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由來
發(fā)布時間:2025-10-23閱讀(3)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nèi)百姓的安全,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認(rèn)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安全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最早的城隍廟見于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歷史上有唐人張說、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xiàn)記載。宋代以后,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zhàn)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2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