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去哪吃正宗的北京小吃你覺得北京小吃不好吃
發布時間:2025-10-23閱讀(2)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時拾史事作者都看什么書/不定時更新|
宋燕
開卷有益2019/09/25很多人說,我喜歡歷史,但不知道該怎么學習,不知道該看什么書,小編也經常看到評論請作者推薦書目的。所以這個專欄就是一個薦書專欄,作者們最近看過的好書,這些書有價值,有趣,冷門……也不知道他們都從哪里扒拉出來的。還等什么?和時拾史事作者一起讀書吧~
今天是主頁君給大家推薦的《北京往事談》,一本講老北京的市井生活的書籍,想知道北平的樣子,不止雪后,還可以去書里看看。
這本政協北京市委文史資料研究會編輯的書出版于1988年,但看里邊的文章,寫作都是在文革前了。寫作者都是老北京,用的語言都是地道的民國南城味兒,很多詞的用法,現在的北京人都不用了。里邊有很多作者,看上去都不是名家,但寫出來的文章都挺有味道,就像一個北京大爺(爺字輕聲)在扇著蒲扇跟你扯閑篇兒一樣,講的都是解放前北京的掌故,極其鮮活有料。

這本書里講的很多東西都恍如隔世,在今天的世界里已經無跡可尋,比如辦喪事時抬杠子的行當、當駝戶的、開爐房的、養鴿的玩鷹的、開公寓的、掏糞賣糞的……展現出一個市井風味、熱氣騰騰的老北京。
今天摘取的一段書摘,是書中講老北京小吃的。北京小吃近幾年頗受攻擊,在網上一搜,全是譏諷北京小吃粗劣、不好吃的。看了下面這段記載,就知道首先剩到今天的北京小吃本身就已經不多,而且恐怕已經不是以前的味兒了。
這篇文章的作者叫靳麟,標題就叫《風味小吃》。作者自己說,這里記述的,只是北京小吃的一部分。
(其實書里的每篇我都想摘給你,因為這本書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甑兒糕
甑是古代蒸食物用的炊具,底部有許多小孔。賣甑兒糕的則是用木制的小甑,如茶杯大小,內裝炒熟的大米面,上面放點白糖、瓜子仁兒、青紅絲,擱在大茶湯壺上蒸幾分鐘。都是早晨挑著挑子走街串巷,現吃現蒸。吆喝:“甑兒糕喲~”
豆面兒糕
又叫“驢打滾兒”黃粘米面蒸熟后,在案子攤開據平,裹上紅糖或豆沙餡一滾,再滾上炒熟了的黃豆面。吃的時候,澆上糖稀,香軟適口,甜而不膩。
扒糕
用蕎麥面和榆皮面做成小圓坨,蒸熟。吃的時候切成薄片兒,澆作料:醬油、芝麻醬、蒜汁兒、辣椒油、芥末、胡蘿卜絲兒。賣扒糕的都在夏季,帶賣粉皮兒和涼粉孔。吆喝:“扒糕筋道酸辣涼粉兒喲。
豌豆糕
豌豆面蒸熟后,撒白糖或澆糖稀。其實并不是豌豆面而是白蕓豆面。從前什剎海荷花市場有一位姓王的,用白蕓豆面做成“小八件兒”,芝麻白糖餡。他這個小攤兒還起了個字號,叫“真素齋”。有下街賣的背個圓籠敲著堂鑼兒,小孩兒們買的時候,給捏個小兔兒、小鴨子,小花盆等小玩藝兒。
豆?兒糕
一層江米面,一層黃粘米面,中間夾著一層豆餡,上面是一層白蕓豆?兒。蒸熟以后,撒白糖、澆糖稀。吆喝:“豆?兒糕咧,又粘又熱喲。”北京護國寺逢到廟會時,后院有個專賣豆?兒糕的。
蕓豆餅兒
煮熟的蕓豆,摳一小勺,用白布包上一揉,摁成圓餅,有甜咸兩種。這種小吃,大多是小學生買來當旱點吃。
粘糕
