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葉圣陶的作品四年級課文(葉圣陶的語文情)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3)

葉圣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作家、編輯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傾注語文教材的編輯和教育教學,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開拓者。葉圣陶傾注語文的可貴品質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對于今天的人們仍有啟發。
語文情源于童話與兒歌
葉圣陶,字秉臣,1894年出生在蘇州。他的父親葉鐘濟,是一個賬房先生,家里很注意對他的培養。他3歲時就開始描紅模子,6歲時開始上私塾,11歲時參加了中國的最后一次科舉考試。1906年,他上了蘇州的第一所公立小學,雖然學的是文言文,但他一直提倡白話文。1921年,葉圣陶寫了他的第一篇童話,叫《小白船》,用的就是白話文,那個年代寫出的這篇白話文,很流暢,淺顯易懂,還很有趣,又有童話意境,反映了他深厚的語言和文學功底。就在寫出《小白船》后的第二年,他出版了中國的第一本童話集《稻草人》,這部集子里全是給孩子們寫的童話。1928年,葉圣陶的《倪煥之》在《國文教育雜志》上連載,開明出版社還出了單行本。《倪煥之》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比較成熟、有較大影響的長篇白話文小說。
葉圣陶從17歲開始寫日記,一直寫到93歲,一天都沒有間斷,一共有700萬字。葉圣陶的第一篇日記里說,他記日記的目的就是為了記自己的錯誤,好讓自己重溫,不再犯第二次。他的那首著名的兒歌《小小的船》,就記在自己的日記里:“自以為得意,錄之。”得意在哪兒呢,他是多用疊字,多用an音,意義雖然很淺顯,但情境并不枯燥,還適合孩子幻想。這首兒歌完成了他多年的一個愿望:“20年前在開明編小學課本,即設想及此,直至今日始乃完成。”“小小的船,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小小的船》這首膾炙人口的兒歌,用了六處疊詞,彎彎、小小、藍藍、閃閃等等,這些疊詞的應用,使得文句有了一種可愛感、韻律美,就像媽媽在哄孩子睡覺時唱的搖籃曲,親切生動活潑。這是葉圣陶的童話和兒歌的顯著特點,贏得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喜愛。
葉圣陶從事過教育工作,他認為童話是文字啟蒙、文化啟蒙的最好的一個手段。童話,童話,就是和兒童對話,就是說出兒童心理的話。葉圣陶寫童話的目的,就是為了對孩子進行啟蒙,他是中國第一部童話集的作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非常大的貢獻。葉圣陶把自己的童話和兒歌融進了教材,讓更多的孩子接受優美的母語教育。
語文情注開明國語課本
1917年,葉圣陶的同學在蘇州甪直小學當校長,請他到那里去教書。當時,這個學校集結了一些熱愛教育并且志同道合的人。他們對舊的教育制度不滿,提出很多改革設想,其中就有編課本。從那以后,葉圣陶的一生跟編課本結下了不解之緣。
葉圣陶編教材,有兩處不同:第一,身份不同。他是作家,寫過書;他是教師,教過書;他是開明書店的編輯,編過書。因此,他編出來的課本的品質、品味有著獨到之處;第二,編寫的過程不同。在編寫過程中,他自己寫作,自己編輯,甚至是自己設計。所以,他編著的《開明國語課本》是無人能比擬的。
《開明國語課本》由葉圣陶撰寫課文,豐子愷先生繪畫插圖,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發行。課本上市后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贊譽。小學的教員的反響尤其強烈,認為,原來的教材內容陳腐,語言枯燥,插圖呆板,孩子們見了就厭煩,沒有學習興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科書就應該編成《開明國語課本》這樣。葉圣陶和豐子愷受到了鼓舞,1934年,他們又完成了高等小學用的四冊國語課本。
這部課本分為初小八冊、高小四冊,共400篇課文。“給孩子們編寫語文課本,當然要著眼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須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序。但是這還不夠。小學生是兒童,他們的語文課本必是兒童文學,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使他們樂于閱讀,從而發展他們多方面的智慧。當時我編這一部國語課本,就是這樣想的。”這套教材具體反映了葉圣陶的編撰思想,所有課文都充滿童心和童趣。編撰者所創作的,大多是兒童文學作品;改編的課文也富有童趣。像低年級的《幼童國語讀本》有很多言淺意豐的語句,全是用孩子的母親或老師跟孩子談話的口氣寫成。此外還有較多的兒歌與童詩,也有話劇、校園新聞、書信等實用文。
