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19閱讀(24)

趴趴魚,芭茅溪是澧水的發源地,趴趴魚是本地的一種特色魚類。這種魚個體小,繁殖快,因趴底1而得名。特別適應芭茅溪和五道水等鄉鎮生長。可湯燉,亦可油炸。其營養價值豐富,味道鮮美、香脆,喜愛吃這種趴趴魚的人特別多。當年,當地百姓看到紅軍行軍辛苦,生活困難,紛紛到澧水河里捉來趴趴魚,用油炸好,送給紅軍食用。油炸后的好處就是有利于紅軍在行軍中長時間攜帶保管又不亂,餓了,可以直接拿來吃。

團馓,俗名“糯米馓子”,是苗族、土家族、白族與漢族都愛吃的一種特產。制作方法:用地道和上等糯米蒸熟,倒入一種特制的木板做底、圍篾做圓圈的模子內,將熟糯米壓平并用一種農家栽種的紫果水或食色素在上面畫上“喜”字等吉祥圖案,等冷卻后再取出來,然后曬干、儲藏,或達親友,或逢年過節自食,吃時用植物油炸酥,味道又香又甜又脆,十分可口。

熏制香腸。湘西特有的熏制香腸是最受歡迎的肉制品之一。一個真正的慈利人是絕對不會喜歡時下流行的唐人神香腸的。慈利的香腸,根據土家族的風俗,應先將瘦豬肉剁碎,與辣椒、姜、陳皮及其他調料攪拌,然后灌入豬腸中煙薰一兩個月。它的美味足以讓其他許多自命不凡的“特色菜肴”黯然失色。

糯米洗凈,泡上一個對時后,濾干后用甑子蒸熟。然后把糯米飯盛在粑槽內用錘打爛,再捏成大小均勻的坨子,壓薄成形,這便是糍粑。待成形的粑陰干后,泡在壇子里,十天半月換一次水。這樣,可以放到端午節,經久不壞。

臘豬頭是取整個豬頭熏炕臘,先用炭火燒皮拌干,蘿卜或干豆、海帶之類燒煮至離骨,再割耳、舌作下酒菜。團年前,必用火盆盛整個豬頭奠酒供奉家神。永定區土家族都會有這一習慣。

土家三下鍋是湖南張家界的一道特色美食。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征調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天過年,于是臘肉、豆腐、蘿卜一鍋煮,叫吃“合菜”,以后演變成“三下鍋”。土家三下鍋成為張家界頭牌招牌菜,榮登“湖南14市州故鄉菜之首”。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朝廷征調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線抗倭,恰好趕上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提前—天過年,于是臘肉、豆腐、蘿卜一鍋煮,叫吃“合菜”,以后演變成“三下鍋”。如今張家界的三下鍋不再是臘肉、豆腐、蘿卜一鍋煮,多為肥腸、豬肚、牛肚、羊肚、豬蹄或豬頭肉等選其中二、三樣或多樣經過本地的土廚師特殊加工成一鍋煮。三下鍋的吃法也分干鍋與湯鍋之分,干鍋無湯,麻辣味重,不能吃辣的人最好別吃為好。

?請關注小編——長征沿線企業聯盟,小編(大薈師)將繼續帶大家去探索不一樣的美食特產哦。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1665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