又名年糕,北京東四牌樓北邊路西的“虎記”,西四牌樓南邊路東的“年糕張”,都很有名。他們做的涼糕、粽子、元宵、江米藕,也很好吃。
切糕
又名盆兒糕。黃粘米面,加紅小豆,上面一層小紅棗,用大瓦盆蒸,熟后攤在案子上,買多少,用刀現切,所以叫切糕。用竹披兒一插,藏上白糖吃。后門街南頭有一位“切糕王”,回民,幾輩兒都是做這買賣的。
杏仁兒茶
大米面熬成稀糊,加上杏仁兒,盛到碗里,再擱桂花、白糖。早晨有挑著挑兒下街賣的,吆喝:“杳仁兒茶喲。”其所以名之為茶,因為喝的時候,不用羮匙,如同喝茶。油茶、面茶、茶湯,亦同此義。
油茶
又名油炒面。用香油把面炒熟,里面加核桃仁兒、芝麻、瓜子仁兒、白糖,有的還擱牛骨髓油,用開水沏面茶用糜子面熬成粥,盛到碗里以后,再用兩根細筷子蘸芝麻醬(芝麻醬先用香油調稀)來回地往面茶上一絲一絲的掄,掄勻掄滿,再撒上花椒鹽兒。喝的時候,要一手擎碗,轉著碗邊兒喝,使面茶上的芝麻醬和面茶同時入口。如用匙或筷子,勢必把芝麻醬和面茶攪混,喝著就不是味兒了。
茶湯
炒熟的糜子面,用開水沏,上面撒紅糖。有所謂“八寶茶湯”者,就是再加上山楂條、青紅絲、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兒等一些果料。沏茶湯、油茶,都是用長嘴兒的大銅壺,北京人管這種大銅壺叫“大茶湯壺”。
蓮子粥
后門大街增慶齋清真餑餑鋪每年夏季在什剎海荷花市場搭棚設座,專賣八寶蓮子粥。所謂八寶蓮子粥,用大米和薏仁米熬成粥,吃的時候,再加糖蓮子、百合、核桃仁兒、桂圓、蜜糕、葡萄干兒、瓜條、瓜子仁兒、青梅、白糖。粥味清香,頗負盛名。舊社會的一些文人墨客還為之賦詩題字,增慶齋東家趙壽臣曾把這些墨跡裝潢成冊供人欣賞。
荷葉粥
大米熬成粥,用整個的鮮荷葉一蓋,粥色淺綠,味有荷香,為夏季應時之品。
豌豆粥
用豌豆熬成,吃時加白糖與桂花。從前,西單牌樓有位“豌豆粥趙”,專賣豌豆粥。
大麥米粥
用大麥米熬熟,吃時搬柱花與紅糖。吆喝:“粥哎,大米粥哎。”一般都是下午賣。
油炸鬼
從前,北京的早點有賣“油炸鬼”的,把一小塊約有二寸長的半發面,用小瓦刀在中間劃一個小口兒,面的兩頭兒用手抻一下,放在油鍋里炸,看鍋的小徒弟用鐵筷子在中間把它撐開,再翻過來一炸,好似鵝游釜內。舊社會說相聲的,有一段兒學賣油炸鬼吆喝的調兒:“個兒又大咧,面兒又白,扔在鍋里漂起來,賽過燒鵝的油炸鬼兒咧。”
炸焦圈兒
又叫“小油鬼”。圈小如鐲,炸得焦脆。從前,北京粥鋪的早點,講究吃馬蹄燒餅夾焦圈兒,喝甜漿粥。
炸荷包蛋
用兩層面做一個長方的餅,先在油鍋里炸一下,撈出來,用刀在餅的一頭兒刺個小口兒,把一個雞蛋打開,整個兒的倒進餅里去,把口兒用面粘上,再放到油鍋里,兩面炸,謂之炸荷包蛋。
炸脆麻花
用白糖、桂花和面,搓成條,擰成雙股的麻花,擱在油鍋里炸,炸成絳紅色,吃著香甜酥脆,越嚼越香。
半村薄脆
從前,西直門外廣通寺西邊,有一家賣炸薄脆的。他的薄脆有甜咸兩種,薄脆上有不少芝麻。炸的火候恰到好處,不煳不碎,吃著又酥又香。因為那個地方原來叫“半村兒”,所以入們就稱之為“半村兒薄脆”。
雜面
雜面是以綠豆面為主,摻點兒黃豆面與白面。河北省饒陽縣的雜面很出名。民國初年,有一位姓劉的饒陽縣人,在后門大街義溜胡同開個小鋪,專賣雜面湯,人稱“雜面劉雜面湯,有單肉炸醬、豬肉炸醬、羊肉絲兒、豬肉絲兒幾種。
餛飩
