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薏米是怎么祛濕的(你只知道薏米能祛濕)
發布時間:2024-12-10閱讀(25)
說到薏米,得說說辛棄疾。“棄疾”二字,就與薏米有關。
當年,他忽然患上了一種疾病,百醫無效,痛楚萬分。有個道人傳授了他一個秘方,把薏米用黃壁土炒過,水煮為粥膏服用,結果“數服即消”,效果非常好。
病愈之后,他感慨萬分,“吾棄疾矣!”——“棄疾”,就是這么得來的。
清熱利濕、健脾補肺的上品薏米也稱“龍珠米”,《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最為人稱道的,當數清熱祛濕的功效了。
薏米祛濕,是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脾主運化水濕,若是脾虛了,濕邪會困脾。
脾屬土,把脾比作大地,濕邪困脾,好比汛期河水上漲越出了河床,給大地帶來水患,脾虛濕盛排不出去,就會出現水腫。
濕邪停在胃腸,人就會大便稀溏、腹瀉;跑到腳,會生成腳氣;流注關節,則四肢腫脹疼痛,屈伸不利。濕邪有沉重的特點,關節疼痛時還會感到沉重無力。
生薏米和炒薏米都擅長健脾止瀉,治療脾虛濕盛泄瀉。但不同的是,炒薏米比生薏米的除濕效果好。
生薏米偏寒涼,利水滲濕最在行,可以祛濕除風、清熱排膿、除痹止痛,對小便不利、水腫、腳氣和風濕疼痛等效果顯著。
炒薏米是取凈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可以自己動手,也可以去中藥店買。
麥麩炒薏米,開胃健脾炒薏米時加上麥麩,健脾的作用更突出。
鍋熱后先撒入麥麩,用量為薏米的1/10,加熱到冒煙時,加入凈薏米,炒至表面呈黃色鼓起時取出,篩去麥麩后放涼,略有香氣。
中醫認為,可補脾的藥,經過麩炒可增強療效,還可緩和一些藥中猛烈的藥性。
如果脾胃不好,要么總是吃不下,要么吃點就腹脹,這時在稀飯里加一把麩炒薏米一起煮著吃,就能有效緩解食少、腹脹等癥狀。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0116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