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美食>涼州有哪些風味小吃涼州美食中的哲學

涼州有哪些風味小吃涼州美食中的哲學

發布時間:2025-10-23閱讀(7)

導讀涼州自古以來人杰地靈物華天寶,也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李學輝不僅以小說散文名世,亦潛心涉獵地域文史,用簡約散淡的筆法,通俗雋永的文字,以食材為題,飽含....

涼州自古以來人杰地靈物華天寶,也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李學輝不僅以小說散文名世,亦潛心涉獵地域文史,用簡約散淡的筆法,通俗雋永的文字,以食材為題,飽含深情,寓理于文,向我們展示出涼州美食文化獨有的特色。這組美食文字畫面感強,讀后齒頰留香,回味無窮。這些承載著煙火氣息的一蔬一飯,是涼州這片熱土給我們的饋贈,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一種美食享受,也給每一顆奔波的心靈帶來最暖的慰藉和觸手可及的鄉愁。我們可隨著他的文字,一起感受其滲透于飲食文化中的哲學理念,一起品賞武威美食的獨特魅力。

正如蘭州交大文學院教授 、評論家彭青言: 李學輝寫的是涼州美食。涼州人寫本地美食,地道!

李學輝著有短篇小說多篇,長篇小說《末代緊皮手》《國家坐騎》。李學輝的文學創作植根于涼州深厚的文化土壤,從歷史及現實的縱深處挖掘涼州獨特的民俗、風情,塑造了一系列鮮活的人物形象。余土地等人物具有陌生化的藝術效果。

涼州美食系列是他對地域文化的進一步挖掘與思考。

// 涼州美食中的哲學 //

李學輝

庚子春節,抗疫時期,網上流傳西瓜視頻以涼州方言播放的涼州美食,不知制作者真實姓名,發公眾號時號為條條子,是網名。民以食為天,食以味取勝。涼州美食,自古傳譽西北,尤為小吃,更得食客青睞。取法乎民間,得益于五谷之精,色香味三佳,且蘊含人生哲理,故以文記之,一懷舊,二推介,以不負涼州美食之美譽。

—題記

己亥秋,北關市場重修開張,應約為涼州名吃三套車撰寫對聯。三套車很難入對,故以順口對撰之,既通俗,又易記。聯曰:莫道涼州行面長,更兼茯茶鹵肉香。此聯由省書協副主席、市書協主席翟相永書寫并石刻于市場西門。又想起嘉峪關詩人胡楊兄當年在寫長篇小說《末代緊皮手》評論時,曾用蘇東坡詩《食荔枝》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之句盛贊涼州名吃三套車,一并讓相永寫之。聯為:一天一頓三套車,不辭長作涼州人。此聯亦頗有意思。掛于北關市場南門。

涼州面食多,尤以行面、臊面為佳。吾幼時,吃行面當在來客人或過年節之時。若客人多,一碗一碗下,怕有先后怠慢了客人之嫌。捋行面時,在靠案板的廚房墻上掏一洞,將木桿之一頭伸入洞中,把拉開之面搭于桿上,面優雅排列,開鍋即下,碗碗相繼,并催生一謎面:關老爺下馬不踩凳。后有山里姑娘嫁之壩下,將面和好,不切繩條,一根盤之,只扯頭,一碗既下,再扯頭一抻,方便是方便了,總沒有桿上搭面那種壯觀。

行面之道,學問大矣。一要面好,二要水好,三要和面者手藝精巧。行面面質,以冬麥面為佳。涼州西、南鄉,屬冷涼灌區,麥子澆灌有賴祁連山之雪水,大多澆三水即可,屬旱麥。冬小麥灌冬水保墑,遇年旱,開春澆一水,則能保收,且能防蟲。享有綠色面之稱。面質亦精。和面之水,泉水為上,河水為中,井水下之。皆因泉水、河水流動于地面,并受日、月之照耀。加鹽要適中。鹽多則硬,無鹽則軟。硬則無法抻開,軟面則收縮成團。和面之時,全憑揉功。有巧婦者,手轉腰扭臀甩,協調如一。若身后再甩一長辮,則為鄉村一景。大凡手藝好者,餳面用時少,面圓如盤,面身光潔,油一著身,則能立扯下鍋。或若人生,質地再好,也得有人拉扯。故有人附會行面內涵,有“想成功,就得有人拉一把”,亦能體現行面之趣。

