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5-10-21閱讀(4)
近日,湖南一男子花100元買回來一塊12年的老臘肉,由于放置時間太久,臘肉上長出各種顏色的霉菌,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男子通過火燒、水洗等方式清理完畢,隨后將整塊臘肉切開后,臘肉的紋理、肥瘦肉保存的狀態(tài)從肉眼看上去都較完好。
男子驚呼:“瘦肉紅潤,肥肉晶瑩剔透。”但也有不少網友表示:“這還能吃嗎?表層都是霉菌,內部也應該被污染了。”

被霉菌覆蓋,但內部看起來完好的臘肉真的可以食用嗎?長沙市中心醫(yī)院腫瘤科主治醫(yī)師彭羅根介紹,一些霉菌會引起過敏反應和呼吸問題。有些霉菌在適當的條件下會產生“霉菌毒素”,這種有毒物質會讓人生病。當在食物上看到霉菌時,將發(fā)霉的部分切掉并使用其余部分是否安全?要找到該問題的答案,需深入了解食物表面之下的霉菌生根位置。
什么是霉菌?霉菌是生活在植物或動物物質上的微觀真菌。大多數霉菌在顯微鏡下呈由根絲、莖、孢子串聯組成的蘑菇樣結構,霉菌的“根”線也會深深地侵入食物內部。在某些情況下,霉菌毒素可能已經擴散到整個食物中。霉菌毒素就是由某些霉菌產生的有毒物質,其中最常見的是黃曲霉毒素,這是一種致癌毒物,由食物和飼料中或表面的某些真菌產生,特別是在大田玉米和花生中。
臘肉生長霉菌不一定是黃曲霉素,也可能是其它霉菌毒素。彭羅根介紹,一般情況下,成品的臘肉失去水分后,細菌會自動死亡,所以臘肉是很少變質的食物。但是一旦發(fā)霉,這塊臘肉就很可能已經變質。“還有就是臘肉放置太久,尤其是天氣相對潮濕的時候,容易滋生霉菌,很容易影響健康,所以最好不要吃這類食物。”
這塊布滿霉菌的臘肉除了可能變質以外,經過長時間的腌制,可能產生大量亞硝酸鹽。發(fā)霉的臘肉往往伴有細菌等微生物生長,肉中蛋白質經過微生物代謝后,可大量產生亞硝酸鹽,后者在人體胃腸道內可轉變生亞硝基化合物(NOC),尤其是生成N-亞硝胺和亞硝酰胺,它們可是公認的致癌物,從而間接或直接增加食道癌和胃癌的發(fā)生風險。

彭羅根提醒,無論是通過煮熟,洗滌或切除霉變部分的方式處理臘肉,發(fā)霉的臘肉始終是不安全的,這些方法無法完全消除霉菌病變隱患。比如,黃曲霉菌在100度大約20分鐘就能被消滅,它的孢子在120度高溫高壓下30分鐘才能被殺死,而黃曲霉毒素變性溫度超過260度,通常家里平時炒菜的溫度和持續(xù)時間無法使其變性。為了安全起見,發(fā)霉變質的臘肉不建議繼續(xù)食用,以免影響身體健康。
來源:瀟湘晨報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網站處理。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593511.html
上一篇:干茶豆燒肉家常做法立秋前采摘正好
下一篇:空氣炸鍋炸核桃仁要幾分鐘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