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生活>氣虛、血虛和陽虛,分清3種虛,才能虛對癥調理
發布時間:2025-06-25閱讀(10)
|
而我們口中常說的虛,其實可以分為三大類:氣虛、血虛和陽虛。只要分別搞清楚它們到底是咋回事,我們才能針對性地調養身體,否則原本氣虛的人,按照陽虛的方法去調養,那自然是無效的。 氣虛:犯懶,渾身沒力氣之前老師調理過一位女士,35歲是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工作緊張忙碌,整日就和上了發條一樣,但最近卻哈欠連連,皮膚暗沉,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即使充分休息,卻總感覺緩不過來,從“鐵娘子”變成了“林黛玉”。 現在我們總是把“累死我了”,“渾身沒勁兒”掛在口頭上,卻很少付出實際行動去幫我們的身體緩解,氣虛細分有兩方面,一表現在軀體,二表現在精神,軀體方面就是渾身無力,酸痛,體力下降;精神方面就是反應遲鈍,會對所做的事情產生厭倦、排斥的情緒,造成學習、工作效率降低,久而久之還會有心情壓抑,心煩意亂,頭痛,注意力難集中,情緒容易失控等問題。
以食補氣 黃芪主要就是補氣的,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味甘性溫,固胃氣。在經期和懷孕期間不要吃,我們老師也是常年用黃芪煮水喝,每天兩杯,雖然六十多歲的年紀,但神采奕奕,身體一看氣就很足,比我們年輕人都強。
用綠豆、薏米、扁豆、蓮子各10克,紅棗、黃芪各6克,枸杞2克,把黃芪先泡水20分鐘,之后倒入砂鍋加兩碗水煮,煮15分鐘后過濾出來再加一碗水煮,煮開之后過濾掉黃芪,把水留下煮粥,這是一天的量,每天都可以吃。
養氣補氣小妙招 睡覺是非常補氣的,能讓我們身體各個臟腑得到休息,比我們習慣睡覺的時間早一個小時上床,能幫我們補足氣血。
古人認為盤腿可以令我們體內氣機順暢,把氣血集中在身體里不耗散,尤其是脊柱挺直,自然端坐的時候,會覺得氣息順暢,頭腦的氣血充足,氣定神閑,神閑則性靜。在*坐時拋開腦子里雜七雜八的念頭,把心思往回收,這樣才能揚起。
血虛其實就像我們平時養花,如果一旦土壤肥料不足,那上面枝葉肯定就是萎黃的,血不足,血虛不能上達,那么我們的面色、皮膚都會枯黃或慘白,頭發沒了營養也容易掉。 而且血有濡養作用,可以養筋,筋就是連接關節、肌肉的東西,很多老年人手腳發麻,或者上下樓梯感覺膝蓋彎曲不利索,這都和血虛有關,血不能養筋了,就跟年久失修的門軸一樣,嘎吱嘎吱響。
其次,女性更注重身材,為了保持身材就會拼命節食,節食意味著血生化沒有源頭了,氣血的產生來源,就是我們吃下去的食物,經過脾胃運化和其他臟腑共同作用后生產出來的,所以總是節食不光脾胃容易出毛病,也會讓血的原料斷了。
養血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尤其是女性朋友,別等到真的傷了元氣,氣血虧損到身體出現異常時找著急,平時吃點補血養血的食物,補一補我們的虧空。 飲食上我們可以吃點紅豆、紅棗、山楂、紅糖、黑芝麻、黑米來補養氣血。來源: www.ws46.com 這道五紅湯就擁有這樣的能力,心肝脾都補益到位。 20顆紅小豆、20顆枸杞、20顆紅皮花生、5顆紅棗、1-2勺紅糖放在一起加水煮。開鍋后轉小火,煮20分鐘,可以每天喝一到二次。
紅棗補血補氣,讓補進來的血有力氣推動;紅糖健脾暖胃,活血化瘀,而且淡淡的甘甜,吃著也不齁不膩。所以紅糖紅棗雖然補血養脾有滋膩感,但是有了紅豆和山楂散瘀力氣,這股滋膩就被中和掉了,紅花生又可以把脾胃之氣養起來,所以這道五紅湯真的太適合我們氣血不足的人了。 我們身體的八髎是全身氣血的總開關,它的位置也正好是剛剛進入身體下焦的位置,很多人久坐不運動,氣血在這里都瘀堵了,血在這里流通不暢,所以經常揉一揉搓一搓八髎,相當于讓上下氣血通暢起來了。
這個位置經常拍打一下,空拳即可,不到三分鐘就會陰一發熱,一旦這里通了,我們腳底都是暖的,拍打的時候最好站著。
陽虛顧名思義就是陽氣不足,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是我們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能量來源以及動力,人體的陽氣清陽主升,出上竅,主出,發于腠理、四肢;濁陰主降,出下竅;主入,走于五臟、六腑,推動及維持著人體生命活動。
陽虛的人往往都畏風畏寒,容易風寒感冒,手腳長期是涼的,稍微吃點涼食就拉肚子,稍微受點風就頭疼,腰膝酸軟,發冷,總感覺腰好像有冷風吹似的,女性宮寒不適,長期放任不管,對生育也有影響。 以食養陽 生姜我們家家戶戶都有,但紅糖一定要注意,一定要用純甘蔗熬制的天然紅糖這樣補益效果才好。生姜是驅寒祛濕,振奮脾陽的,尤其早上來一杯紅糖姜水,幫我們喚醒體內的陽氣。 補足陽氣最好的方法就是曬太陽,后背的督脈是一身陽氣之主,就和人體的“發電站”一樣,太陽曬在督脈上,等于直接給身體充電了,尤其是體內寒氣重的人,能感覺到寒氣往外涌,冬天外面冷,我們也可以在房間里,找到太陽能直射進來的窗戶,背對太陽,同樣能曬出一身汗。
如果所處地區常年陰雨沒有太陽,也有個非常簡單的替代法,就是在中午的時候在我們的督脈上,尤其是大椎的位置,貼上艾灸貼,之后穿好衣服做好保暖,每天貼個2~4小時,能起到驅寒補陽的作用。
這款艾灸貼就是我一直在用的,中間一層是黑色的膏體,用艾草和其他溫性草本,如干姜、制川烏等熬制而成,攤涂在無紡布上,聞著草本味兒很濃,但是卻不嗆人。
因里面的草本大多是溫陽辛性的,故而容易上火體質的朋友,除了貼在肚臍處,在兩個腳心處最好也各貼一個,可以把火引到腳下,溫暖雙腳,同時腳心這里又是腎經循行之處,還可以滋生腎水,滋養全身,就不容易上火了。
身體這三種虛的表現都不一樣,如果身體有多種“虛”,也可以疊用上面的方法,補氣養血,溫陽扶正。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4975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