從前,北京有不少餛飩挑子到大街或胡同去賣,吆喝:“餛飩開鍋喲。”賣餛飩中有幾個有名的,如東華門大街的“餛飩侯”,后門大街的“餛飩范”,就以老范的餛飩來說,肉鮮,餡大,湯肥,作料全。他每天先用豬棒骨熬湯,把湯油撒出來,灌到十幾個大瓶子里,然后又在鍋里擱上一只鴨子只鵝,到下午挑到街上來賣,煮一鍋餛飩,往鍋里對一次湯油,他用的作料也全,蝦皮、香菜、冬菜、紫菜、青韭、白胡椒面、油、醋,真是味美湯香。
炸三角兒
炸三角兒有葷素兩種。葷的,肉悶子加口蘑丁、肉丁、青韭,素的,素悶子加香菜和青韭。一般小商販賣的都是素餡兒的,還帶炸咯渣盒兒。吆喝:“三角兒炸焦,略渣盒兒炸焦”。
燙面餃兒
北京賣燙面餃兒的,除飯館外,還有擺攤兒和推小車兒下街賣的。前門外門框胡同,有一位回民擺攤賣小籠蒸餃兒,個兒小、皮兒薄、餡兒香,一口吃一個味兒非常好。推小車兒下街的,都是在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吆喝:“燙面餃兒咧。”他帶有蒸鍋,現搟皮兒、現包、現蒸,一般都是羊肉餡兒,加點兒冬瓜或西葫蘆,用香油拌。
鍋貼兒
餃子包好,不煮,擱在油鐺上,烙一會兒,往餃子上再澆點熱水,蓋上蓋兒一燜,鏟出來,貼著鐺的一面是焦的,所以叫鍋貼兒。
搭拉火燒
把和好的面,揪成劑兒,搟成皮兒,擱上餡兒,包好之后,兩頭兒的皮兒往里一搭,再用手把它拉長一點,所以叫搭拉火燒。擱在鐺上,兩面用油烙。有的是三餡:海參、雞蛋、豬肉。
門釘餡餅
清真教的羊肉餡餅有三種:一、肉餅,個兒比餡餅大,二、餡餅,三、門釘,個兒比餡餅略小,可是比餡餅厚,四周全都烙,烙得了,鼓膨膨的像城門上的釘子,所以叫門釘餡餅。灌腸 用豬大腸灌上淀粉,煮熟了,在鐺上用大油煎,蘸蒜湯兒吃。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福興居(后門大街橋北路東,原址現在是燕京書店),前清光緒年間開業,掌柜的姓普,人稱“灌腸普”。據說,他們的灌腸,曾給慈禧進過貢。民國時期,有幾位烙灌腸的老師傳,其中以姓宮的和姓趙的手藝為最好。他們做的灌腸,作料配得好,煮得不軟不硬,烙得火候合適,不老不皮,外焦里嫩,越吃越香。福興居灌腸鋪在北京解放后歇業。
炒肝兒
名日炒肝兒,實際上全是豬腸皮子,雖然有點豬肝兒,也沒炒。炒肝兒應該用肥腸作料,用白肉湯或口蘑湯勾芡,勾好以后,加點爛蒜,再澆上炸花椒油,汁香腸肥,喝著爽口。從前鮮魚口會仙居的炒肝兒不錯,它整天賣。北京人有時開玩笑,說:“你這個人真是炒肝兒。歌后語是“沒心沒肺”。
蘇造肉
鼓樓前路東,寶隆源酒鋪的門前,有一位周老頭兒在那里賣蘇造肉。他做的蘇造肉,味醇而不膩,湯清而不淡。據說,他是前清御膳房專做蘇造肉的師傅,所以他有個小木牌兒,寫著“南府蘇造肉”。還有一位姓柯的,每年夏季,在什海荷花市場賣蘇造肉,但味道則稍遜于上述周老頭兒所制。
鹵煮小腸
除豬腸子之外,還有豬頭肉、豬舌頭、豬心、豬肝、豬肺、寶蓋兒、炸豆腐。鹵煮,是用鹽、醬油,加五香料,與家常燉的迥然不同,別有風味。從前,肉市廣和樓戲園的院子里,有一位姓張的師傅賣鹵煮小腸,味道很好。
豬頭肉
解放前,北京有背著紅油漆柜子賣豬頭肉的,可是他不吆喝豬頭肉,而吆喝:“熏魚兒嘞面筋喲。豬頭肉的味道與醬肉不同,它是煮熟后又熏一次。框子里有熏豬頭肉、耳朵、口條、肝兒、豬腦兒、粉腸和面筋。還有苦腸兒、小熏魚兒,老太太們買去喂小叭狗和貓。
