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古代正確讀音(三代之首夏的真正讀音是什么)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9)

作者徐江偉授權發表
筆者在第三本書的其中一節《夏的本義是猴》里,介紹了李元星先生巨著《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他對甲骨文“夏”字的收集和考證。他已看出古人描摹的是猴子,但無法理解也說不清楚為何會如此。是啊!作為三代之首的“夏”,與猴子會有什么關系呢?
李先生收集的甲骨文“夏”字中,有幾個是高度象形的,可謂一目了然,甚至把獼猴的尾巴也刻畫出來了。并且從甲骨文演變至沒有猴形的金文夏字,也是有跡可循的。
他的研究成果,把夏朝是否存在,以及甲骨文有無夏字的疑問,一掃而空了。但這個“夏”到底有怎樣一種文化內涵,仍是疑問重重的,需要繼續破解。
夏的本義是“猴”,這是甲骨文字形直接告訴我們的,但是,它的讀音并非來源于猴,而是來自古羌藏語的烏鴉。這種字形與讀音來源的不一致,正是古漢字造字方式中的一個普遍規律。

三個甲骨文“夏”和三個金文“夏”字
甲骨文“夏”畫的是一個巨眼猴人,古人還特別地畫出了一個腳掌(止),在甲骨文中,猴形字不止這一個,但只有這個有腳掌的才是“夏”字,因為甲骨文金文中有“止”的都代表征服,例如“武”,筆者稱之為“腳崇拜”。
這個烏鴉是原始苯教之具象,古羌藏語稱為“qia”(),對應字“雀”,但烏鴉還有另一個重要讀音,叫“夏”( ),故苯教也叫作“阿夏苯教”。
“夏”與“雀”因為是同指,在苯教獻中,兩者總是交替使用著的,例如,松潘草原上有古寺“尕米寺”,有寺志叫《夏豆嘎恰》,意為“烏墳天雀”,記載了祖師仁青堅贊選擇在此建寺的原因,曰:“鳥墳歸西之地,其勢驚嘆,正視是一座祭天的寶塔,側看似一只待飛的大鵬。”書名中的“夏”和“恰”(雀)都指烏鴉。
其實藏文 (?。┚褪嵌嘁糇郑茸x“qia”(雀),也讀“xia”(夏),這要根據上下文和方言習慣而定。進一步說明兩者確是同指,含義一也。
因為烏鴉是戰神形象,吐谷渾有王號叫“阿夏”。元代,在西藏設有“都元帥”一職,藏語叫“彌本夏”(),這“彌本”意為“軍事長官、將軍”,而“夏”就指軍官之首的“元帥”。
烏鴉也是勇士的代名詞,故藏語把西方的“騎士”譯作“家夏兒”,還習慣在男子名前加上“夏布”,例如“夏布多日杰”“夏布當周才郎”以尊稱之。
藏文史書記載,“阿夏”是青藏高原的一個古稱,在遠古,傳說中的“十二邦國”時代,這片雪域高原叫作“阿夏家蟬”()。苯教文獻中,就有辛繞米沃切到“阿夏”之地傳法的記載。還有學者考證說,古藏族原始六氏中也有叫“阿夏”的部族,還有叫“色阿夏”()的(金烏鴉)。
夏朝的創建者名叫“禹”,他來自西羌之地,他以“夏”為王號和國名,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
在藏語中“夏”還有“東方”和“下方”之義,這也可理解的,因為青藏高原的東緣就是落差超過3000米的成都平原,對于古羌人來說,東遷就意味著“飛落而下”。
與此對應,在《詩經》中,古人在反復表達著奇怪的“下方土”概念,他們把自己擁有的土地和封國叫作“下方土”。從東遷的高原游牧民角度去理解就不足為奇了,他們所到達的地方,與他們祖居之地相比,卻都是“下方土”,無有例外。
夏,原本與節氣的“夏天”沒有任何關系,夏朝滅亡后,這個字符失去了用途,才被借去作了節氣。當然,不會是無緣無故的,這應與古代游牧民族冬天穴處,天熱之后才會像烏鴉一樣到處游牧有關,后來就指這個可以游牧的季節了,而本義被完全遺忘,再也想不起來了!
附圖:鳥形“夏”字

李元星先生也收集到的甲骨文“夏”字中,也有鳥形的,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夏”的讀音確來自某種神鳥。

吐谷渾王墓出土的銀鎏金烏鴉,它就是“夏”,此物可能是裝飾在權杖上的,造型帶有西亞波斯風格。大墓中出土此鳥,必與吐谷渾可汗也以“阿夏”自稱有關。
滿族文化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5745.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