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美國人都會吃什么魚美國人不吃有刺的魚
發布時間:2025-10-22閱讀(3)
在美國的主流消費市場,消費最多的,就是三大白肉魚——羅非魚、巴沙魚和鱈魚。羅非魚和巴沙魚基本都以處理過的魚肉形式從中國、越南等國家進口,當然還有三文魚。這也反映出美國人卻實如傳聞說的那般,不吃有刺的魚。
在我們國內,四大家魚還是需要費點心思搞養殖的對象,可一旦去了美國就沒這待遇了。這幾年,因為物種入侵,四大家魚都在美國人眼皮底下泛濫起來了,他們卻提不起一絲食欲,要么純粹用來搞觀光捕魚,要么就撈起來做飼料或者肥料,還一臉嫌棄,看得我們是相當無奈。

亞洲鯉魚在北美泛濫 圖片來源網絡
美國人真是不知變通?死活不吃帶刺的魚?美國人又不傻。
殖民者的救命稻草這事兒還是先從歐洲人殖民美洲開始說起吧。自從歐洲人把歐洲的土地搞得“烏煙瘴氣”以后,第一批踏足北美大陸的殖民者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有幸在有生之年,還能再次見到在歐洲土地上也曾有過的光景,河流清澈見底,魚類豐富。
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北美,但凡入海的河流,一到繁殖季節,那些洄游的魚類就會擠滿整個河道,就像那些殖民者的先頭部隊所說的那樣,魚比水還多。那些在歐洲早已經被抓絕的鱘魚,在當時的美洲大陸,完全是沒有人為干預下,物種最鼎盛的時候。

北美捕魚老照片 圖片來源:《假如海洋空蕩蕩》
在最初的殖民歲月里,人生地不熟,這些殖民者都不是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或者手工藝人,而是那些混不下去或者是想出來碰碰運氣的底層人民,除了受到那些態度不算友好的印第安人的接濟外,如果不是靠著河流里充沛的魚類,它們真的很難存活下來。
說到這里,就要請本次的主角登場了——美洲西鯡。說西鯡的話,大家可能覺得陌生,但如果說鰣魚的話,估計大家就熟悉。在這里,大家可以暫且先把它們當作是美國版的鰣魚。
在美洲,大致有三種鯡魚:American Shad(美洲西鯡)、Gizzard Shad(美洲真鰶)和Hickory Shad(北美西鯡)。

圖片來源:頑客
跟國內的鰣魚比起來,美洲的這些鯡魚,只能算是遠房親戚,雖然都是輻鰭魚綱,鯡形目,鯡科的,但所屬不同,我們國內的鰣魚,屬于,鰣屬(Tenualosa)魚類,而美洲的則算西鯡屬。雖然不同屬,但美國的鯡魚如今卻是成功“過繼”到了我們國內,被當做中國鰣魚給養殖起來,這個后文再展開,咱先把美洲的事兒說完。
當時北美東海岸的殖民者們發現,每年的4月份到6月份,大批美國鰣魚就會沖進內河開啟它們的繁殖之路,這些歐洲人哪里見過這樣的陣仗,估計是一邊喊著上帝保佑,一邊撈魚撈到手抽筋。

圖片來源網絡
據說華盛頓把首府選在弗吉尼亞附近的華盛頓,就是因為當地河流盛產魚類?!?832年,在華盛頓的一條叫波多馬克的河流里,一共有158個漁場,有近8000名漁民和450多艘漁船在這里捕魚,據當時估計,他們一共捕撈到了2250萬條美洲鰣魚和7.7億條灰西鯡。”這里的名稱讓我有點犯難了,我們就當這些都是美洲鰣魚好了。
這還只是北美茫茫多河流里一條河流的出產,當然也可能是這條河以盛產鰣魚而知名,就像我們國內出產“頂級鰣魚”的富春江,但不管怎么說,當時北美鰣魚的產量肯定是相當驚人的。時至今日,在美國東海岸,美洲鰣魚一直都是重要的食用魚類。
救命稻草刺太多?這些美洲鰣魚跟我們國內的鰣魚,口味是不是一樣,不好說,但是刺多是一樣的,真的是茫茫多,那么這些吃慣了鱈魚的歐洲人怎么會下得去嘴呢?可能有人會說,是因為當時物資匱乏,吃不飽,就不挑食吧。
當然有這方面的原因,但后來美國慢慢發展起來,大家的日子也越來越好的時候,個別品種的美國鰣魚卻被抓得差不多了,說明美國人抓鰣魚抓上癮了,時至今日,美國很多州,對于這些品種的鰣魚是禁止或者限制捕撈和垂釣的。