白煮大腸
即白水煮大腸。吃的時候澆點醬油、醋、蒜汁兒或辣椒油。七七事變前,有一位山東萊陽人姓張的,專在護國寺廟會上賣白煮大腸,當時北京只有他這一份兒。他原是西四牌樓豬肉杠的伙計,他把豬大腸收拾得干干凈凈,一點兒臟腥味兒也沒有,煮得又爛,吃著香而不膩,不少人成斤的買回去,炒或炸著吃。
醬肘子
北京的豬肉鋪,除去賣生豬肉之外,還賣醬肘子、醬肉、清醬肉、香腸、爐肉、大肚、松仁小肚、醬口條、咸肉、豬耳朵、震肉、炸丸子等等。北京有幾家有名的醬肉鋪。西單牌樓天福號的醬肘子、醬肉都非常好。他們用的都是京東的黑毛豬,一百多斤重,皮薄肉嫩,真是開鍋爛。把生豬肉、肘子等等收拾于凈,先擱在鍋里煮,再用文火燜,五六個小時后出鍋,用鉤子搭出來,放在大白瓷盤里,再澆上濃醇的醬汁,涼了一看,醬色油光,用剛出爐的熱燒餅夾著吃,香爛流油,大快口腹。
片兒肉
賣肉的鍋里煮熟的全是切好了的豬頭肉片兒,分量都一樣。吃的人用筷子從鍋里夾出來,蘸醬油吃。夾出一片肉來,賣肉的就在案板上擱一個小制錢兒,吃多少按制錢兒算帳。因為吃主夾肉的時候,賣肉的老得瞪著眼看著夾多少片,所以人們管它叫“瞪眼食”。
爆羊肉
爆羊肉有兩種,一種是家常爆羊肉,不擱蔥,抱芡兒,一種是大蔥爆羊肉,又叫鐺爆羊肉。擺攤兒賣的都是蔥爆肉。所謂蔥爆,就是先把單肉片擱在鐺上,用鏟子翻幾下,接著就擱切成絲兒的大蔥,再澆上香油、姜末、醬油,就可出鐺,吃著又香又嫩。這種爆羊肉鐺,是淺凹底兒。賣爆肉的向來不吆喝,把肉鏟出去以后,都是用鐵鏟子敲鐺,當當地響,鐺聲傳出很遠,愛吃爆肉的人,也就聞聲而來了。
醬羊肉
北京人一提醬羊肉,就想到前門里戶部街的月盛齋(現在前門大街)它的醬羊肉真是聞名遐邇,有口皆碑。據說,清額乾隆年間,一位姓馬的回民,在前門荷包巷賣生羊肉。乾隆四十年,在戶部街開設了月盛齋,專賣醬牛肉與燒羊肉。他們煮肉的作料是馬家祖傳的秘方,不傳外人。就是配料,也不在一個地方買。解放后,才把秘方交出來。作料既有獨特之處,又用的是百年老湯,所以煮肉的時候,真是香溢戶外,使人有聞香下馬之感。他們的醬羊肉,肥的不膩,瘦的不柴,香爛適口。夏天,賣燒羊肉,還可以給一勺兒老湯,回去,吃燒羊肉拌面條,另有滋味。
醬牛肉
前門外門框胡同有一個劉家老鋪復順齋(現在已遷到糧食店街),開設于前清康熙年間,專類營醬牛肉。他們用的牛肉,都是上好的前腿、胸口、腱子……加入丁香、肉桂、豆蔻、大料、黃醬等各種作料,用多年的老湯煮,肉香味醇,遠近馳名。
牛頭肉
牛羊肉鋪不賣牛頭肉,單有推著小車到街上賣熱牛頭肉的。牛頭肉之外,還賣牛肝、牛肚、牛蹄筋等等,吆喝:“肝兒咧,牛頭肉哎。”有的牛頭肉是駱駝肉假充的,所以熟人見了賣肉的先問:是長脖兒的不是?賣肉的回答:長著犄角哪。說明這是真牛肉。
水爆羊肚
簡稱“爆肚兒”。東安市場的“爆肚王”,天橋的“爆肚石”,后門的“爆肚張”,都是有名的爆肚攤兒。一個羊肚子分為六樣。肚領兒、肚板兒、葫蘆兒、撒蛋、蘑菇、實芯兒。爆肚的火候最要緊,要脆要嫩。作料是:香菜、蔥花、芝麻醬、醬豆腐、辣椒油、蒜醬汁、鹵蝦油、韭菜花、醬油、醋,和吃測羊肉用的作料相同。
煮雜碎
這并不是羊肉館的白湯雜碎。這種小吃,秋冬兩季才有賣的。把煮熟的羊雜碎(肚子不去草芽兒,不帶沙肝)切成絲兒,在碗里先捌上酸菜絲,上面擱羊雜碎,在開水鍋里焯兩三遍,再澆點兒芝麻。