吃油餅子現在已司空見慣。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鄉人總以能吃行面、油餅子、爆炒雞為奢望。美食一濫,食欲就會大減。一稀缺,則能引人神往。新世紀初,涼州西、南鄉還種胡麻。胡麻這種植物,通體滑亮。一俟開花,藍茵茵一片。那時榨油用土法。一到冬閑,有油把佬便會挑人炸油。油把佬是炸油的把式,出油多少,全憑其技術。所挑選的人能率先享受新面新油所炸的油餅。這是一種待遇。胡麻油香氣濃郁,一家炒雞、炸油餅,滿村皆香。第一塊出鍋,必須由油把佬先吃,油把佬盤腿而坐,手持油餅,矜持半天,將油餅撕下一塊,慢慢放入嘴中,舌動嘴咧,饞得一地人恨不得上前撕了他的嘴,搶油餅吃了。油把佬不發話,別人只能干望。干望是個很有意思的詞,即干巴巴地望著,徒增慕羨。

炸油餅得用燙面。巧婦和面,將面攤于案板,用兌好的開水燙面,面身舒張,形成劑子,大小均勻,用搟杖一搟,薄厚一樣。下鍋前,在圓餅上戳一小洞。面餅一入團,嗞啦啦一陣響,有油從小洞中溢出,此為均油之法。小洞邊緣一黃,即翻再炸。一出鍋,軟而酥。油餅熱吃才香,若調口味,或灑白糖,或卷無骨肉,皆可。家道困難時,難得有油餅,有肉,大人怕小孩猛吃,總諄諄告誡:油餅子卷肉,有福不能重受。小孩們只得在油餅和肉中間選一項,并作為戒律遵守。生活條件一好,才悟出大人們之智慧或無奈。

炸油餅時在面餅上開洞再入鍋,有人云:出來混,諸事得留個心眼。一塊小小油餅,炸時能體悟人生。油餅無語,人得好好思考。

春韭香,秋韭臭,三道韭菜氣死牛。

這是涼州的諺語。

頭道韭菜二道軟,三道韭菜若芨稈。是說韭菜要吃頭道,二道韭菜韭身還軟,三道韭菜韭身發硬,就像芨芨稈了。

在塑料大棚未出現之前,韭菜多以露天產為主。為季節性菜肴。烙一頓韭菜盒子,那得有多大的豪氣。能吃到頭道韭菜做的韭菜盒子,光景絕非一般人家能及。

把韭菜擇撿好,洗凈,切碎段,將切好的肉末入鍋,下調料煸出香味,把切成段末的韭菜倒入再翻炒,將韭菜水分濾出。再燙面,搟皮。烙韭菜盒子以小鏊子為佳。鏊子有鐵的,或為鋁的。我曾見過一家,為得到鑄鏊的鋁皮,專門收集鹽水瓶的瓶蓋。整整積攢了三年,等待鑄鏊的上門。鏊一鑄成,那種興奮,無以言表,手提鏊子,逢人便抖幾下,意思很明了:有了烙韭菜盒子的東西了。

所以任何美食,器皿、材質、手藝,缺一不可。

韭菜盒子的皮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薄一烙則爛,厚難以熟透。薄到什么程度,一面烙好,翻烙時能看到餡。皮黃餡綠。所用肉,大多以豬肉為佳,且用五花肉,肥瘦相間。若不用肉末,用雞蛋亦可。雞蛋攪拌下鍋煎炒成碎末,倒出。下油,翻炒韭菜,待韭菜氣性弱,或直接用生韭菜切段,加入雞蛋,用筷子攪拌均勻即可。肉的稱葷的,雞蛋的則稱素的。葷、素沒有嚴格的界限,只要味道好。

韭菜盒子一入盤,得用小口咬。大口咬,燙嘴,入嗓,有燙斷喉嚨之說。所以,吃韭菜盒子得有耐心,出鍋后晾一陣,待盒子里面的氣稍松,盒身塌下去,再吃,便能大口吞之,其味滿滿。

人云:做人臉皮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用韭菜盒子喻指,若無真材實料,再好的皮也難掩飾其淺薄。

