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美食>56個民族的獨有美食(56個民族56種美食總有一個你喜歡)

56個民族的獨有美食(56個民族56種美食總有一個你喜歡)

發(fā)布時間:2025-05-16閱讀(19)

導讀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56個民族,在不同自然環(huán)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習俗。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要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飲食文化是門大學問,56....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56個民族,在不同自然環(huán)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飲食習俗。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要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飲食文化是門大學問,56個民族擁有著56種飲食文化,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1、蒙古族

烤全羊

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

以奶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圣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

2、回族

面點

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并同當?shù)氐臐h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3、苗族

酸湯魚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4、傣族

豬肉干巴

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記載。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傣族人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典型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干巴、腌蛋、干黃鱔等。

5、傈僳族

漆油燉鴨

傈僳族這一名稱最早出現(xiàn)在唐朝,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后因戰(zhàn)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qū)定居下來。

典型食品:有漆油燉鴨、清水煮小豬、豬蹄珍珠粥等。

6、藏族

酥油茶

藏族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藏族自稱為“博”。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分衛(wèi)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

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如:足瑪米飯。

7、壯族

寧明壯粽

壯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余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僮族”,后來改為“壯族”。

壯族有許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馬腳桿,魚生,烤乳豬,花糯米飯、寧明壯粽,狀元柴把等。

8、朝鮮族

泡菜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qū)。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

咸菜是日常不可缺少的菜肴。朝鮮族名菜名點很多,主要有神仙爐、補身爐(又稱補身湯、狗肉火鍋)、冷面、打糕、朝鮮泡菜等。

9、高山族

米酒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nèi)少數(shù)民族的統(tǒng)稱,包括十多個族群。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人一般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10、納西族

麗江火腿粑粑

納西族的族源屬古代羌人向南遷徙的一個支系。納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chuàng)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東巴象形文字。

麗江火腿粑粑、麻補、雪蓮花拼盤、麗春銅火鍋等。

11、布朗族

竹筒茶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部及西南部沿邊地區(qū),布朗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大部分信仰小乘佛教。

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個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間還常把酸茶做饋贈親友的禮品。

12、阿昌族

酸辣谷花魚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國云南境內(nèi)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

稻田養(yǎng)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阿昌族以酸辣谷花魚最具特色。

13、怒族

琵琶肉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和瀾滄江兩岸的古老居民,有自己的語言。

典型食品:琵琶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酸奶子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文字。

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點心上食用。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烤肉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

特色的食品主要有曬肉干、曬肉條、灌血清、手把肉、烤肉、燒肉、樺樹汁等。

16、赫哲族

殺生魚

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赫哲族是明代女真人的一個分支,中國北方唯一的依靠漁獵為生的民族。

赫哲族的飲食,分魚肉、獸肉、野菜、野果、食用菌等多個種類,其中,尤以食魚為獨特。赫哲人的食魚,有殺生魚、魚片、刨花、烤魚等。

17、門巴族

蕎麥餅

門巴意思是生活在門隅的人。門巴既是自稱,也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對他們的稱呼。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

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吃蕎麥的方法,用一塊圓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攤上糊狀的蕎面烙成餅,然后再抹奶渣、辣椒、鹽水等佐食。

18、白族

柳蒸豬頭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及四川涼山州。

白族的風味菜肴很多,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tǒng)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jié)必備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

19、保安族

馓子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shù)鼗刈迓酝直环Q為“保安回”。

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面條、油香、馓子等。

20、布依族

五色花米飯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點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楓葉節(jié),很多布依族都用楓香葉等各種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招待客人和分送給親朋好友。

布依族傳統(tǒng)小吃很多,如米線、餌塊、豌豆粉、米涼糕等。

21、達斡爾

二米飯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黑龍江省,少數(shù)居住在新疆塔城縣。

特色美食“二米飯”是蕎麥米和小米或稷子米混煮而成。

22、德昂族

酸筍燉雞

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xiàn)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