羊頭肉
白煮羊頭,下街賣的,用兩頭翹的棕繩扁擔挑兩大圓扁筐,把羊頭樹劈成兩片,叫“臉子’,用大薄片刀切成飛薄的長片兒,撒上細鹽花吃。他們的鹽都是裝在牛犄角里。還賣羊蹄兒、羊腦兒。賣羊頭肉的串胡同時吆喝:哎,羊頭肉哎。聽得一聲羊頭肉,才知今年已立秋。賣羊頭肉的每年到立秋前后才到作坊去躉貨,作這營生。前門外廊房二條路北酒鋪門前,有一位姓沙的回民,專賣白煮半頭,他賣的羊頭,全是自己收拾自已煮,既干凈,又香爛。
羊腱子
每天傍晚,有背筐賣羊腱子的,還有羊蝎子,吆喝:羊腱子咧。這又是另一行。
醬羊頭
德勝門外關廂路西,有一姓張的回民,專賣醬羊頭。他的街門上釘著一個木牌,寫著“羊頭張”。他每天早慢推著車子在果子市四合義酒鋪門前作買賣。他的醬羊頭,味道確實好,每天能賣幾十個。
羊霜腸
羊腸子灌上羊血,腸子上的油,白似秋霜,故名霜腸。單肉鋪只賣生的,有一位姓王的通縣人,在西四牌樓賣熟的霜腸,味道很好,人稱“霜腸王”。吃霜腸時,加香菜、芝麻醬、醬油和醋。
鹵煮炸丸子
用碎粉條摻上面,炸出來的素丸子和三角形的炸豆腐泡兒,放在砂鍋里用清水煮,再放點花椒粒和大料吃的時候,擱香菜、芝麻醬、醬油、醋和辣椒油。吆喝:“鹵煮哎,炸丸子開鍋。還有賣燴丸子的。
豆腐腦兒
有兩種:一種是清真教的,一種是漢民的。豆腐腦兒就是把豆腐點得嫩一點兒,主要是鹵,用好老干兒勾芡。回教豆腐腦兒的鹵,是用口蘑、牛肉或羊肉做成。前門外門框胡同的“豆腐腦白”,鼓樓后的“豆腐腦馬”號稱“南白北馬”,都是有名的。漢民的豆腐腦兒,用豬肉片和口蘑做成。以河北省饒陽縣的為有名。從前,東珠市口過街樓有一份饒陽縣的豆腐腦兒,他旁邊有個小鋪,專賣冀縣燜餅。兩個雖都是外縣人,但他的燜餅和豆腐腦兒也算是北京的小吃。
老豆腐
這個老豆腐,并不是切成塊兒的豆腐,而是把豆腐在鍋里點好后,挑到街上去賣。外有作料:韭菜花丶韭菜末、鹵蝦油、醬豆腐鹵、辣椒油、醬油。吆喝“老豆腐開鍋”。都是在下午賣。
豆汁兒
這種小吃兒,只有北京有。生綠豆汁兒,做綠豆粉絲的粉房賣。從前東直門里四眼井一家粉房的最好,味道甜酸,所以賣生豆汁兒的都吆喝:“東直門的甜酸豆汁兒咧。”擺攤賣的熟豆汁兒,都是自己熬,可是不能再摻水。另外有咸水疙瘩絲兒,每人一小碟兒,不另要錢。解放前,東安市場有兩份豆汁兒攤,一位豆汁徐,一位豆汁何,明窗凈幾,座上客常滿。豆汁兒不但有營養價值,還助消化。老北京人都愛喝。
麻豆腐
叫麻豆腐,并不麻。雖然看著有點兒麻麻渣渣的,其實是很細膩的。炒麻豆腐用大羊尾巴油,有的擱豬肉丁或羊肉丁、青豆嘴兒、花椒油。炒的時間要長一些,所以北京人說:“炒麻豆腐,大咕嘟。”這是北京傳統小吃,別有風味。
臭豆腐
先用大豆做成鮮豆腐,切成小方塊,引菌加鹽,擱在大缸里,把缸封嚴,使它發酵。兩個月后出缸,顏色淺灰,吃著咸淡適口,名雖曰臭,味卻甚香,并不是臭而不可聞也。吃的時候,再擱上點炸花椒油,則味道更佳,是北京傳統特味的小菜之一。北京的小商服挑著小圓籠賣臭豆腐,都吆喝:“王致和的臭豆腐”。臭豆腐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安微人王致和在北京創制的。地址在宣武門外大街路西。清朝末年,臭豆腐被列入御膳房的小菜,因為色青塊方名之為“御青方”。北京做臭豆腐的原來有三王:王致和、王政和、王芝和,后來只存王致和一家。
