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論語簞怎么讀(林安梧論語怎么讀)
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4)
有人問我,讀論語有很多種讀法嗎?那漢代人讀法,宋代人讀法,清代人讀法都不同。
我說,要這么說的話,這是一種學術史上的概括。漢學、宋學、清學各有不同,清學重考證,宋學重心性修為,而漢學重典章制度。但是它不會只是典章制度,不會只是心性修為,不會只是文字考證,它是通在一塊兒的,所以先不用管那么多。
第一個,依文解義,能通就好。如何通?回到自己的生存、生活、生命,好好去體認。如何體認呢?如何依文解義呢?要熟讀它。感其意味,體其意韻,就能夠明其意義了。“意味”要有所感,有所感受,感同身受。體其意韻那個“意韻”,你要有所體會,進一步那個“意義”,它自然明白出來。

所以要熟讀,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契入了,意義也就彰顯出來了。所以依文解義,在生存中、生活中、生命中,一步一步地就深入了,一步一步地就受用了。記得,先不必太求系統,因為它是在生活中的;但是它也不是沒系統,所以,你就順著《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你看這二十篇,我現在篇名都能記起,只因熟讀了,就是如此。在熟讀中,一步一步地,你就進到里面的堂奧了。我們說就好像以前一步一步地,先進門,進門以后再登堂,登堂以后才入室。
門怎么進呢?那當然要敲門了,要“推敲推敲”。感其意味,體其意韻,明其意義,慢慢熟讀,慢慢記錄。因為它是一部對話集,所以基本上它編纂的過程不是一個理論的、邏輯的編纂,它是個生活的、生命的一個邏輯的串組。它關聯在一塊兒,自成個道理。它不是一個理性之理,它是一個道理之理。所以慢慢熟讀它,慢慢就浸潤到里面了。
比如說你讀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讀熟了,那你也可以發現到——這很重要——在告訴我們:學而習之,習之而覺,覺之而悅。
這有一個教養的過程,由“學”繼續再要“學而習”。剛開始努力地“學”,但是你要“習”——再練習。習而有所覺,習之而覺,覺之而悅。你看,這里就有四個進程:學、習、覺、悅。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不會“學而時習之,不亦苦哉。”如果是為了考試成績多少,那有可能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哉。”

“靈明更莫問行止,長流春蠶勤吐絲”丁亥秋 林安梧書
你慢慢懂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從遠方來一起讀書、共學、談心、論道,其樂何如啊!有人談心、論道、聊天,這境地有意思吧!這談心,心就連著那個經典出來;聊天,聊家常、天氣如何;不止如此,它往上提升,不止自然之天,還有道德之天。論道,其樂何如!悅者自悅也,樂者共樂也、互樂也。有師友講習之樂、朋友來往之樂、談心聊天論道之樂。在這過程里面觸發,真是學而習之,習之而覺,覺之而悅。
在這個過程里,最重要的是,生命是內在所喚醒的一種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生長過程。這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生長過程,它的重點就不在于現實上人家怎么看你,人家怎么論斷你,當然不是完全輕忽,而是不以那個為重。即使人家沒了解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不是很好嗎?
你生命就有一個自己的人格的生長,自我完善的過程,它就不是外面的人怎么看你了。人內在有一個這樣真實的生命的動能,這時我們就可以發現,我們不只是生存,我們進一步要生活;也不止生活,我們進一步要探求生命的意義,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論語》你要讀它,讀熟了。先不用管到底是漢代讀法、清代讀法,宋代讀法,明代讀法,就現代讀法吧。現代跟你的生活世界密切關聯,跟古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境界也有密切關聯。這個是必然如此的,離不開經典,離不開生活世界,離不開自己心靈的體會,離不開自己身體的實踐。這就是如此,就應該如此讀《論語》的。
好的,我們今天就說到這個地方,感恩!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