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美食>如何看待小學生學做飯中小學生要學煮飯
發布時間:2025-10-25閱讀(4)
“五一”勞動節剛過,“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學生要學煮飯”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首,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如何看待小學生學做飯?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如何看待小學生學做飯
“五一”勞動節剛過,“教育部要求9月起中小學生要學煮飯”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首。
“學做飯好啊”“是該讓孩子們做做飯了”“可別又讓拍照、發視頻,太累人”……對于讓孩子學做飯這一話題,家長們普遍支持,但又對如何檢驗學習效果有些擔憂。讓孩子們學做飯有哪些好處?孩子能從煮飯課上學到點兒啥?5月11日、12日,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家長、老師及相關教育專家尋找答案。
學會做飯好處多 家長觀念需轉變
“都是兒子做的,三菜一湯,這個母親節過得真暖心。”5月8日是母親節,太原市民劉愛玲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了13歲兒子做的“暖心餐”。“這下不用為以后的勞動課發愁了……”照片底下,點贊留言的一大片。
不久前,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2022年秋季開學起,勞動課將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其中,勞動課程內容共設置10個任務群,烹飪與營養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針對烹飪,還提出了具體任務:比如一二年級要會擇菜、洗菜等;三四年級學會蒸煮的方法;五六年級能做2—3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等;七至九年級能設計一日三餐的食譜……
“我從沒教過孩子做飯,做什么、怎么做,他都是自己琢磨的。”劉愛玲笑著說,從小學五年級起,兒子就開始烤雞翅、炒雞蛋,現在都學會燉排骨了,“工作忙顧不上給孩子做飯時,兒子一個人在家也不用擔心他的吃飯問題。有時候還能吃到兒子做的飯,我和他爸都特開心。”
“學做飯不僅能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還有助于提升親子關系、家庭關系。”山西通寶育杰學校校長、教育部更新教育觀念報告團成員詹文齡認為,愿意參加家務勞動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兩歲左右剛會說話時,你會發現他特別想干活,你掃地他就想掃地,你做飯他也想摻和,“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認為孩子要搗亂,怕不安全,根本不敢讓他到廚房,常常把孩子抱得遠遠的,使孩子熱愛家務勞動的天性沒有被開發出來。”
對此,從事教育工作20余年、省實驗小學的吳老師也有同感。“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好好學習就夠了,其他事情爸爸媽媽來搞定。”吳老師說,這其實是剝奪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機會,束縛了孩子的成長,“學習煮飯真的很有必要,煮飯是照顧自我、經營家庭的重要勞動,家長們應該轉變教育觀念,引導孩子去體會參與包括煮飯在內的家務勞動的樂趣。”
煮飯走進學校 孩子們興致特別高
山西晚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太原市已經有部分中小學把煮飯帶入課堂。山西通寶育杰學校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設了煮飯課,要求每個學期每個孩子都要學會做3道菜。煮飯課上,每個孩子還會戴廚師帽、穿圍裙,看起來特別有儀式感。
在通寶育杰的煮飯課上,老師首先會通過PPT進行教學,告訴孩子們做一道菜需要幾個步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在學校實操后還鼓勵孩子們回家練習,給爸爸媽媽做頓飯;每學期學校還舉行廚藝達人比賽,讓孩子們通過比賽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煮飯課學的不僅僅是煮飯,還能認識食材、學會挑選食材、計算食材價格、合理搭配食材……里面學問可多了,孩子們特別愛上這個課。”詹文齡校長說,煮飯作為必修課在通寶育杰學校已經實行很多年了,六年級的孩子已經可以做一桌子菜。
在通寶育杰,說起煮飯課,任何一個孩子都能滔滔不絕,興致特別高。10歲的歡歡是通寶育杰四年級的學生,疫情期間,他給爸爸媽媽做過好幾次飯。一次媽媽要晚點兒回家,歡歡讓媽媽放心開會,并告訴媽媽:“多晚也不用擔心,我在家給你和爸爸做好吃的!”