油渣兒
豬板油、豬網子油煉完后出油渣兒,在鍋里再煮一次,加花椒大料,吃的時候,擱芝麻醬、醬油,香而不膩。前門外三里河鐵山寺旁邊有個“油渣王”,專賣油渣兒,他的油渣兒一假也不摻。
驢肉
河北省冀縣的燙驢肉最有名。北京前門外糧食店路西,一個酒鋪門前,每天晚上有個賣驢肉的,味美肉鮮。用驢賓子油烙餅,又酥又香。有背著木柜子下街賣的,吆喝:“驢肉香爛啊。”可是有的是騾馬肉。
狗肉
又叫地羊肉。朝鮮民族很喜歡吃狗肉。生狗肉先在土里埋一下,燉的時候,再用蒜瓣子墊底兒,可以去腥味兒。狗的后腿兒最好吃。清末民初,德勝門小市,有一個“狗肉陳”,專賣狗肉。
芝麻醬燒餅
半發面,攤開,抹上芝麻醬,撒上花椒鹽兒,捲好了,再揪劑兒,用手摁成圓餅。這時候,烙燒餅的用搟面棍兒有節奏地敲著面案兒,這是告訴過路的人,燒餅就要上鐺啦。在圓餅兒上用小毛刷子刷上醬色,粘上芝麻,先放在鐺上烙,然后再擱在爐里碼道上烤(碼道就是爐內煤火的周圍,因為是把燒餅立著碼在那兒,所以叫碼道)。燒餅是從西域傳來的,故營此業者多是回民。
馬蹄燒餅
一面粘芝麻,貼在不灰木的吊爐上,用微火烤。用鐵鏟子鏟下來,兩層薄皮一樣厚,粘芝麻的這一面兒是鼓蓋兒。
椒鹽小燒餅
燒餅的個兒像杏兒大,一面兒粘芝麻,里面擱花椒鹽兒,十個連在一起,一、二、三、四,碼成三角形貼在吊爐上烤。每天早晨背筐賣椒鹽小燒餅的,還賣蒸餅、饅頭等等,吆喝一大串:“棗兒蒸餅喲、糖三角兒來饅頭、花椒鹽兒蒸餅、澄沙包兒……”
叉子火燒
白面做成圓餅,中心兒擱點兒香油,兩面兒都用茶碗底兒摁個印兒,先在鐺上烙,再碼在一個雙梁的鐵叉子上,放在吊爐里去烤。飯館兒的肉絲炒火燒、火燒夾豬頭肉、蘇造肉與鹵煮小腸煮火燒,用的就是叉子火燒。
糖火燒
要用面粉、芝麻醬、紅糖、桂花、香油制成。烙的火候要合適,既不能讓糖流出來,也不能烤糊。回民小吃店差不多都有糖火燒。以通縣大順齋做的糖火燒最有名。
油酥火燒
有一位劉老頭兒,每年夏季,在什剎海荷花市場賣油酥火燒。把揪的面劑兒搟開有一寸多寬,用手一抻,有二尺長,其薄如紙,不斷不破,一頭擱上餡,一邊兒在面皮兒上刷油,一邊兒用皮兒隨著卷餡兒,大概有十幾層,放在鐺上烙,擱在爐里烤。餡有兩種,山楂白糖和脂油蔥花的,吃著酥脆香甜。
羅卜絲餅
用上等象牙白蘿卜切成細絲兒,加上青紅絲、桂花、白糖、脂油、細鹽等做餡,用豬板油和面,做成圓餅,用炭爐烘烤,吃著甜咸香嫩。從前致美齋的蘿卜絲餅最負盛名。
煎餅
用小米、大豆磨成面,稍加一點白面,調成半稀不糨的面糊,盛一小鐵勺兒倒在燒熱的鐵鏊子上(鐵制的烙餅用具,中間稍凸),用竹制的煎餅筢子把稀糊往四周轉著扒薄扒勻。不能烙煳揭破。就著熱兒卷油炸粿子吃,筋道香脆。這種小吃雖叫煎餅,但并不是用油煎。
螺絲轉兒
半發面抻成細條兒,擱芝麻醬與花椒鹽兒,盤在一起,如螺絲狀,把它摁平了,先在鐺上烙,后在碼道烤。外面脆,里面暄。螺絲轉凡再烤一兩次,叫“干嘣兒”,用手拍碎,吃著嘣焦酥脆。
饅頭
山東與河南叫“饃”。從前北京開饅頭鋪的,山東人多,幌子上寫著“山東饅首”,門前有個小桌兒,擺著個面做的大壽桃,有的上邊還用箭桿插著蒸熟了的小面人兒,一望而知是饅頭鋪。山東鋪子做的熗面兒饅頭、杠頭、鍋餅,都有咬勁兒,越嚼越香。
栗子面小窩頭
