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人間最美是清歡原文(人間美味是清歡)
發布時間:2025-03-19閱讀(27)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這是古人對飲食的美好愿望小時候的我對飲食的愿望可不是這樣,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端著老碗吃下鍋菜,最起碼早上吃玉米珍子能就上一點下鍋菜,一個月能吃上一回肉,這樣就心滿意足了,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人間最美是清歡原文?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人間最美是清歡原文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這是古人對飲食的美好愿望。小時候的我對飲食的愿望可不是這樣,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端著老碗吃下鍋菜,最起碼早上吃玉米珍子能就上一點下鍋菜,一個月能吃上一回肉,這樣就心滿意足了。
六零后的我出生在具有古老而傳奇色彩的揉谷,因前農業始祖后稷在此“采揉谷物,以觀青黃”而得名,按理說在吃飯這個事情上應該沒有委屈吧。的確如此,我們避過了三年自然災害,沒有受饑餓之苦,食物雖糙,但勉強可以吃飽。
在我的記憶里,中午飯總是下一大鍋面條,至于菜就是用炒長把勺,倒一丁點油,伸到鍋灶里面,待油熱了,放進一點蒜苗、韭菜、辣椒之類的菜丁,放點鹽,等待菜和油充分融合,用筷子撥拉幾下,倒進鍋里,就算把下鍋菜爛好了,即便這樣,我們當時也是吃的津津有味。早上和晚上一般都是玉米珍子為主,當然包谷珍子我喜歡就是很稠那種,筷子必須能挑得出的那種,就的菜就是很平常的生蘿卜,有時在珍子里面下點紅薯就更好吃了。
當然我就喜歡吃就是粑粑饃了。那個年代麥子分到戶里都不多,蒸的饃基本都是麥面玉米面都有,吃的時候必須用手捧著,這樣饃渣就只能掉到手心里,饃吃完,饃渣也是不能浪費的。記得有一年生產隊中的白玉米,磨出來的玉米面不是很黃的那種,而是很白很白的那種,甚至比麥子磨出來面都白,那是母親就用白玉米面蒸了一釘笆饃,白生生的,煞是好看,但是僅僅是好看而已,吃起來和普通的黃玉米面饃沒有什么兩樣。但是粑粑饃就不一樣了,是用玉米面做的,但是不是那種一個一個小塊的那種普通饃,而是搓成一個圓圈,和面時用的是糖精水,蒸出來后一釘笆基本上就是三個圓圈,切個一小段扛在手上,吃起來甜甜的,那種味道需要慢慢才能體會出來的。現在市場上也有賣的,但是已經吃不出來原來的那個味了。
那時的我們吃飯是大碗地吃,吃飯就菜是很奢侈的事,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走親戚的時候才能享用。逢年過節時菜還能多一點,粉條,豆腐之類就有了專門的菜碟子,當然少不了一碗大肉,但是那時候時吃饃就菜,粉條,豆腐難的吃一回,最主要的就是吃肉了。那時肉好不好,主要看肉膘厚不厚,誰家娶媳婦,肉膘接近一扎厚,那是最值得稱贊的事了。至于平時走親戚,中午吃的就是很普通的面條了,但是多了兩碟子菜,雖然沒有豬肉,一碟子紅蘿卜豆腐塊,一碟子青菜蒜苗,就這面條也算是難的美味了。
那時候吃飯很難想象菜比飯多,吃起來時什么滋味,能吃上一鍋燴菜就米飯,吃上一次黃瓜涼干面,都是很值得很幾天炫耀的美事了,至于下館子吃飯那只能是夢中的美事了。
隨著時代的進步,飯桌上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最主要的就是菜的樣子變化多樣,原來那種在電影上才能看得到七碟子八大碗的奢侈菜樣,到現在簡直是小兒科了。就是在春節里,冬日里很難見到的夏秋季的時令蔬菜,現在在春節的飯桌上都是很平常的事了。
在我看來,最顯著的變化莫過于飯碗小了,菜碟子多了。原來那種一大鍋飯,只有一小勺下鍋菜的吃飯模式現在的確都很難想象了。就是很平常面條,都要炒上一兩道菜,至于米飯,沒有四五樣菜,吃飯都沒有味道的,至于逢年過節,渾雞渾魚,肘子海鮮,都不是新鮮事。至于吃飯的碗,原來那種只有蹲在石頭上端著的大老碗,現在能找到就算古董了,吃面條的碗還算大點的,吃米飯的飯碗只有手心大小,原來那種吃飯就是吃飯,變成現在吃飯吃的不是飯,而是菜樣了。
當然最大的變化就是下館子了,我想象中原來不管是請客吃飯,還是家庭聚會,一般人家都是在家里擺上一桌,哪里還有去飯店吃飯的道理,有一年母親大壽,適逢天熱,我們一大家子就去楊凌擺了三大桌子,在外邊買了酒水,這是我們一大家第一次熱熱鬧鬧下館子,那是下館子吃的不是飯,喝的也不是酒,要的就是那種氛圍,那種場子。
現在,我們的飲食結構已經成城里沒有多大區別了,從“吃飽吃好”到“吃綠色”“吃健康”,“小康菜譜”的迭代更新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在諸多飲食中,肉類的影子很少出現,更不要提什么肉膘接近一扎厚的肉了;至于現在的硬菜,已經不是什么肉食,而是那些更綠色的糧食蔬菜,散養的家畜家禽。換句話來說,現在的飲食就是把傳統放進胃里,把健康吃進嘴里,慢慢地咀嚼,才能品出的那種美味。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1640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