要想活出滋味,人還得有真材實料。

米湯在北方,最尋常的吃食。

涼州的米湯,大多以小米湯為主。

谷子脫了皮,就是小米。

胡麻和谷子,在上世紀90年代,是農民的兩大愛物。麥子和玉米產量猛增,胡麻和谷子仍屬低產量作物。在強大的物欲面前,在注重現代農業的時期,低產量的作物被淘汰。所以,胡麻和谷子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外。

產量低還被成群的麻雀搶食,這也是人們拋棄谷子的原因之一。

在我記事起,米湯是生存的必需。一般農戶,早晚兩頓。小米少,少得能數出來,清湯寡水,喝到肚子里,咣嘰咣蕩。從事勞作的人,往往把米湯稱小米溜溜,意為不經抗餓的吃食。又叫刷腸子的東西。可見,米湯在某一階段,尤其是物質不豐沛的年代,雖無可替代,但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并不尊貴。

女人做月子時,米湯的重要性就體現了出來。涼州女人生了小孩,叫月婆子。月婆子一月不能洗澡,衣服不能隨意增減,還得喝一個月的小米湯。若不遵守,年紀大的女人就會語重心長:造病呢!洗澡會造濕病;衣服穿的少了,骨節會疼;不喝米湯清胃,無法除卻腸肚內污穢之物,會不利腸胃清潔。所以大凡做月子的女人,把孩子不到滿月的月份稱為罪月,意思是大受活罪的月份。

熬米湯的器物最佳的是陶砂鍋。若有爐火更好。架了火,添了水,待水開時再下小米。下早會泡脹,下遲會冷米。一等鍋開,便揭了鍋蓋。沒鍋蓋的,便少了清沫之程序。小米在鍋中隨滾頭上下浮動,一顆一顆像沙棗花一樣開放,待小米完全舒展,黃亮亮的米湯便呈現在人們面前。浮在上面的稱米油。黏質好的米湯還可粘東西,我曾見過有鄉人抹了米湯糊窗戶紙。

熬米湯突出一個熬字,小米花綻放也得一個過程。所以米湯享有的哲理便是:“要想成功,就得經得起煎熬”。想想也是,谷子成熟得歷經六、七個月的時間。過去谷子收割了并不馬上打碾,剁成垛,還得捂上一兩個月。秋風糜子寒露谷。黃燦燦的谷粒,上了碾子,一圈一圈,用石碾碾掉外殼。后來有了碾米機,辛苦程度就降低了好多。下鍋熬成米湯,還得歷經一番煎熬。話說回來,人生若不煎熬,人生就沒有滋味了。凡是取得成就的人,都是煎熬出來的。

燒爐盔子,過去在鄉下是一件大事。一看到人們從倉庫里起鏊子,就該過事了。過事說的是紅、白兩事。紅指人家娶媳婦、嫁姑娘,白指家里死了人。最隆重的便是過年。家家發面,戶戶備柴。一過小年,便開始起鏊。一個隊總有幾十戶人家。所以燒爐盔子是一種接力賽,你家剛完,他家就得接上。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人能等住,發好的面沒辦法等。過了時間,面就會發酸。過年,爐盔子是人家的臉面,走親戚,待客,一碗糖茶,一盤子爐盔子,面酸了,爐盔子便無人問津,打得是主婦的臉,羞得是一家人的體面,誰也不敢馬虎。

為公平期間,起鏊時,今年從東頭起,下一年從西頭起,住在中間的人家,命好。最早燒爐盔子的人家,往往收拾出朝陰的一間屋子,小心地碼好爐盔子,或放入缸中。家中小孩多,一年難得吃上幾頓白面饃饃,怕偷吃。黑面無法燒爐盔子。等到大年三十,一頓豬肉白菜燉粉條一吃,肚子里有了油水,爐盔子也就不那么嚴禁數量了。

做爐盔子,發面是個技術活,也是個辛苦活。用上好的酵頭子發了面,接下來就要接面。按爐盔子的數量取面。平素用碗,過年接面用斗。清開一屋子,填了炕,炕洞里的火燒的要均勻。炕燙,面易發。炕涼,不易暄。接面得有力氣,一板案面,山似的堆著,力氣小的女人拿不住面,往往會抹眼淚。男人們一般不幫忙。人緣好的女人,幫忙的多,一大群女人湊在一起,挖面的挖面,和面的和面,平素臉紅脖子粗的情形暫且放下,把爐盔子爐好再說。一家的爐盔子酸了,或不暄方,丟得也是全隊人的臉。