德昂族美食中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diào)味。

23、東鄉(xiāng)族

東鄉(xiāng)族棧羊肉

東鄉(xiāng)族是十四世紀后半葉由聚居在東鄉(xiāng)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其中半數(shù)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xiāng)族自治縣。

東鄉(xiāng)族制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fā)子,屠宰棧羊吃發(fā)子是東鄉(xiāng)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東鄉(xiāng)族還善于把棧羊肉制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yǎng),老少皆宜。

24、侗族

侗族生酸菜

侗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駱越”。現(xiàn)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侗族有自己的語言,侗族人多通漢語。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為主,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25、獨龍族

蜂蛹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正名為獨龍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貢山獨龍河谷。

蜂蛹是獨龍族民間最講究的菜肴之一,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頭、燒酒燜雞、吉咪等。

26、俄羅斯族

烤面包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后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shù)民族。新中國成立后,改稱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人善于制作各種食品和飲料。著名的是烤制面包和制作啤酒。

27、哈尼族

竹筒雞

據(jù)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現(xiàn)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

哈尼族地區(qū)物產(chǎn)豐富,烹飪方法獨特,具有本民族風味特點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雞、生炸竹蟲等,比較有名的風味菜肴還有蜂蛹醬、暴腌芭蕉心、酸筍炒麂子肉等。

28、哈薩克族

納仁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yè)生產(chǎn),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

29、基諾族

芭蕉肉

基諾族聚居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xiāng)及其附近地區(qū)。基諾族自稱“基諾”,漢文譯稱“攸樂”。

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喂養(yǎng)家畜或做烤酒。芭蕉肉極具特色,此外還有全肉條、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30、京族

鯰汁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防城各族自治縣江平鄉(xiāng)的澫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

日常菜肴以魚蝦為主,常用魚蝦做成魚汁,作為每餐不離的調(diào)味品。魚汁,又稱“鯰汁”,是京族民間傳統(tǒng)調(diào)味品,以各種小魚經(jīng)腌制而成。

31、景頗族

砂鍋燉竹鼠

景頗族由唐代“尋傳”部落的一部分發(fā)展而來。近代文獻多稱為“山頭”,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qū)。

典型食品:竹筒烤魚、撒皮、舂鱔魚、砂鍋燉竹鼠。

32、柯爾克孜族

抓飯

“柯爾克孜”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爾克孜族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柯爾克孜人的日常飲食有馕、鍋貼、庫依瑪克(油馕)、包爾沙克(油炸面塊)、曲依包爾沙克(油炸果)、烙餅、油餅、奶皮面片、油炸疙瘩、沙木沙(烤包子)、曲曲爾(水餃)、油馓子、奶油稀飯、抓飯、拌面、花卷等。

33、拉祜族

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匯,“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

拉祜族烤肉別具風味,大都獵獲的野獸肉,或直接用火烤,或用芭蕉葉將肉包住埋入火中,燒熟而食。

34、黎族

竹筒飯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zhèn)等地,據(jù)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fā)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

竹筒飯是海南黎族傳統(tǒng)美食,是一種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通常是黎族人出遠門,上山打獵或招待客人時才做得。

35、珞巴族

燒烤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東南部,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

燒烤,是珞巴族最常見的一種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都可以燒烤。

36、滿族

薩其瑪

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1644年,清軍入關,統(tǒng)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滿州族改成滿族。

薩其瑪是滿族傳統(tǒng)風味糕點。“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蛋條糕。它用精粉、雞蛋、糖、芝麻、瓜子仁、青紅絲等做成。

37、毛南族

酸食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西北部,地處云貴高原南麓的余脈之間,毛南族有自己的語言。