葉圣陶這套《開明國語課本》的特點是編寫指導思想純正,不是為了灌輸知識,應付考試,而是從社會對于教育的要求出發,講求科學性,側重于幫助學生掌握系統的學習方法。在“符合語文訓練的規律和程度”的前題下,讓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教育”;不僅僅要培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還要提高他們的思想素養,陶冶他們的心靈。因此課文的內容都與“兒童生活”相適應,采用做游戲、講故事、介紹見聞、思考辨析等方式,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給孩子傳授的思想和知識都浸透在課文里,循循善誘,娓娓道來。
“語文”一詞是建國以后葉圣陶提出來的,以前都叫國文、國語,沒有叫語文的。葉圣陶對“語文”的概念作了釋義。他說說話就是語,寫字就是文,所以叫他語文。他還說,教語文不是為了培養作家,而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接受和表達。聽說讀寫里頭的聽和讀就是接受,說和寫就是表達。要教孩子在語文學習里,學會這些本事。因此,是葉圣陶奠基了新中國的語文教育。
教育經助推兒孫成長
葉圣陶通過出書、編教材,教育孩子們健康成長。在自己的大家庭里,葉圣陶的教育經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將兒孫培養成棟梁之才。
葉圣陶的教育經是什么樣的呢?他曾反復強調,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葉圣陶在給葉小沫的一封信里特別強調: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葉小沫是葉圣陶大兒子葉至善的女兒,她在北大荒當老師的時候,葉圣陶給她寫過幾封信,有一封信專門談道:“我有一個說法,叫做‘教是為了做到不用教’。說的詳細些,大致如下:老師給學生講道理,傳授知識技能,這就是‘教’。學生明白了道理,自己能運用懂得的道理去應付事物,這就不用再教了。打個比喻,好比牽著小孩帶他走路,他開頭不會走,牽著他的手帶他走,目的在于他自己能夠走,待他能夠走了,就把手放了,這就做到不用教了。”葉圣陶一再強調:做一個教師,要為人師表,必須是身教重于言教。葉圣陶在給葉小沫的另一封信里寫道:“關于思想政治方面,固然要用嘴來講,這就是‘言教’,但是‘不言之教’的‘身教’更重要。葉圣陶還說:“說話要說清楚,讓人能聽明白,寫字要寫得清楚,讓人看得懂,要為別人著想。”
從這些小事上也能看出葉圣陶為人師表和做人處事的境界。據葉小沫回憶:在他們家,開門關門,爺爺要求輕輕開、輕輕關,如果哪個小孩隨便“哐”一下把門關的大響,爺爺就把小孩叫回來,讓你重新關上。為什么呢?爺爺認為,你不能打擾別人。比如說爺爺要遞給別人一把刀,他絕對會把刀把遞 給人;如果擺餐桌,一定是筷子在碟子的右邊,勺把朝右。爺爺這些事在別人看來都是些非常小的事,但事無巨細,都要有為別人著想的境界。爺爺說寫字,不一定要寫得好看,但一定要寫端正寫清楚,要讓對方能看明白。
葉圣陶有三個孩子,他給這三個孩子起名叫:至善、至美、至誠。真善美是葉圣陶一生的追求,他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有這樣的品質。日常生活中,葉圣陶就給孩子們講:你要讀書,什么書都可以,我不給你們限制,不過你們看完以后可以和我交流一下心得。寫文章,我也不給你們出題目,你們覺得對什么有興趣,就寫什么。大兒子葉至善寫過一段父親給他們改作文時的情景:吃完飯以后,把桌子收了,就點一個小油燈,父親就讀孩子們的作文,讀的時候他也會討論,說你看這里頭這句話你寫得很好,為什么好?那句話你寫得不太好,為什么不太好?后來,三個孩子寫了一年,有朋友看到了,就對葉圣陶說,你這三個孩子文章寫的這么好,可以給孩子出書了。第一本書就叫《花萼》,過了一年以后,他們又出了一本書叫《三葉》。從此,三個孩子都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葉圣陶還有一副對聯,概括了他對做人的一種追求:“得失塞翁馬,襟懷孺子牛”。意思就是得失要看淡,做人要勤勤懇懇。這副對聯體現在葉圣陶的身上還有更深刻的意思:他是教育家,要做少年兒童的牛,作為老師,就要做學生的牛。在甘為孺子牛的同時,不計較人生中的得失。
葉家三代人在編輯事業上都有非凡的成就:葉圣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長兼總編輯;他的長子葉至善,是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首任社長兼總編;孫女葉小沫,是中國少年報的主編。這與葉圣陶在語文與教育上的成功是分不開的。
葉圣陶的一生都在從事語言文字的實踐、研究、推廣工作,為祖國的語文教育教學事業,為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作出了突出貢獻,人們會永遠記住他的功績。(來源|老年世界 作者|劉永加)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470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