“孩子學會做飯后,特別愿意給家人做,這是孩子融入家庭的重要方式。”詹文齡校長說,魚兒離不開水,孩子成長也離不開生活這塊沃土,家務勞動就是“沃土”中的營養元素。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從愛父母、愛家人做起,人生的這一價值需求得以實現,高貴和有尊嚴的“自我”也會被不斷地呼喚出來。這樣,孩子才會懂得尊重別人,成為獨立自主、有愛心、有責任、有擔當的人。
多種方式教育 不能讓煮飯流于形式
山西省教科院教育發展戰略中心主任汪華英認為,學習煮飯能讓學生隨時將所學用于生活中,他們能學會觀察、學會品嘗,產生試一試的沖動,有利于與父母共建共享探究共同體,有利于促進健康親子關系,豐富體驗,拓展思維,樹立科學程序意識。
“讓孩子學會煮飯、愛上勞動非常有必要,但是若將勞動教育納入課表、變成作業,會不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家長李女士在支持勞動教育的同時也有些擔心,因為孩子學校之前就曾留過勞動教育的綜合實踐作業,大部分都需要家長配合“拍照留痕”。“比如,收拾書包,需家長拍照發群;洗碗擦地,需家長拍照發群……”她吐槽說,有時候為了“交作業”就不得不讓孩子“擺拍”。“勞動教育成為每周一課時進入課程后,作業會不會也需家長協助‘拍照打卡’?”她希望未來勞動教育多些興趣性的體驗,“千萬不要流于形式。”
學校如何開展煮飯課,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系主任鄭玉飛教授認為,要視學校的具體條件來具體對待,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烹飪”“美食廚房”等有特色的課程,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條件不太具備的學校,可以想各種辦法讓學生體會“煮飯”帶來的美好體驗,比如,利用校外實踐基地、“云廚房”等形式來滿足“煮飯”實踐的需求,還可以充分利用家校合作的渠道,通過“孩子 家長”“學校 家庭”“家庭 社會”等方式,通過示范、模仿、比賽來進行“煮飯教育”。
“煮飯是一項每人都應該會的必備技能,教育部要求中小學煮飯進課堂,是實施勞動教育的一項具體措施,是實現‘全面育人’‘五育并舉’的一個手段。”鄭玉飛教授說,在勞動教育方面,家庭要和學校形成合力,共同幫助孩子成長,通過提升學生家居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而提升育人質量。
回歸的勞動課引來一波回憶與期待
近期,“教育部要求中小學生學煮飯”沖上微博熱搜,同時也勾起了70后、80后的“回憶殺”。在他們的記憶中,勞動課是撿柴、撿煤渣、織毛衣、掃操場……那么,屬于00后、10后的勞動課又會是什么樣?
1955年教育部頒發《小學教學計劃及關于小學課外活動的規定》,在1—6年級設手工勞動課,每周一節。同時,將“生產勞動”作為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要求分組進行栽培活動等,“每周活動一次或兩次”。
20世紀70年代的勞動課范圍很廣,小到打掃衛生,大到鑿石鋪路,一干就是一整天。有70后說,“我們都認為學習成績可以不好,但活一定要干得好、干得多。不怕苦不怕累才是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拔草割稻、挑肥澆地更是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初中高中那會兒經常到校辦小農場,鋤地、拔草、挑糞澆田。有時也到附近的生產隊,幫忙割麥、砍油菜、拾稻穗。大學到校辦農場載田、割稻、種棉花……做過的活太多了。”80后表示。
進入80年代后,勞動教育從關注體力勞動轉向了兼顧腦體力勞動,勞動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術教育構成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當時的課本上收錄了不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實用技能。
知乎上一位80后回憶:“清楚地記得小學時候是有勞動課的,織毛衣就是這個課上學的,而且是有教材的。”
微博網友也紛紛回憶起自己的勞動課,除了釘小板凳、縫毛絨玩具、操場除草,甚至還有腌咸鴨蛋。也有網友表示,自己的確在勞動課上學會了炒雞蛋等基本的生活技能。
不難看出,當時的勞動課注重實際的勞動技能,縫衣服、用工具、學習編織工藝品等,實用且富有樂趣。不過,隨著勞動課在課程體系中逐漸式微,讓位于“主課”,部分網友對勞動課的記憶就僅剩下了搞衛生。
時隔21年,勞動課回歸。根據教育部日前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信息科技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勞動、綜合實踐活動每周均不少于1課時。勞動課程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3大類勞動教育內容與10個任務群。根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安排不同學段內容。除了烹飪和農業勞動,《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還從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傳統工藝制作、工業生產勞動、現代服務業勞動、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等方面,對每個學段作出了不同的規劃,可不僅是煮飯種菜這么簡單。
學校教做飯、修家電、種菜、養禽這些生活技能,一90后表示很羨慕,現在啥也不會。
在歡迎勞動課回歸聲中,不少網友也有顧慮:
“勞動教育的本質是好的,但誰來教?怎么教?浮于表面的勞動教育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學校還需進一步細化教學方案。”
“需要家長輔導嗎?家長不會的咋整?以后看來要去報個少兒新東方了。”
《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學生是實踐任務的操作者和完成者,教師是學生實踐的啟發者、指導者和呵護者。同時提出,這門課程注重評價內容多維、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
結合政策分析,家長的種種擔憂可以先放下了。
采寫: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 武佳
綜合金羊網
圖片由通寶育杰學校提供
來源: 山西晚報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5825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