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簋街必吃經典一條三十年的平民美食街
發布時間:2025-10-25閱讀(3)
生活在北京或者是來北京工作、旅游的沒有不知道簋街這個地方的簋街,位于北京的東城區,從東直門立交橋到北新橋的十字路口,在這條1公里多的大街上,以東內小街十字路口為交界,將簋街分為了兩個部分,東半部分以炒菜等具有鮮明特點的餐館為主,而西半部分則聚集了以麻辣為鮮明特點的餐廳,比如麻辣燙、小龍蝦、饞嘴蛙等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簋街必吃經典?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簋街必吃經典
生活在北京或者是來北京工作、旅游的沒有不知道簋街這個地方的。簋街,位于北京的東城區,從東直門立交橋到北新橋的十字路口,在這條1公里多的大街上,以東內小街十字路口為交界,將簋街分為了兩個部分,東半部分以炒菜等具有鮮明特點的餐館為主,而西半部分則聚集了以麻辣為鮮明特點的餐廳,比如麻辣燙、小龍蝦、饞嘴蛙等等。
北京城里總喜歡把做晚上生意的地方加個“鬼”字,比如鬼市。“簋街”最開始也叫“鬼街”,因為這里一直以夜宵為主。但是有學問的人認為“鬼”字粗俗沒文化,于是就改成了“簋”字,自從叫做簋街。還在東直門橋頭立了青銅器,作為這里的象征。這里有個趣聞,最早這里放得還不是現在的簋,而是喝酒的爵,直到房山西周遺址挖掘后才知道,原來簋是長得這個樣子,才換成了現在的簋。簋是一種古代重要的禮器,同時也是盛放食物的容器。
簋街開始熱鬧起來要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當時這里叫做東內大街,白天這里是東內自由市場,不知道有沒有這里的老住戶,還記得這個名字。到了晚上,這里開了夜市,那個時候這是個比較出名的副業。當時東華門、北新橋、和平里陸陸續續都有類似的夜市出現,清一色的鐵皮做的棚子,賣的也是簡單的灌腸、鹵煮、羊肉串、餛飩這些小吃。
到了90年代逐漸的以曉林火鍋、寶合居之類的逐漸開起了通宵的飯館,賣的東西也大眾,炒菜、紅燒排骨、紅燒平魚、鍋貼、炒窩頭等等。而在北新橋路口附近開始出現了麻辣燙這些東西。那個時候的顧客有三里屯喝完酒的、東四逛完街看完電影的、開車拉晚的、下夜班路過的。
那個時候,簋街上的餐廳老板大都是本地人,而也正是那個時候形成了現在北京眾多比較知名的餐館。據說當年最早賣麻辣燙的小山城和嘉陵樓的老板都是國際飯店的服務員;現在都熟悉的金鼎軒最早的一家店也在簋街,叫金鼎;其他還比如花家怡園啊、曉林火鍋啊什么的都算是那個時候起來的。
至于眾所周知的麻辣小龍蝦興起,是到了2002年。最早在這邊賣小龍蝦的是一對安徽夫婦,當時在北門倉的自由市場里賣小龍蝦,算是北京獨一份了。后來周邊的餐廳制作出售以后,還挺招顧客喜歡,于是逐步的開始流行。至于誰是第一家,有說是接頭暗號的,有說是花家怡園的,這個真是記不住了。加上這一段時間,東直門內拆遷,北門倉之類的胡同都拆了,整個簋街到了一個坎兒,生意凋落。在2002年8月份開始,舉辦了第一屆龍蝦節,轉過年到2003年,又遇到非典,等到疫情過后第二屆龍蝦節推出,一戰定江山,三天買了15噸的小龍蝦,這才確立了小龍蝦簋街的頭把交椅。一直到現在,誰家不賣小龍蝦,都沒法立足。據說2017年簋街第三次修整后開街,至少有43家賣小龍蝦的,最有名的胡大一晚上要消耗2000斤辣椒、200斤花椒、150斤麻椒、菜籽油和牛油各400斤,到了旺季,一天賣10000斤小龍蝦不在話下。
其實,回看這過去的30多年,雖然簋街上也有諸如香港火鍋、吳裕泰的官府菜、東直門橋頭的東興樓這些大館子,但是更多的接受和喜歡的都是平民菜肴。從最開始曉林3元錢一盤的魚香肉絲到現在胡大的燒蝦師,從仔仔的烤魚到哈哈鏡的鴨脖子。記得當年到了寶合居,就是重慶辣子雞、熗拌蘿卜皮、豆汁兒、灌腸、窩頭臭豆腐等等。
雖然如今的簋街早已了沒有當年的情懷了,曾幾何時,簋街也曾了臟亂的代名詞。據說養一只鳥活不了幾天就能被油煙子嗆死。過于同質化的餐飲、缺少當年如小龍蝦一般亮眼的餐飲出來,中年的簋街似乎缺少了動力,也不知道再過1、2個月的夏天,簋街會是個什么樣子。期待著大家出來擼串、吃麻辣火鍋的日子。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57444.html
下一篇:彩色玉米是雜交還是光照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