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食物語如何獲得食譜透過語言一窺美食背后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5-10-23閱讀(4)
去年我環澳旅行,閑來無事讀了一本名為《食物語言學》的書。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發出“哦,原來是這么回事兒”的感慨。同時也是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許多關于食物及食物背后有趣的冷知識。
本書作者丹·朱拉斯凱是一名美國人。因為太太是美籍華人,所以他還有個地道的中文名,叫做任韶堂。他除了是一名作家外,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語言學和計算機科學的雙料教授。

食物語言學;【美】任韶堂;王琳淳/譯;上海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
本書分為十三章,從一些我們常見的食物名稱和來源,引出其背后的文化歷史和故事。最吸引我的當屬“如何看菜單”和“中國人為什么沒有甜點”這兩章。
飯,每天都吃,下的館子也不少,各種各樣的菜單更是瀏覽了很多,卻沒想到看似簡單的“報菜名”,其背后大有學問。
任韶堂首先提到了“盲菜單”的概念。當食物上來的時候,才知道上的是什么菜。敢于不管不顧客人口味讓其“盲吃”的,基本上是那種價格不菲的餐館,且還要自信到廚師的手藝能夠滿足食客挑剔的胃口。
這種“盲吃”,我在前一段時間體驗過一次。那一次剛落地意大利米蘭,就收到朋友升職加薪的好消息,并且邀請我和她一起慶祝。隨后,朋友預訂了一家米其林一星餐館,該餐館主打素食及健康和有機。一看網站設計,就知道餐館主打的理念是那種現在流行的“從農場到餐桌”的模式。

一直懷疑這道菜的靈感來自我們的山東蔬菜蘸醬
餐館看上去無甚特別,簡潔的裝修、一塵不染的環境、透明的廚房,禪味十足的設計,都在彰顯品味和檔次。上菜順序也是傳統的從前菜到主菜再到甜品、咖啡的模式,期間還需更換不同的酒水搭配,這一切客人都不用操心,只要上一道吃一道就行。當然總的來說,賣相大于味道。
吃完之后,我得出了和作者任韶堂一樣的結論,在這類餐廳,花的錢越多,選擇就越少,甚至還沒有選擇權。
而這類高級餐廳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特別喜歡在英文菜單(如果有的話)上混雜法語。畢竟,法餐一直是西方料理屆“高級”的代名詞,也是許多著名主廚首先學習的菜式料理。比如作者就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蟹肉棒”要寫成Le Crabmeat Cocktail。似乎有了法語定冠詞“Le”的加持,從菜單到菜式再到餐館,都馬上與眾不同了起來。
我在移民城市墨爾本生活過一段時間,更是深有體會。比如,我很喜歡吃西班牙菜,這里的西班牙館子也一定會在菜名里加上一兩個西班牙文,標榜其“異域又正宗”。其實,這樣做相當麻煩且毫無必要。來自西班牙的游客或者從西班牙移民來的人,一般不會把錢花在這類館子上,在菜單上夾雜著這些以賣弄為目的生詞,只會讓食客一頭霧水。客人需要逐個詢問含義才能做出選擇,也會增加服務員不必要的工作量。
這也讓我想到幾年前國內流行的一些所謂“附庸風雅”的菜名,什么火山熔巖、螞蟻上樹,如果說這些還好理解,能猜出是糖拌西紅柿和粉絲炒肉末的話,那么后來出現的“踏雪尋梅”、“碧血黃沙”、“烏云遮目”,就怎么也不能讓人聯想到蘿卜絲炒紅椒、黃豆燉豬血和紫菜雞蛋湯了。這樣故弄玄虛的菜名,真的會讓顧客有好的用餐體驗嗎?
高級餐廳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在菜單上非常重視食物的來源。許多餐館都會加上諸如農場、牧場、農夫市集或者出產地等,來標榜他們的食物是新鮮有機的,自然“貴有貴的道理”。