其實并不是栗子面,用的是好玉米面兒。北京北長街路西有一家泰來糧店(東家姓趙,山東人),前清時做宮內的生意,它的這種玉米面,是用大興縣龐各莊出產的新玉米,過細籮,再摻上好黃豆面,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吃著又喧又甜。小窩頭,是北海公園仿膳飯莊的名點,從前王府井東安市場的小攤兒也有賣的,用料既相同,味道也一樣。
豌豆黃
把豌豆煮熟,過包成沙,加白糖桂花,切成方塊,上面擱幾片蜜糕,吃起來入口即化。還有一種粗的豌豆黃,上邊擱點小紅棗,切成塊兒,推著小車在街上賣,吆喝“豌豆黃,大塊兒咧”。
愛窩窩
蒸熟了的江米,捏成小餅,包上冰糖渣兒、山楂糕、芝麻、青梅,摶成元宵形,裹上糯米粉,使之不粘。上邊點一個大紅點兒,是為了區別糖餡與澄沙餡的。燙面炸糕上方蓋的紅色小方戳,亦此意也。
奶油鐲子
硬面兒,摻上奶油和白糖,搓成條,做成圈兒,像鐲子那樣大,所以叫奶油鐲子。還有奶油山楂餅,是用山植糕做餡,長方形。都是用不灰木的烘爐烤,吃著甜酸適口。鼓樓后有一位姓王的師傅專做這兩樣東西,每年夏季在什剎海荷花市場擺攤兒。平日他到后門大街說評書的茶館里去賣,主顧很多。他做的奶油鐲子烤的火候合適,雖是硬面,吃著并不硬,擱些日子,也不皮不裂。
奶酪
是用牛奶、白糖、江米酒做成,盛到碗里,用冰一鎮,凝固成凍兒,吃著香甜滋潤,入口即化。還有果子奶酪就是在奶酪中加上葡萄于、山楂條、杏仁、核桃仁等幾樣果料。還有一種酪干兒,是用奶酪炒的。下街賣奶酪的,挑著兩個圓木桶,一個酪碗上擱一個小木板,板上再擱酪碗,一個木桶里能摞幾十碗。吆喝:“哎咳,酪喂”。北京前門外門框胡同的香益軒,后門大街的老德順,都是有名的奶酪鋪。
薩其瑪
是一種滿洲糕點。“薩其瑪”是滿語譯音,是“好吃的點心”之意。清人教禮臣的《燕京歲時記》中說:“薩其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薩其瑪有奶油與桂花的兩種,熟江米加上蜂蜜、奶油或桂花,擱在案子上,用芝麻墊底兒,上邊再擱上蜜糕、瓜條、葡萄干、瓜子仁、核桃仁等果料。味道醇厚芬芳,松軟好吃。從前,王府井大街的寶蘭齋、前門大街的正明齋、后門大街的桂英齋,這幾家的滿洲糕點,薩其瑪、奶油光頭、桂花棋子兒,都是有名的。不過那時候賣什么點心都有季節性,過了“九月九”重陽花糕以后,才賣薩其瑪。
蜜餞果脯
蜜餞果脯是北京的名產,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最初叫“蜜煎”,因為是把瓜果梨桃等擱在蜂蜜里煮,后來改在砂糖里浸漬,所以叫“蜜餞”蜜餞果脯的原料,是選用上等的瓜果,經過糖腌、蒸煎、晾干。蜜餞果脯分為兩種,一、蜜餞:把果品腌在濃的糖汁里,如蜜餞紅果、蜜餞海棠、蜜餞榅桲、蜜餞鳳梨、蜜餞香桃等等。二、果脯:不帶糖汁,如蘋果脯、桃脯、杏脯、金絲蜜棗、瓜條、糖蓮子、糖藕片、糖百合、糖荸薺等等。十幾樣果合在一起,名之為“什錦果脯”,北京人俗稱“高雜拌兒”或“細雜拌兒”。前門外大柵欄聚順和,自制的蜜餞果脯,曾于一九一三年在巴拿馬的國際博覽會上得到金質獎章,名傳中外。
金糕
也叫山楂糕、京糕,以紅果、砂糖、白礬等為原料,制成以后,吃著酸甜可口。北京作金糕的有金糕張(在前門外鮮魚口孝順胡同)、金糕劉(在西直門外大街路北)、大興縣采育鎮的山楂糕最出名,不但味道好,而且經久不干不裂。
酸梅湯