鰣魚季就是垂釣季 圖片來源:頑客
當時北美河流里其他數量的魚類也不是沒有,而且沿海地區還有大量的海魚可以捕撈,數量如此龐大的鰣魚群,被抓光了或者數量驟減,是因為吃不飽有點站不住腳,還有一個可能,就是鰣魚太好吃了!
說到這里,是不是覺得跟我們國內鰣魚的情況有點相似?可以說,美國人鐘情于捕撈鰣魚,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鰣魚真的太好吃,才讓美國人也忍不住多撈了。用如此多刺魚類做吃食的畫面,在美國的主流場合里還真不多見,但不是沒有。

圖片來源:頑客

圖片來源:頑客
在19世紀的時候,鰣魚被美國人從東部轉移到西部,并很快在西海岸的河流形成了洄游種群。對于喜歡垂釣的美國人,鰣魚的另一大好處就是特別適合垂釣,拉力強,手感好,是全美垂釣愛好者的心頭好。
但是不得不說,美國人骨子里對于魚刺還是非??咕艿?,像很多去過美國的人回來講,美國人在餐桌上不習慣吐魚刺,一方面是習慣使然,另一方面是吃了怕卡死,所以,在吃鰣魚這件事兒上,特別是接觸鰣魚比較晚的西部地區人民,還是保留了點自己的尊嚴,放棄了美味的鰣魚肉,而是選擇對嘴巴更加友好的鰣魚卵。所以在鰣魚季的時候,魚類市場上,鰣魚卵一直是絕對的主角。

中間的是鰣魚籽 圖片來源:頑客
在我們國內,文人騷客都把贊美的重點放在了魚鱗和魚鱗下富含油脂的皮肉上,何曾夸過魚籽?
救命稻草“過繼”到中國但是不得不說,跟美國人民現在還有鰣魚可以釣,有鰣魚肉可以吃比起來,我們就悲催多了。我們國內野生的鰣魚確實是枯竭了,可是有養殖的鰣魚啊,也不算太差吧?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現在國內的養殖鰣魚,早已經不是當年明朝萬歷年間,鰣魚廠花費重金一路北送去帝都的那個富春江或者長江鰣魚了,而是所謂的美國鰣魚中的一種——美洲西鯡。

圖片來源:頑客
我國在2000年代,從美國引進了美洲西鯡到長江流域進行人工養殖。先是從美國進口了20多萬顆受精魚卵進行孵化并養殖,等各個流程都摸清楚后,在2016年,又從美國引進了6000尾親魚進行人工繁育研究,最終獲得成功。
雖然過程耗時10多年,但至少獲得了嚴格意義上的成功,這可比無底洞的日本的鰻魚和現在的尷尬養殖長江刀魚來得幸運得多,卻也悲劇得多。幸運的是,先不去深究到底是美國鰣魚好吃還是中華鰣魚好吃,至少我們現在還能吃到“鰣魚”。悲劇的是,我們的中華鰣魚可能永遠也無法恢復了,雖然我們曾經有機會挽回。

圖片來源網絡
1970年,僅江蘇靖江的一個水產站,就從漁民處收購了3厘米左右的鮮鰣魚苗22.7噸,這些珍貴的鰣魚苗最終只是被當做小雜魚來處理。還有在鄱陽湖地區,漁民在捕撈銀魚時,會兼捕到鰣魚苗,僅湖口縣一地,有曾有過一年捕撈鰣魚苗干重7.74噸的記錄!
等到1980年代,我國準備搞人工繁育的時候,發現可能就算抽干長江的水,估計也難再找到一條中華鰣魚,就更別說鰣魚苗了。如果鰣魚能再堅持個十年,也許就能像大黃魚一樣通過人工繁育保留下一定數量的鰣魚種群,并可以通過增殖放流來恢復野外種群,可惜,沒有如果。
結語:借著美國人吃鰣魚的事兒,牽扯出了中華鰣魚的悲傷,真是讓人頗為無奈。很多鰣魚的擁躉至今都拒絕將養殖的美洲西鯡當做正宗的鰣魚來看待,而且很多人仍懷有希冀,只要沒有確定滅絕,就有希望恢復。但是說實在的,當年鰣魚的生存環境,如今早已發生了劇變,估計已經不能滿足中華鰣魚繁衍的需要。也許長江十年禁魚能夠帶來一絲曙光,但真的只是一絲,只夠我們用來自我安慰而已。
參考:
1、[英]卡魯姆·羅伯茨(Callum Roberts).《假如海洋空蕩蕩》
2、一個男人在流浪,真正的長江鰣魚是不是已經絕種了?知乎問答
3、頑客,美國的幾種鰣魚(shad),4到6月沖進內河(第二版)
如果喜歡本文,就點個贊唄!轉載請私信聯系。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0174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