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一、“短筆畫”
歐體楷書大特征是嚴謹,且有長大筆畫向外伸展,由于出色的結構處理,又不失“靈動”。
靈動從何而來?小巧的短筆畫起了很大的作用。
試作分析:


比如“雲”,上面四個小點和下面的撇提、點,寫得極短;“蔽”除了上面草的兩豎,左下的橫勾、豎,右下的的撇捺,其余筆畫要極短;“珠”除了豎勾為長筆畫,其余都要很短;“公”所有筆畫都成點;“避”除了左面的撇、右面的豎、長捺,其余要處理得很短;“竦 ”,左部橫,右部分豎勾和捺,其余都是短筆畫。
以上只是找了幾個例子,帖中比比皆是。
短筆畫的意義在于增強真各自的靈透之氣,必須要注意短筆畫的斷開,增加空間,所謂“疏處走馬”之趣,萬不可以為歐體楷書都是長槍大戟,一味鼓努挺拔。那樣會缺少內涵,任何字只在某一點上突出,便會產生單薄之感,不禁玩味。
我的體會是,臨寫此碑,短小筆畫萬萬不能夠寫長了,那樣,靈巧的、活脫的趣味就失去了,寫得可以比他短,是沒有問題的。這也會讓我們在創作過程中,要重視短筆畫的應用。
二、“橫對應”
《九成宮醴泉銘》在結構處理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其中,左右兩部分有橫的時候,左右的橫常有一處或多處位置對應的時候。這樣,增加了字的嚴謹性。
下面,試從帖中找出一些例子,進行分析。















































三、“倚側”
倚,是“靠著”的意思。側,有歪斜、傾斜的意思。兩個字和在一起,表現了在處理左右結構的字時的方法。不這樣行不行?也沒有什么不可以,但藝術就應該有藝術性,要有藝術的元素,要進行藝術處理,這樣,字才會“活”起來,活與死是對立的。
缺乏藝術手法,寫出的字會死板,沒有生氣,啟功先生主張用筆要看墨跡,就是因為“活”這個字。結構處理也是這樣,所有的藝術手法,都是要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這樣的事實和觀念,認為好的字就是平正嚴謹的,只要看看古代大師們的字,就理解為什么要“變化”了。
唐人楷書,后人稱為“尚法”,法度嚴謹,歐陽詢楷書是典型之一,但毫不拒絕藝術手法,今檢出若干字做一些倚側手法運用的分析。


這兩個心字底的字,故意把“心”向右挪動,造成整個字向左傾斜。

“然”這個字,上面的“犬”是向左傾的,因為左面有個天生就長得斜的“夕”,,這樣就相互支撐。也可以看成是“上合下開”。這種一部分向另一部分依靠的還有很多,比如:








還有一類,就是“上開下合”,兩部分互相向外面傾斜,比如:


還有兩個字要分析一下:


“徒”是除了捺畫以外,都向右傾斜,最后的捺畫支撐傾斜的分量。“保”的右半部分,上面的口不是正對著下面的木,造成了向左傾斜的效果。
《九成宮》是以緊湊著稱的,這使得歐體楷書形成了嚴謹的風格,被學習楷書的人重視。
然而,就像武林高手一樣,沒有一個大師是只用一兩個招式的,那樣既不實用,面子上也不夠好看。書法也是一樣,比如《張遷碑》,以方整見長,但也有大量的字是不方的,也要講求疏密、輕重、倚側長短變化的,如果只用一兩個招式,只能流于單調,我們看很多寫歐楷的人,總感覺不盡如人意,大概原因在此。
下面找出一些結構上不夠緊湊的字,提示朋友們注意歐陽大師結構處理的豐富性。
一、大量左右結構的字,中間實際上離得很遠的,例如:

以上左右結構的字,紅圈標出來的地方是很“疏朗”的,一味地緊,會讓人透不過起來,再比如:

這三個字中間更空。還有一些獨具匠心的空間處理,比如:

“禹”擴充左邊的空間,很少有人處理的這樣明顯,“宮”、“察”上面的空間明顯要空曠許多,即使第一個點穿過了橫,避免視覺上的“空”但已然形成了“松”的結果。再如:

這兩個字,明顯,大師在努力空出右面的空間。
以上是舉了一些小例子,拋磚引玉,大師是有很多精彩的東西讓人咀嚼的。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3339.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