用清水煮烏梅、冰糖,熟好以后,把烏梅撈出去,在梅湯里擱一點兒桂花,倒在磁壇子里,封上口,用冰鎮涼,為暑天最佳之冷飲。早先,琉璃廠信遠齋、鼓樓前聚盛長以及西長安街邱家的酸梅湯,都是有名的。據說,信遠齋熬酸梅湯的時候,還加上點兒豆蔻。信遠齋的酸梅糕、冰糖子兒、糖胡蘆都非常好,譽滿京都,名聞南北。傳說,酸梅湯的創始,因某年夏季,霍亂流行,官府醫生煮烏梅水,使患者飲之。因為是湯劑,故名酸梅湯。同時,醫生們還備有針包,為病人扎針,所以后來賣酸梅湯的鋪子都掛個幌子,一根銅棍兒,上面橫焊著一個月牙形的銅筒,就是針包之遺意。從前,賣酸梅湯的,右手拿著兩個小銅盞兒,摞在一塊兒,上下相碰,叮叮作響,這是表示當年醫生用它盛烏梅湯的銅碗兒。
果子干兒
把柿餅泡開(最好的柿餅兒是耿餅,山東省菏澤縣耿莊出產的),再加上鮮藕片、大紅干兒、紅肖梨片、桂花,夏天用冰一鎮,真是涼甜脆酸。吆喝:“果子干兒、玫瑰棗兒喲。”
玫魂棗兒
也叫木樨棗兒。把小紅棗兒(北京郊區密云縣的小棗最好,皮薄、肉厚、核兒小、含糖多。也有用山東樂陵縣小棗,樂陵小棗無核)洗干凈,用文火煮熟后,再加上桂花,用小竹簽兒扎著吃。
糖炒栗子
北京郊區的幾個縣都出產栗子,秋天栗子熟了,干果店都賣炒栗子,把生栗子擱在大鐵鍋里,用糖稀摻沙子炒。
鹽水栗子
用刀在生栗子上切個十字兒,放在鍋里煮,加上鹽、花椒、大料、桂皮。也叫五香栗子。吆喝:“五香的咸栗子”。
煮白薯
紅瓢兒的白薯在大鐵鍋里煮,有的還擱白糖,吆喝:“栗子味兒的白薯喂,賽過蜜咧”。有的人專買鍋底兒白薯,吃著又爛又香。端個小碗兒去,還可以要點濃汁兒。冬天的時侯,改賣烤白薯。吆喝:“烤白薯喂,真熱乎”。
五月鮮兒
農歷的五月節后,有推著小車兒賣煮熟的新玉米的,吆喝“五月鮮兒,活秧兒的老玉米咧。”嚼著又嫩又香。如果把玉米粒兒用香油醬油一炒,味道更好。
冰糖葫蘆
有山里紅的、海棠的、葡萄的、荸薺的、山藥的、核桃仁的、桔子瓣兒的等,用竹披兒穿上。用銅鍋熬冰糖或白糖,一串一串的往鍋里蘸,平擱在石板上晾涼了,糖如玻璃薄似紙,吃著香脆不沾牙。從前,春節時廠甸兒賣的大糖葫蘆,則是另一種,用幾尺長的細荊條,穿上幾十個山里紅,抹上糖稀,頂上插些紅綠紙的小旗子。這種大糖葫蘆,只是春節時逛廠甸的一種點綴而已。天津人管糖葫蘆叫“糖墩兒”。從前天祥市場后邊有幾份兒賣糖墩兒的,山里紅夾澄沙餡兒,上面有金糕、青梅、核桃仁兒、瓜子仁兒,既好吃,又好看。晚上,擺在玻璃格子里,電燈一照,真是五光十色,看見就想買幾串兒。
最后附上這本書的一些目錄:




主頁君提供的熱乎乎的全書資源,后臺回復“北京往事談”即可獲取
END
圖片來源于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贊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好文推薦☆
劉琨祖逖列傳:他們都曾年少,他們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里,埋著一位短命的女人
這是一篇關于《美國工廠》的劇透,看不看隨你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2903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