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美式中餐到底有多難吃(揭秘美式中餐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5-05-16閱讀(26)
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在這里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其中,中式美食更是遍地開花。

在美國各地,分布著4萬多個中餐廳,比如一些露天購物中心和林蔭大道上都能找到中餐館。據說,美國的中餐館數量可能比麥當勞、漢堡王和肯德基加起來還要多。

像紐約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美式中餐廳已經深深融入了它的文化里面。比如圣誕節這樣的盛大節日,很多美國人都會選擇去吃中餐(一開始只是猶太人的習慣,后來成了流行的趨勢)。

現代美式中餐的基礎是在1800年代中期,當時因為淘金熱,大量的中國移民涌入加利福尼亞,這些移民主要來自廣州。

移民們開始開設餐廳,后來因為鐵路的擴張中國人逐漸在美國其他地區定居。這也是美國各地唐人街的由來。

不過一開始的時候,由于極端種族主義和對華人的一些不友好謠言,美國人并不想和中國人一起用餐。尤其是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不僅限制了中國人踏上美國國土,而且讓在美華人的待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更別說中餐的發展了。

直到1920年代,中餐開始在波希米亞人中流行起來。

1943年,美國邊境重新對中國人開放,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新一波的中國移民涌入美國,帶來了新的中國美食,尤其是川菜和湘菜。不過有趣的是,這些移民主要是來自香港和臺灣,他們根據美國人的味蕾改良了川湘美食,出現了大量油炸和甜辣的菜肴。

1950年代開始,中餐外賣成為美國都市生活的一種流行趨勢,后來擴展到了郊區。傳統上用于運送牡蠣的折疊紙盒轉而變成了中餐外賣盒,里面的內容變成了炒雜碎和蒙古牛肉等。而這一現象一直延續至今。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美國人從電視上看到了尼克松中國行的直播,尼克松吃北京烤鴨的畫面讓他們對中國美食有了新的認識,中餐在美國掀起了新的風潮。

到2000年代初期,提供亞洲其他地區食物的餐館激增,比如越南、韓國、泰國和日本餐館大量涌入美國主要城市。

這對于中餐廳來說是很大的挑戰,因此近些年來新一代的美國華裔廚師們開始對原來固定的菜式進行了改良,融合了高品質的食材和專業化的技術,把中餐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美式中餐廳的名字一般都很“吉祥”。 比如你能看到大量跟財富、幸運、幸福的文字,這些都是帶著樸素的美好寓意。比如“金”、“運”、“元”之類的字。

美式中餐廳的裝修也很有特色。

比如水晶球、彌勒、裝滿金元寶的碗、招財貓之類的。這些裝飾當然不僅僅是裝飾,還帶著點“迷信”的意味,總而言之,是為了招財。雖然,我們也會發現其中一些元素根本不是來自中國。

美式中餐廳通常會提供兩種菜單:一種是針對中國人的菜單,另一種是針對美國人的菜單。但是隨著中餐越來越流行,美國風味的菜單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如果中國人想要在美式中餐館里點菜單以外的菜肴怎么辦?唯一的秘訣就是說中文。所以即便你到了美國想要吃地道的中國菜,你也可以直接用中文去咨詢服務員。

美國的中餐廳其實也有各自的地區差異。這就跟美國不同地區的漢堡差別一樣的道理。在美國人口味的基礎上,不同地區的中餐廳也會有發明一些更美國化的“中國”食物。

比如費城有芝士牛排卷,新英格蘭有炒面三明治。即便是擔擔面這種常見的中式美食在紐約和洛杉磯的烹飪方式也完全不同:在紐約,面條的豆醬比例更高,且略帶甜味;而洛杉磯的擔擔面使用了更多的辣椒油。

對了,各個中餐廳還喜歡互相“復制”。中餐廳不像麥當勞這樣的國際連鎖快餐店那樣有固定的品牌標準,而中餐廳的系統卻是開放又融合的。中餐廳們有自己的傳播和學習渠道,比如《中國餐廳新聞》這類的行業刊物,或者是各個州餐廳的員工們口口相傳的。

美式中餐和真正的中餐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

就像上文所說的,美式中餐廳的食物主要和中國幾個地區有關,比如廣東、福建、四川、湖南等。總的來說,有很多中國的地方風味是絕大多數美國人接觸不到的。例如安徽菜,他們的毛豆腐和臭鱖魚在西方國家幾乎是吃不到的。

而有很多在美國受歡迎的“中餐”在中國本土是找不到的。舉例來說,美式中餐里奶油芝士餛飩,而實際上,傳統的中國美食里幾乎不會出現奶油和芝士這些乳制品。

除此之外,很多美式中餐的美食都是在美國本土發明的創新或者改良食物,例如炒雜碎或西蘭花牛肉。炒雜碎是19世紀的舊金山廚師發明的,一堆食材被炒在一起,卻掀起來美國美食界的熱潮。

這些中式菜肴里的許多美食都是使用本土可用的食材制成的,主要是一些蔬菜:芥蘭被換成了西蘭花,芥菜或香菇換成了胡蘿卜、豌豆和白蘑菇等。

另外也會為了吸引美國人改變口味。通常很多美國中餐廳的食物會更甜,而且大量使用雞肉以及油炸的烹飪方式。

傳統中餐里有很多帶骨頭的菜肴,比如各種方式烹飪的排骨。而美國人不喜歡吃骨頭,所以美式中餐廳幾乎不會出現骨頭類的食物。因此去骨了的鳳爪在美式中餐館就很受歡迎。

還有一種叫幸運餅干的食物,它可以說是美式中餐館的標配。實際上,這種里面帶小字條的餅干在中國本土是沒有的,它是來自一種叫“辻占煎餅”的日本甜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幸運餅干特別受歡迎,等到了1950年代后期,美國每年消耗2.5億個幸運餅干。

以上就是今天的美式中餐特輯。希望我們的文章會對你有所幫助哦~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3531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