燒鏊子是對男人們的考驗。火大,爐盔子容易烤焦;火小,會半生不熟。那時,農村燒柴少。燒鏊子,麥草火勁小,無法使生鐵鏊子兩面保持熱度,易于塌火。有準備的人家,在秋末就開始備柴。一刨樹根,二鏟貓兒刺。刨樹根很費事,工具又不行,一把小斧子,砍上去,樹根紋絲不動。耐了性子,用鐵鍬掏懸樹根,邊挖邊砍。一家也就那么一兩張鐵鍬,折了第二年便沒工具干活。一個樹根刨出來,得三四天時間。刨出來,用鑿子一點一點鑿,大了入不到鏊子底下,還會生煙。貓兒刺生長在崖邊、溝沿上。夏天開黃花,結成豆莢樣,有甜味。肚子餓時,小孩們會掐了吃。貓兒刺有筋骨,砍時亦費力、費勁。砍好,小心地攤開晾曬,在燒鏊子時會排上用場。

往往的情形是,樹根和貓兒刺,都是愛生煙的家伙。燒頭鏊爐盔子時,屋中濃煙籠罩,咳嗽聲四起,不見人影。待人跑出來,鄉下人便笑稱其為黑虎灶爺。滿臉的黑。燒出的爐盔子非焦即生。家里脾氣大的女人會跳起來大罵,一群男人,平常在家里霸道慣了,容不得女人們罵,將爐盔子燒成這樣,被女人罵成敗家子還賠笑臉。爐不好爐盔子,會窩囊一個正月。

鏊子分上下兩層,又稱“天王蓋地虎”。底火要旺,蓋火要穩。底火舔,蓋火趴,堪成一大景觀。

男人們便總結經驗,頭鏊子,再不燒白面爐盔子,燒黑面和五合面(豆面)饃饃。黑面黑,再燒黑也白不了。燒生了,喂豬,豬不吃,那是豬的事。

絻爐盔子,手藝差的女人會躲在一邊。面發好是一回事,能將爐盔子絻好又是一回事。技藝好的女人絻出的爐盔子,周正,出鏊子后齊齊正正,暄暄方方,抹了熟胡麻油,能惹亮一個正月人們的目光。小小的爐盔子,也能精神一個正月。好的爐盔子增加的是主家的精氣神。

絻好的爐盔子,不那么起眼。一進鏊子,經火一烤,面的暄勁、酥勁便充分展示了出來。按下去瓷實,吃起來酥軟,讓人們生發出許多感慨:渺小的時候,比較充實;偉大的時候,又覺得空虛。

后來有人發明了一種土坯砌的、類似于農人過去圈雞的半圓型燒爐盔子的東西,稱雞洞子。中空,穿兩根鐵棍,用麥草將洞里燒紅,在鐵皮上擺好絻好的爐盔子,伸進洞里,封了口,約覺得爐盔子熟了,取開封洞口的物件,一股五谷香氣就沖洞門而出。既簡便又省力、省柴,很快就在農村推廣。房前屋后,只要有空閑之地,盤一“雞洞子”,隨吃隨燒。只不過這種洞里燒出來的爐盔子一開始有土腥味,燒得次數多了,土腥氣一消失,爐盔子就成了真正的爐盔子。

餃子南北都盛行,涼州人把餃子統稱水餃子。

我一開始認為這種稱呼源于將餃子下到水鍋里煮,是區別煎餃罷了。后來在餃子店的招牌上也能看到酸湯水餃等類的條目。一次和家人圍坐吃餃子,父親說起水餃子,這里面的學問還不淺。

