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重讀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語文整本書閱讀)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4)

一、關注封面、目錄,在檢視閱讀中實現從一篇到一本
在閱讀教學中,從一本書的閱讀指導入手,把課文不僅僅看作是教材中的一個部分,更是一本書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就會站在更為整體、全面的角度去閱讀。
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明確指出:檢視閱讀,是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其基本步驟:先看書名頁,然后看序,接著研究目錄頁,對整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在教學《魯濱孫漂流記》一課時,課始我首先出示了這本書的封面,引導學生發現其中豐富的內容。從這個教學片段我們可以發現,對于一個封面,我引導學生展開了細致而深入的閱讀,書名、作者、譯者、出版社乃至插圖,都成了學生閱讀的對象,同時拓展了作者和譯者的簡介,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猜想書中內容,能讓學生產生一種閱讀期待,為下一步的閱讀做好了鋪墊。
在讀完封面之后,我引導學生閱讀目錄。葉圣陶、朱自清先生合著的《略讀指導舉隅》一書中指出:“目錄表示一部書的骨干,具有提要的性質,也須養成學生先看它的習慣。”通過目錄頁的閱讀,學生對書的內容更加清晰,對于整本書有了概括性的理解,也對于課文中節選或改編的部分在書中所在的位置有了基本的了解。

二、拓展相關篇章,在比較閱讀中實現從一篇到一本
教材選編的節選片段不是孤立的文本,這類課文都是從原著中選取或改編而成的,因此書中其他內容可以作為課文閱讀的補充與拓展。我們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從一篇課文的閱讀拓展到對書中相關篇章的閱讀,乃至對整本書的閱讀。通過比較閱讀,學生的認知將從較單一、淺顯提升為較系統、深刻。
1.異中求同
求同指通過甄別、篩選、提煉,揭開不同閱讀材料的表面現象,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求同之妙,在于使學生在比較歸納中將新舊知識自然聯系起來,迅速掌握同類知識的規律性,從而完成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過程,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在教學《魯濱孫漂流記》一課時,我出示了原著中的一篇前言,引導學生與課文中的“梗概”進行比較閱讀。讀一讀這篇前言,看看與課文中的故事梗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發現這兩篇文章都講到了故事的主要內容。再引導學生發現,兩篇文章中主要交代了哪些內容?學生發現都寫到了小說的主要情節,如制作簡易帳篷、打獵、捕魚、畜養山羊、種糧食、防御敵人等內容。
2.同中比異
比異指通過分析、探尋同類閱讀材料的相異之處,從而找出閱讀材料的個性特征。求異之妙,在于使學生更準確、更具體地體會閱讀材料的個性魅力,從而取眾家之長,補己之短。書籍的前言有別于教材中的“故事梗概”,一般而言,前言除了介紹書籍的基本內容外,還常包括編著意圖、成書過程、學術價值等,因而對于“內容”的介紹往往比單純的“故事梗概”要更簡略些。讓學生把教材中的梗概與前言中的故事內容進行比較閱讀,采用“比異”策略,開拓了學生的閱讀視角,豐富了閱讀體驗。

三、隨意跳讀,在“碎片整合”中實現從一篇到一本
所謂“隨意跳讀”是指根據閱讀者的興趣和思路來尋找閱讀的注意點,捕捉最感興趣的信息,形成新的思維流程的速讀方法。《如何閱讀一本書》指出: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這就是“隨意跳讀”。
因此,在課的最后教學板塊中,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結合目錄,隨意跳讀《魯濱孫漂流記》一書,就用這樣的方法快速翻閱全書,讀后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以此進一步感受小說主題,感受人物形象。
課文僅僅是書中的一個片段,它所呈現的僅僅是一個“碎片”而已,而這種對于整本書的跳讀,能夠將這些“碎片”像拼圖那樣去“拼裝”,進行信息的整合與重組。學生通過這一層次的閱讀,更全面地感受到魯濱孫勇于冒險、堅強勇敢、積極樂觀的形象;更深入地體會了“當遇到困難、挫折時,只要有勇氣、有毅力并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做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跡來”這一小說主題。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257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