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4-10閱讀(26)

北宋東京封丘門外有一小店,所做缸爐燒餅透出桂花香味,很有名望。后人仿其制作方法,不斷改進提高,創制了桂花缸爐這一深受群眾歡迎的糕點,相沿至今。桂花缸爐屬純酥類精制糕點。選用精粉、糖粉、雞蛋、香油、桂花為原料,攪成均勻的面團,制成不同形狀的酥餅,入爐烘烤而成。成品呈柿黃色,有光澤,斷面有細密疏松孔,酥松香甜,透出濃郁的桂花香味。
2.汴京香腸

汴京香腸出自開封肉聯廠醬肉名師馮保身之手。其制作考究,配料合理,綜合南、北香腸之特點,色、香、味、形俱佳,銷路甚廣。制作:選鮮豬肉(肥瘦比率為7:3)和四路腸衣為主料,配以各種輔料。先把豬肉切成厘米方塊,同各種輔料一起拌至有黏性時,灌入腸衣。然后分成16厘米長的節段,烘烤后掛于陰涼處風干,再經蒸煮后即可食用。
3.“吊鹵面

”是開封的傳統風味小吃,原以開封第一樓的吊鹵面最為著名。開封制作吊鹵面的歷史悠久,但是說到它的馳名,還得從開封名廚黃繼善說起。黃繼善因家境貧困,15歲逃到開封,在一家小飯館當學徒,出師后,遇到來開封避兵亂的官宦人家的廚師周孝德,二人一見如故。當時周孝德在山貨店街吳家一個小院里開飯館,因黃繼善為人正直,忠厚勤快,手腳利索,頗得周孝德賞識,對其十分信任,讓他掌管門面,負責經營,技藝上也給以真傳。周孝德技藝高超,黃繼善勤奮好學,師徒配合默契,生意越做越紅火,一天到晚,門庭若市。當時,達官貴人,鄉名士紳也是桌上常客,但黃繼善不管人再多,從不“蘿卜快了不洗泥”,任你吃不到掃興而歸,也絕不讓你吃不合格的食品。他在選料上十分嚴謹,芝麻油要新磨的,粉芡要綠豆的,面粉要麥穗牌的。
4.“羊肉燴饃”

是開封的傳統風味小吃。系由牛肉泡饃演變而來。相傳,當年趙匡胤窮困潦倒,流落長安,身無分文,饑餓難忍,在身上摸來摸去找到兩塊干饃,因太干無法下肚。恰好路邊有一家牛肉鋪正煮牛肉,便上前討了一碗肉湯,把干饃跑進肉湯里,狼吞虎咽地吃起來,真香啊!吃得他渾身發熱,頭上冒汗,精神倍增。數年后,趙匡胤當了皇帝,一次外出巡視,行至長安,路經當年吃過的那家牛肉鋪,鋪中正在煮肉,香味四溢,使他想起數年前討肉湯泡饃的情景,便令人停下來,叫店主再來一碗牛肉泡饃。這下可忙壞了店主,因為小鋪早已不再賣饃了,馬上做來不及,用啥泡呢?店主靈機一動,立刻叫老婆烙了幾張死面餅,但又怕皇帝吃出味來,便把饃掰碎燴了燴,燴后還放上幾大片牛肉,精心加了調料。趙匡胤吃后,大為贊賞,連聲稱贊,當下賞給店主100兩銀子。
這件事很快在長安傳開了,一些人好奇,請求店主燴做一碗,嘗后味道果然不錯。一時“牛肉燴饃”風聞全城,成為人們爭相品嘗的美味。后來,牛肉燴饃傳到開封,由于牛肉一時供應不上,做時就改用羊肉代替,味道也異常鮮美。慢慢地,“羊肉燴饃”便成了開封有名的風味小吃。
如今,開封經營羊肉燴饃的有許多家,其中以新生飯店、中興樓的燴饃最為著名,尤以開封名廚緱克賓及其徒弟鄭柏松最為拿手。羊肉燴饃,湯鮮味美,饃筋肉爛。吃時再入香菜,外帶辣椒油、糖蒜,風味更佳。
5.開封尉氏縣燴面

是河南燴面(中原第一面)里面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尉氏燴面是在羊肉濃湯鍋中下面并取湯,尉氏燴面是以獨家祖傳秘方調制的香料配上滾滾的羊湯而成。其味也鮮,其色也澤。正宗的尉氏燴面不放海帶絲,不放千張絲,不放粉條,不放青菜,不放黃花菜,也不放鵪鶉蛋。僅僅放入羊肉丁、蔥花、香菜(芫荽)或是荊芥(五香菜),芝麻醬,同時以個人口味放入用牛羊油沷的油辣椒,濃香味美回味無窮。一碗香湯入腹,激出汗滴如豆,酣暢淋漓、回味無窮。即使不吃面,單單喝上一碗這湯,就如入了仙境一般,滿腹香濃了……最重要的是一般在燴面店周圍都會有一個打燒餅的,燴面就著燒餅吃才算真正的吃上了尉氏的燴面,各位吃貨一定要謹記!
6. 中華一絕——齊氏大刀面又稱“長壽面”,起源于宋朝,發源于盛產小麥的豫東蘭考縣,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水開下面,面條浮起即熟,只用十幾秒鐘,細如線,晶瑩透明,柔韌滑潤,口感清香爽口,食而不膩的一碗大刀面就出鍋。夏季,用蒜汁、香醋、芝麻醬、小磨油、姜末、蔥花、香油涼拌,營養豐富,清香爽口,味道鮮美;冬季,澆上用魚、蝦肉、大蔥、生姜等名貴調料,慢火精燉而成的湯汁,醇香可口,味道宜人。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2491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