酸食是毛南族傳統(tǒng)的飲食習慣。夏天天氣炎熱,勞動歸來吃些螺螄酸,不僅清新爽口,而且還會防治腸胃消化不良和腹瀉等疾病。

38、佬族

腌豆角

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shù)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腌制各種腌菜,有腌豆角、蒜頭等。

39、普米族

紅燒琵琶肉

米族的族源屬于中國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yǎng)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餅等乳制品。代表美食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西紅柿等。

40、羌族

羊肉附片湯

羌族現(xiàn)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

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

41、撒拉族

撒拉族油攪團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qū)。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通用漢文。

撒拉族的美食比利買海,又稱“油攪團”,撒拉族傳統(tǒng)風味食品,用植物油、面粉制成。

42、畬族

豆腐釀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戶,傳說畬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shù)與漢族雜居。

畬族大都喜食熱菜,一般家家都備有火鍋,以便邊煮邊吃。除常見蔬菜外,豆腐也經(jīng)常食用,農(nóng)家招待客人最常見的佳肴是“豆腐釀”。

43、水族

魚包韭菜

水族自稱“海水”,意為水人。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qū)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據(jù)考水族是從其中一個叫做“駱越”的部落發(fā)展起來的。

水族酸湯極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紅柿制成)等多種。

44、塔吉克族

手抓羊肉

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其余分布在沙東、澤普、葉城和皮山等縣。塔吉克族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

在肉食上,塔吉克族最喜歡用清水將較大的肉塊煮熟,然后蘸鹽吃,認為是原湯原味,民間把這種食肉的方法稱為“西爾烏”(手抓羊肉)。

45、塔塔爾族

古拜底埃

塔塔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古稱韃靼。“塔塔爾”一詞原意為“茅舍”。

塔塔爾族婦女素以烹調(diào)技藝高超著稱,善于制作各種糕點,如用面粉、大米加奶酪、雞蛋、奶油、葡萄干、杏干烤制的“古拜底埃”,其外部酥脆,內(nèi)層松軟,風味馳名新疆。

46、土家族

粑粑(糍粑)臘肉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馓;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47、佬族

扣肉底菜

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48、土族

哈力海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余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

有代表性的風味食品有哈力海、沓乎日、尕仁么、燒麥等。

49、佤族

鵪鶉肉湯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瀾滄江以西和怒江以東的怒山山脈南段。

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間有“無辣子吃不飽”之說。

50、維吾爾族

烤羊肉串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lián)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天山以南一帶。

維吾爾族最愛吃馕、抓飯、包子、面條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風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爾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還有油馓子、哈勒瓦、羊雜碎、曲連、烤南瓜等。

51、烏孜別克族

米腸子

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孜別克族人最早居住在中亞各地,元朝時稱為“月即別”、“月祖伯”等,15世紀,逐漸形成民族。

米腸子和面肺子是烏孜別克人喜愛的傳統(tǒng)小吃,做法精細。

52、錫伯族

辣罐

錫伯族世居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紀中葉西遷至新疆察布查爾等地,現(xiàn)多數(shù)居住在新疆、東北,內(nèi)蒙東部以及黑龍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辣罐是錫伯族人獨特的菜肴。通常將肉餡剁好,選用長辣椒切成2厘米一段將辣筋取出,再將肉餡灌入,掛糊后用油炸成金黃色撈出裝盤上席。

53、瑤族

荷包扎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yōu)”等,因經(jīng)濟生活、居住地區(qū)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

瑤族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54、裕固族

燒殼子

裕固族聚居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肅南地區(qū),其余居住在酒泉黃泥堡地區(qū)。裕固族自稱“堯乎爾”、“兩拉玉固爾”。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黃牛、羊奶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面點美食燒殼子很有特色。

55、彝族

白水煮乳豬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特色菜肴有蕎粑、面糊酸菜肉、白水煮乳豬等。

56、漢族

八大菜系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華夏族稱為“漢人”,始于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tǒng)飲料。漢族講究并善于烹飪,不同地區(qū)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3458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