越是食品缺乏的年代,人們對同樣的食材會發明出若干種吃法。譬如涼州農村的山藥麻腐餃子。涼州人把洋芋叫山藥,始于何時,沒確切的史料。這種東西在很長一段時期,是人們的養命食,推而廣之,連甘肅人都被外省人稱之為甘肅山藥蛋。有民謠笑話甘肅人:炕上蹲著個尕老漢,鍋里煮的是山藥蛋。笑談畢竟是笑談,但山藥蛋吃法之廣,卻實在令人稱道。烹、炸、煎、煮,和什么食材、肉類都能搭配,所以山藥又被人們稱為“漢奸”,這就有點極端了。我曾寫過一篇《有一道菜叫漢奸》的小說。稱山藥為食物中的和事佬,倒也恰當。

山藥收獲的量大,挖了窖,能儲存半年或更長的時間。

麻腐是大麻的籽碾碎濾掉殼后的一種食材。涼州北鄉的金羊鎮原來種植大麻多。主要用于剝麻皮。麻皮是納鞋底和搓繩的材料。待大麻成熟后,砍下,晾曬幾天,再沉入水塘或不流動的水溝里漚。稱漚麻。等麻皮松軟后撈出,立于墻邊。農閑時便剝麻皮。漚好的麻皮抽開頭,一扯,便會扯出一長條,辮子般梳放在一起,不能亂扔。亂扔的稱亂麻,無法用。所以有時人若想法多理不出頭緒,便稱心里亂糟糟的,像亂麻一樣。麻稈是上好的引火物,質軟,便于引火。麻籽的用法有幾種。或炸油,但麻籽量少,很少有人用它們炸油;或炒吃,與麥子炒了,嚼起來滿口生津生香;或搗成麻腐包餃子。

拌山藥麻腐餡有講究。將清油入鍋,大肉剁成碎末,加調料,炒至七成熟,再放入麻腐,翻炒出香味,倒入盛山藥泥的盆中,攪拌均勻,餡便做成了。

麻腐餃子餡風味獨特,成為涼州人招待客人的愛物,和雞肉搭配,又稱雞肉麻腐墊餃子,也是一道美食。

若家里孩子多,客人也多,餡有限,餃子也有限,但總得吃飽肚子,于是,涼州人便用碗來盛餃子,五、六只餃子,一碗湯,加點香菜,或不加。說來也怪,只要吃了一口麻腐餃子,湯喝起來也有味。兩碗下肚,肚子便撐了,客人贊,家里人也樂,皆大歡喜。最高興的是當媽的。為禮數,往往是客人先吃,若用盤子裝餃子吃,多少是個夠呢。自家的孩子只有“望嘴”的份。間或忍不住偷吃一個,當著客人的面又不好打孩子。當著客人打孩子也是在打客人的臉,有失教養。望嘴其實望的是客人的嘴,客人們吃高興了,大口咬餃子。若餃子個小,一口一個;若稍大點,兩口一個。孩子恨不得上去捏住客人的嘴。久而久之,若要招待客人,又怕孩子望嘴失禮,早早打發孩子,夏秋鏟豬草,冬春放羊,免了不少尷尬。

幾個水餃一碗湯,解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餃子的餡很多,僅涼州,就有大肉蔥餡、羊肉胡蘿卜餡、牛肉蘿卜餡、韭菜餡、芹菜餡的等等。現在又有了沙蔥餡的。不管哪種餡,只要配料得當,總有人喜歡。這就有了包容性。所以有人就以餃子作喻,“學會包容,才能更好地擁有。”

還說的是餃子餡。

李學輝,筆名補丁,甘肅武威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一屆、第二十八屆高研(深造)班學員,甘肅小說八駿之一。現供職于武威市文聯。

出版短篇小說集《1973年的三升谷子》《絕看》《李學輝的小說》等,作品發表于《中國作家》《鐘山》《北京文學》《飛天》《朔方》《芳草》等刊物,并被《小說月報》選載和參加全國名家小說巡展,有10余篇入選各種選本,并獲敦煌文藝獎、黃河文學獎、梁斌文學獎、《飛天》十年文學獎等獎項。長篇小說《末代緊皮手》被評論家、編輯家推薦為2011年年度圖書,獲甘肅敦煌文藝獎二等獎、黃河文學獎一等獎、《芳草》漢語文學女評委獎最佳敘事獎。長篇小說《國家坐騎》入選“在BIBF上遇見的50本好書”,獲第六屆《芳草》漢語文學女評委獎最佳抒情獎和第九屆敦煌文藝獎。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3611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