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京味食記十大消失美食(刺身孜然)
發(fā)布時間:2025-06-15閱讀(21)
▼
要按中國人什么都吃的尿性
這世上根本沒有
奇怪到不可以入口的食材
但······

連嚇死外國人的魔鬼蛋(皮蛋)都發(fā)明得出來
這樣的國,誰敢惹?
不過今天我們要探索的
其實是食物們奇怪的名字

吃貨們非常享受口腹之欲
然而
▼
1
/萬變不離其宗之班戟/
班戟最常見于臺式甜品店
榴蓮和芒果口味是爆款
你們等會兒我先去叫個外賣下午茶······

從發(fā)音到用字
它給人的感覺都比較高大上
畢竟,有哪個甜品敢用古代兵器當名字的?

可其實
班戟作為一個英語音譯名
它的原名卻是
—
Pancake
中文翻譯就變成了
烙餅&煎餅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扎心了我洋氣的歪果仁們~

Pancake如果用不發(fā)酵的原料薄攤、熱煎
那就是美國煎餅
一般都會抹上檸檬汁和糖來吃
把它卷起來塞滿餡兒
奶油、巧克力、草莓、
香腸、奶酪、鮭魚片、火腿······
就成了法國可麗餅

如果用發(fā)酵的原料烘烤而成
出品的就被稱作
約!克!郡!布!丁!
……
沒錯,是布??!

真是個混亂的世界啊!
類似的烏龍還有日本的仙貝
仙貝的緣起,還是煎餅
中國煎餅
在傳到日本以后
讀音就變成了せんべい(senbei)
就連做法也改了
因此軟的就變硬了

再后來
日式煎餅又傳回臺灣
臺灣人一聽,那就叫它仙貝吧!
所以
這是一個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的故事
「常凱申」先生終于不再孤單

▼
2
/尬到無法自拔之甜不辣/
話說,因為很多日劇
臺灣還真的有很多這種翻譯梗
比如:甜不辣

之所以管那種混著肉和面的
「管狀物體」稱為甜不辣
不僅僅是因為吃它的時候
加了微辣的!
甜醬!

另外還源于它的翻譯
甜不辣音譯于
日語的天婦羅(てんぷら)
……
納尼?!

這里邊的發(fā)展線索是這樣的
在日本關(guān)東地區(qū)
炸魚丸也被稱作天婦羅
當日本人來到臺灣以后
東南沿海人本就有吃魚丸制品的習慣
所以也就把炸的魚丸制品叫作天婦羅
但如今臺灣正經(jīng)的甜不辣,還是炸的

如果你說你看到的甜不辣是煮出來的
那其實應(yīng)該叫
關(guān)東煮(おでん)
而臺灣閩南人發(fā)おでん這個音的時候
對應(yīng)閩南語口音的漢字,竟然是
——
黑輪!

這個由臺灣人叫起來的黑輪
起源于日本的烤味噌豆腐
后來
從烤到煮,演變成了關(guān)東煮
且又和甜不辣相融合
成了一筆糊涂賬
……

你就說尬不尬吧?
以上這些名字
大陸同胞們可能會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
產(chǎn)生「這是什么意思」這種反應(yīng)
但看下面這些名字
你們可能就會有
「這有什么問題」這種反應(yīng)

▼
3
/萬年不變稱謂之孜然/
孜然本身當然沒問題
可你想過它為什么要叫孜然嗎?
孜然其實是維吾爾語的音譯(zire/zira)
而且不僅是新疆
你跑去印度和巴基斯坦
那邊管這東西的叫法,也基本一樣

這是因為孜然最早源于古波斯
古波斯人叫它zireh
后來他們侵占印度
孜然又隨著絲綢之路跑到中國西北
等于兩地開花
于是大家的叫法就都一樣啦

▼
4
/身世永遠成謎之菠菜/
要說中亞,確實物產(chǎn)豐富
所以菠菜也是從波斯來的
古人又叫它菠薐(bō léng)菜

據(jù)說白族人的語言
就近似讀作「菠薐菜」
但是這種文字君不太愛吃的蔬菜緣起
大家還有其他的爭論
一說引用《唐會要》
是尼泊爾國進貢的
所以起源于印度
二說來自波斯
整體來看的話
其實也沒差啦
剛才不說印度挨打了嘛
傳過去了多正常~

▼
5
/左右都不吉利之刺身/
撒西米(さしみ)
中文寫作刺身
單看這個詞兒
覺得它應(yīng)該跟「文身」什么的有關(guān)
怎么就和生魚肉聯(lián)系到一塊兒去了呢?

刺身,又可以寫作指身、插身
據(jù)說是當魚肉被剝皮、切好端上來的時候
為了區(qū)別不同的肉類
就用竹簽扎上魚鰭,插在肉片上
同時,另一種說法是
切片魚肉被稱為切身
而「切」聽著好像不怎么吉利
所以就改作刺
然而······

說來說去,又是一筆糊涂賬
聊了這么多
其實繞不開一句話
生活的有趣處
是能夠在日常所見的地方
永遠挖出新意來~
不說了文字君要去奪命連環(huán)call了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4657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