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有關三國時代的成語故事(三國成語故事先見之明)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十回,發生在馬騰、韓遂與李傕、郭汜對抗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馬超、李蒙和王方。原文如下:

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原來那將即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王方欺他年幼,躍馬迎戰。戰不到數合,早被馬超一槍刺于馬下。馬超勒馬便回。李蒙見王方刺死,一騎馬從馬超背后趕來。超只做不知。馬騰在陣門下大叫:“背后有人追趕!”聲猶未絕,只見馬超已將李蒙擒在馬上。

原來馬超明知李蒙追趕,卻故意俄延;等他馬近舉槍刺來,超將身一閃,李蒙搠個空,兩馬相并,被馬超輕舒猿臂,生擒過去。軍士無主,望風奔逃。馬騰、韓遂乘勢追殺,大獲勝捷,直逼隘口下寨,把李蒙斬首號令。李傕、郭汜聽知李蒙、王方皆被馬超殺了,方信賈詡有先見之明,重用其計,只理會緊守關防,由他搦戰,并不出迎。果然西涼軍未及兩月,糧草俱乏,商議回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馬騰與韓遂率領十萬大軍進攻長安,謀士賈詡主張堅守不出,如果貿然出戰必遭慘敗,但李傕部將李蒙與王方卻請纓出征。最終,李蒙和王方在陣前遇上了年僅十七歲的馬超,一人被俘,一人被殺。直到此時,李傕和郭汜才想起了賈詡在戰前的預料,閉門不戰,兩軍陷入對峙之中。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便是文中提到的“先見之明”,意為事先看清問題的能力,對事物發展的有預見性。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后漢書·楊彪傳》中的“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馬騰與韓遂一起以勤王的名義向控制漢末朝廷的李傕、郭汜發動進攻,這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時間是在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三國志·董卓傳》載:“侍中馬宇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范等謀,欲使騰襲長安,己為內應,以誅傕等。騰引兵至長平觀,宇等謀泄,出奔槐里。稠擊騰,騰敗走,還涼州。”

不過,馬超是否參加了這次戰斗,在史料中并無記載。至于小說中提到的李蒙和王方,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也均為李傕和郭汜的手下。不過,這兩人卻都沒有死在馬超的槍下。因此可以斷定,小說中的這一情節完全是作者虛構的。

既然小說中馬超這次神勇無敵的首戰是虛構的,那么歷史上馬超的第一戰表現又是怎樣的呢?這一點在史料中還的確有記載,但結果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馬超差點丟了性命。這個記載出自《三國志·張既傳》注引《魏略》,原文是這樣的:“閻行,金城人也,后名艷,字彥明。少有健名,始為小將,隨韓約。建安初,約與馬騰相攻擊。騰子超亦號為健。行嘗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撾超項,幾殺之。”

與大名鼎鼎的馬超相比,這位閻行只能算是一個無名之輩。但就是這位無名之輩卻差點要了馬超的性命。由此推測,盡管馬超非常驍勇,但武藝也未必如小說中描述的那樣高強。只不過《三國演義》作者為了突出這一人物形象,故意虛構了不少情節和故事,這才讓馬超成了無敵神將。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211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