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汪曾祺人間有味簡介(汪曾祺人間有味)
發布時間:2025-06-15閱讀(18)

他說"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日子了。"暗想能寫出這段文字的一定是個美好的人。
正是這段話,吸引了我去看他的書。近期看了他的《人間有味》,小編在今天把它分享給你。作者將對美食的記憶刻進書本里,分享他不能忘懷的人間滋味。
在這本《人間有味》里,我不僅僅看到了一幀幀各地飲食風味圖,還有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有情有愛,才構成了一幕幕有滋有味的人間百味圖。
書的前兩輯主要介紹各種吃食,包括全國各地的一些飲食習慣和風味小吃,第三輯介紹了家鄉高郵的一些風土人情,最后一輯則紀念了幾位文學大師沈從文、老舍和齊白石等人。
人間至味是清歡
汪曾祺先生的這本《人間有味》中有很多飲食典故,過往由來,都在書中道來,讓人增長見識。
比如木耳菜,入口有些澀味且黏滑的味道。文中卻考證這就是《十五從軍征》中“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中的葵。這種并不算可口的蔬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戰亂。

汪老是作家里最會吃的,也是廚師里最會寫的;他貪喝,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就逃課喝酒,喝多了睡在街頭還是老師沈從文把他扶回宿舍的。
每到一個新地方,他最愛去菜市場看著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他說:那樣的環境給他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
汪老自己動手做菜,自己沏茶,自己養花。現在的快節奏生活,外賣、網約車、淘寶已經讓生活電子化、線上化了,多了幾分便捷,卻也真的少了幾分滋味。
汪老和當下的美食達人相比,汪老絕對稱得上是一個資深“吃貨”。他自詡“有毛的不吃撣子,有腿的不吃板凳,大葷不吃死人,小葷不吃蒼蠅”。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汪老的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和顛沛流離:高郵出生,昆明求學,從上海輾轉至北京(還曾在武漢工作),文革時又被下放張家口,受過各種不公正待遇。
他卻寫出了今人所沒有的慢與閑,他想讓人覺得,生活是美好的,充滿希望的,人是有詩意的。

他對各地的飲食習慣都頗有研究,在《五味》里,他就說了,山西人愛喝醋,尤其是吃飯之前喜歡先喝“三調羹醋”、“遼寧人愛吃酸菜白肉火鍋”、“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
他也知道酸筍燉雞是傣族人的名菜、延慶人夏天喜歡吃酸飯、無錫的飯菜比蘇州的還甜、廣東人喜歡甜食、四川的飯菜是麻且辣、浙東人愛吃咸食等。
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說的是味道,也說的是人生。記憶中食物的酸甜苦辣,何嘗不是一個人從少年走到暮年的酸甜苦辣。
茶館縱情、故鄉味道、南方犄落北方旮旯等各地的飲食風格穿插其中,滿滿的都是他們那一代人舌尖上的回憶,是現在的年輕人遠離的市井生活和百姓生活。
當歲月洗盡半世的鉛華,當你步履蹣跚地漸漸老去,我想在每個人的腦海里都會或多或少地回憶起自己走過的路、去過的地方。
風俗不一的各地,除了南腔北調,最重要的不同就是吃的了吧。吃是學問、吃是風俗、吃是講究、吃是品味。人生的很多哲學、俗語、諺語,也都用在這個“吃”上。
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小而見大,以寬厚之心看世界。
像風一樣、不悲不喜
汪老經歷過中國最動亂的年代,也是物質最貧乏的年代。然而在他的字里行間,從未見他有過抱怨,從未對別人有過惡語相加。
即便是被扣上右派的帽子,他依舊安然若素。有人說這是逆來順受,汪老則說這是隨遇而安,有口吃的,有本書看,有點事做,就是極大地滿足了。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寫“懷念”、寫“故鄉”多是包含深情又帶著些許無奈酸楚。但在汪老的筆下,故鄉的一切都是那么富有生活情趣,讓人讀起來溫暖恬淡,并未有任何憂傷之感。
汪老出生在江蘇高郵的一個舊式地主家庭,生母在其三歲時就去世。盡管如此,在他的文章里,對父母的懷念也是簡單溫暖的,語言平和質樸,如敘家常,就好像是一個認識已久的老朋友在跟你聊天解悶。
飲食雖易,知味不易,做一個樂天的有趣味的解味人更難,而于汪老,這些不過是水到渠成。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他是觀察者,也是潛心的品味人,還是人道主義者。他讓讀者回到那個荒涼又生氣勃勃的年代,展現一幅微觀的風俗史。
他的筆下,普天都是眾生,和尚吃肉娶妻、有婦之夫私會情人、只要你情我愿,甚至不情不愿,都變得無關宏旨。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老的文字,有種信手拈來的從容。這種文筆似乎平鋪直敘,放在飲食文案中尤其精彩,似乎已經將美食擺放在桌前,只等人舉筷品嘗了。

他的每篇文章的結尾都略顯突然,似乎是尋常聊天的自然而然結束,既不突兀,也沒上升立意的想法,更像主人殷勤介紹了一道美食,自然而然住口,只等你大快朵頤似的。
比如寫蘿卜文章數千字,結尾的時候只一句“日本人愛吃蘿卜,好像煮熟蘸醬吃得”。
寫豆腐,篇幅不少,末了一句則是“豆腐皮可做湯,豬腰燉湯里放一點豆腐皮,則湯色雪白”。
而寫蒙古手把羊肉,文章最后一段,則是介紹新疆手抓羊肉的吃法禮節和蒙古不同,描寫洗手用銅壺的樣子:“銅壺頸細而長,壺身鏤花,有中亞風格”。
每每如此,讓人意猶未盡。懷著一種恬淡心情,體會書中的一草一木、一茶一盞皆為生活的情懷,生活是需要靜靜體會和把味的。
都說說唯有愛與美食不可辜負,汪老可謂是踏踏實實踐行了這一美好。
我在這本《人間有味》里,仿佛看到汪老用筷子戳出那流油的鴨蛋,聳動著鼻尖閉眼嗅空氣中糖炒栗子那甜香氣息的模樣,又或是拿著冒著流油的手把肉在北方的寒冬里大快朵頤,酣暢淋漓間呼出的白氣。
他說的每一樣我都曾見過,但有些卻永遠留在了記憶里。就比如說豆腐,他只說了豆腐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叫法,不同吃法,卻勾起了離家人多年的相思情。
若你也有一副好胃口,有一雙好眼睛,有一顆至純的心,請去嘗盡世間美味,去看盡人世山水,去愛盡人間溫情,切莫辜負了這快意人生。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4515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