西葫蘆花配蜂蜜倒也新奇
比如我吃過的一道菜,名為“西葫蘆花配山羊奶酪、松子和來自我們屋頂上的蜂蜜”,還有“來自澳大利亞北島(位于西澳的一座海島)的土豆烤扇貝,配薩拉米肉醬”。是不是只看菜名,就感覺味道應該非同尋常般的驚艷?可惜事實恰恰相反。且食客們還得為這些加了來源的長菜單買單:根據作者的統計發現,單詞的長度每增加一個字母,價格就會上漲18美分。
而說到普通餐廳,菜單上的用語則相對樸實很多。這些餐館不會在菜單上使用外語或者標注來源,而是會加重形容詞的分量。比如美味的、誘人的、新鮮的、香濃的、金黃色香脆的……正因為一道菜沒法用真正有含金量的詞匯來描述上好食材,所以只好加入這些“虛頭巴腦”的詞匯來誘惑顧客。
另一個原因,是食客們去高檔餐廳用餐的時候,心里已經默認食材是新鮮的,有保證的,而這些中低檔餐館,怕食客認為他們的規格不夠高,而特意不惜多此一舉,在菜單上進行保證和承諾。
另一個廉價餐館和高級餐館的不同之處,在于菜品數量上。據統計,高檔餐廳可供消費者選擇的菜品,是其他中低檔餐廳的一半。而我也見過一些普通餐館明明主打家常菜,菜單卻如磚頭一樣厚重,一本菜單恨不得堪比時尚雜志,要是細細翻上一遍,午飯早就吃完了。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選擇矛盾”,當我們有更多選擇的時候,我們反而會更加焦慮。信息量越大,決策也就越難。當菜單上選擇太多的時候,客人就會不知所措,陷入糾結。次數多了,用餐體驗也就會大打折扣。
我上次陷入糾結,還是在香港短暫停留時,當時約了本地朋友一起吃飯,她男友把我們帶去一家餐館,正值飯點,飯館卻空無一人。老板看到有客人上門,趕緊每人遞上一本“辭典”,只見其中有印度菜、尼泊爾菜、粵菜、日料、意大利菜……感覺世界有多大,老板的野心就有多大,直接逼死我這樣的選擇障礙癥患者。
這類餐館自然主打物美價廉的經營路線,但總是感覺老板生怕錯過每一個食客口袋里的錢,索性把受歡迎的菜系全都加了進去,反正“總有一款適合你”,但到最后卻給顧客留下了個面目模糊,毫無特點的印象。

港式茶餐廳的多樣化選擇是個例外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北京那家專做粵菜的茶餐廳,就把所有菜品都寫在紙上,隨后密密麻麻貼在墻上,日日賓客盈門。我在北京活了三十多年了,這家飯館也去了好多次,上面的菜愣是還沒吃全。
除了從菜單上能一窺餐館文化外,另一個我心中的謎團,也在最后一章被作者給出了答案。幾年前,我接待了一位來自阿根廷的沙發客,剛剛吃完晚飯,他問我:“中國人吃什么飯后甜品呢?”我想了想,告訴他:“好像我們飯后不吃甜品。”雖然他露出一絲驚訝的神情,但隨后表示畢竟是文化差異問題,可以理解。
但是,為什么我們飯后沒有吃甜品的習慣,這個疑問就一直埋在了我心底。直到在這本書里才找到了答案。
甜點,一般是指一頓飯中的一道甜味的菜,也是指最后一道出現在餐桌上的菜品。而中餐則完全不同,中餐以冷盤開始,隨后是熱菜,再到主食,最后以湯或者一些時令水果作為收尾,甜點完全不是一頓飯中必要的一部分。
作者指出,正是因為中餐里缺失了甜品這道菜,所以美國人才把“幸運餅干”從日本舶來后,直接搬進了中餐館和日料店。中國菜傳統上沒有甜品,幸運餅干的出現,填補了美國人對甜品的渴望。
當然,在中國北方,我們有芝麻糊、杏仁豆腐、杏仁茶,但是這些主要是作為小吃和零食的角色存在的。而在廣東,也能隨處看到楊枝甘露、龜苓膏、姜撞奶等,它們被稱為甜湯或者糖水,也多為日常零食或者夜宵。
中國菜傳統上沒有甜品,主要是由飲食結構造成的。簡單來說,中餐食材的組成基本分為淀粉(米飯、面條、粥)和非淀粉(蔬菜、肉、豆制品)兩種。烹飪的時候,要么混在一起制成一道菜,比如炒面、炒飯、炒粉,或者分開,變成主食配菜的形式。這種飲食結構長久地延續下來,也就注定了我們沒有把甜品作為一道菜的習慣。
當然,越來越多的新中餐,除了保留傳統特色外,也逐漸加入了甜品這一元素,這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了這種新的組合。也許正如作者所說,畢竟一道美味的甜品不僅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種隱形文化結構的映射,供我們久久回味。
當然除了這兩章,本書還有關于番茄醬的趣聞,以及火雞(turkey)變身成為土耳其(Turkey)的冷知識......剩下的就等待讀者自己去慢慢發掘吧。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30900.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