秦鎮,若只是為了一碗涼皮,似乎小題大做。可作為一個千年古鎮,秦鎮還有什么可游玩之處?
初到秦鎮,草草走一圈,莫不唉聲嘆氣,甚至義憤填膺,嘆息道:好好的秦鎮,被糟蹋了。
秦鎮的殘破、陳舊,超出人的想象,看不到古鎮的神韻氣度。特別是從橋頭剛下坡,密密麻麻的幾排門面房,都是近二三十年開發的所謂“市場”,也許繁華過,如今許多閑置,另一些作為服裝攤、雜貨店,冷冷清清。街道狹窄,路面坑洼不平,看得人心灰意冷,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和秦鎮涼皮赫赫威名極不匹配,簡直是天上地下。
秦鎮1995年就被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2004年又被列為省級重點建設鎮。沒有統一規劃,缺乏戰略眼光,折騰的次數倒不少,大多是小打小鬧。秦鎮,墻內開花墻外香,可惜了“秦鎮涼皮”這個品牌,簡直是抱著金碗討飯吃。
秦鎮,沒有發展成袁家村。而以秦鎮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人文歷史,完全比袁家更袁家,但沒有發展起來。缺乏振臂一呼的領袖人物固然是重要原因,可村大人多、人多嘴雜,加之經濟較好、門路多,達成一致極其困難,又何嘗不是一個原因。
而且自古中國存在行政邊界效應,行政交界處往往都不會十分發達,是有一定的內在規律。若加大投資,促使大力發展,勢必出現溢出效應,帶動周邊地區,有替他人做嫁衣的結論。
去秦鎮次數多了,接觸更多的人和事,慢慢讀懂秦鎮。人們對秦鎮的失望,多基于兩點,一是和秦鎮涼皮的品牌做對比,二是和當前許多打造的古鎮做對比。
秦鎮沒有被打造過,甚至有些落后殘缺,恰恰是秦鎮的優勢。盡管局部有急功近利的改造,但不妨礙整體格局。
秦鎮涼皮的綿柔火辣,已經浸透到這片土地的各個角落,滲透到男女老少的肌膚骨骼。柔則剛,也是秦鎮人的脾氣。秦鎮是真實的,質樸、友善,絕大多數人都以秦鎮引以為豪。盡管有些牢騷,可依舊深愛自己的家園和這里的人。
秦鎮,值得品嘗的不僅是涼皮,還有風土人情。不急,莫慌,沿著街巷隨意走動,遇到老鄉,攀談幾句。
秦鎮,值得打卡的地方很多,主要有以下六處。
一是看水。不到灃河邊,永遠讀不懂秦鎮。隨著“三河一山”綠道工程實施,灃河面貌翻天覆地,水位上漲,綠波蕩漾,景色優美,水鳥唧唧。吃完涼皮,沿河邊漫步消食,心曠神怡。稍南,可見潏河、灃水交匯,大有兩軍會師,激蕩澎湃。思古人行舟架橋,商賈官宦往來人,以付笑談。
二是看山。觀秦嶺,可進山登峰,也可在山腳仰望。然而站在秦渡灃河邊,舉目張望,一覽無余。群山,浩浩蕩蕩,群峰追逐,如萬馬奔騰;如有云纏繞在山腰,飄逸俊秀,天女散花。不見高山不顯平地,方知平原靜謐安詳。
三是看街。秦鎮傳統的商業街呈“丁字形”,即西街、北街、南街。古街格局保存完整,難能可貴。街道有一定弧度,不會一眼望到頭,從而產生一定的神秘感,在園林中叫移步易景,具有一定的美學原理。古街上的傳統店鋪,則是畫龍點睛。且不說南街的網紅涼皮、油糕店鋪,就連西街的農具五金市場,也讓人流連忘返,莫名其妙產生購買的沖動。是過去供銷社的房子,能保持下來,可喜可賀。
四是看房。關中,老點房子還是有的,但成片的老店鋪則非常稀有。在秦鎮南街,卻保存下來一段店鋪群,顫顫巍巍的屹立著,已經成為西安文物保護單位,命名為“秦鎮商鋪群”。反觀北街,則很少看見。大概源于西戶路修通,商業中心北移,北街繁華熱鬧反而早早翻修。福禍相依,萬事皆如此。
五是看廟。走進極樂寺,萬分驚訝。秦鎮人的生活水平并不低,傳統古鎮,商業發達,在外做生意者也大有人在,但極樂寺并沒有大興土木,建的富麗堂皇。大殿依舊保持原貌,清靜禪意,仿佛深山中。屬元代建筑,磚雕非常精美。最近沒有新建,文革沒有破壞,也算奇事一樁。據說還去其他寺院,可惜沒有遇到。
六是看樓。秦鎮原有五座城門,仿照西安城墻例,都修有城門樓子,目前只有南城門和城門樓子完整保存下來,并附帶東側一段城墻。據說八十年代,北門樓子還在,修市場時拆掉。如今后悔莫及,關鍵是要深刻反省,引以為戒。大多數人來過秦鎮,卻沒有到過城門樓子。沒有入城儀式,不算到過秦鎮。城樓高十五六米,有臺階可上樓,一覽南山灃河,逍遙快哉!
七是網紅美食店。包括老街涼皮店和小油糕店。還是老話,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一個字: 逛!













2018年秦鎮正式劃歸西安高新區,轉眼三年過去,秦鎮依然在耐心等待,伺機而動。
如果條件不成熟,倉促上馬,往往弄巧成拙。據說三年前,曾有方案,準備打造成仿古古鎮。秦鎮人頗有微詞,喜憂參半。最大的擔憂是拆遷,政府最大的難度也是拆遷。
統一劃歸高新,對秦鎮來說,絕對是一大利好。可以破除和長安協調之障礙,特別是灃河兩岸共同發展、相互促進。其次高新的效率、站位、視野、招商力度相對于鄠邑,肯定更勝一籌。當然按照秦鎮的稟賦,能劃歸曲江最好不過,估計兩者一拍即合,但這是天方夜譚。
隨著灃河改造完成,秦鎮的環境品質有了明顯提升,為下一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秦鎮的優勢在于“秦鎮涼皮”品牌和關中四大古鎮歷史文化傳統,在附近地區絕無僅有。但高新規劃設計肯定會將秦鎮放在草堂片區通盤考慮,即秦鎮發展要服從整體利益,爭取整體利益最大化。
可喜的是,秦鎮部分建筑已經列入西安市文物保護單位。不要小覷這個動作,一旦破害,是要判刑的。
秦鎮的開發利用,不能局限于目前的利益糾紛,必須要有三十年、五十年的眼光。回顧往事,許多老年人歷歷在目,被我們自己毀壞的東西太多太多。固然有時代原因,反省之余,應該自責。這是良知人性。
當下最迫切的依然是保護,需要投入必要的資金和技術予以扶持。對于肆無忌憚,鉆政策漏洞,打擦邊球者嚴懲。
秦渡鎮,是秦鎮涼皮的發源地,也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的家園。他們辛勤耕耘,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善良質樸,鑄就了秦鎮涼皮的靈魂。秦鎮人,才是秦鎮涼皮的主宰。
“十四五”是一個創新的年代,其中治理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如何做到雙贏,促進古鎮煥發活力,又保障人民祥和幸福,考驗著秦渡鎮。
秦渡鎮,路在何方?路在腳下。吐個槽,終南大道該整修了,整得跟個地雷陣似的。
一個字: 創!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48294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