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專升本語文判斷題怎么做(專升本語文精講)
發(fā)布時間:2024-01-22閱讀(8)
自古以來,保衛(wèi)國家的邊疆安全是我國歷朝歷代的重要政治策略,由于我國較復雜的地理位置鄰邦眾多,統(tǒng)治者常年征戰(zhàn)殺伐,老百姓承擔著大量的徭役雜稅,又極容易產生階級矛盾威脅朝廷統(tǒng)治。因此在我國的詩歌發(fā)展史上,出現(xiàn)了以邊疆地區(qū)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新詩派——“邊塞詩”(也叫“出塞詩”)
高適與邊塞詩
高適,盛唐時期詩人。字達夫、仲武,滄州人。少孤貧,愛交游,有游俠之風,并以建功立業(yè)自期。曾為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 ”。與岑參并稱“高岑 ”,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邊塞詩感情激昂,意境雄渾,氣勢奔放;長于七古,尤以七言歌行見長。代表作有《高常侍集》十卷。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qū)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fā)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全唐詩》中所收的邊塞詩就達兩千余首。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像雄渾的軍號,一聲聲吹的歷史都熱血沸騰。盛唐的邊塞詩人視野開闊,胸懷激蕩,充滿了磅礴的浪漫氣質和一往無前的英雄主義精神。

題 解
《燕yān歌行》是樂府舊題,其辭常用來歌詠東北邊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婦相思之情。本詩打破了同一題材大多寫征夫思婦的纏綿相思的格局,突出描寫邊塞征戰(zhàn)生活,表現(xiàn)戰(zhàn)士英勇的氣慨和悲壯的情緒,批判的鋒芒也十分尖銳。
開元23年,張守珪因與契丹作戰(zhàn)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驕縱,不恤士卒。開元26年,其部將敗于契丹,張卻隱瞞敗績,虛報戰(zhàn)功,并賄賂奉命前去調查的牛仙童。高適從“客”處得悉實情,乃作此詩以“感征戍之事”。
識記注釋
1、男兒本自重橫行:馳騁疆場
2、大漠窮秋塞草腓:窮,深、暮;腓,枯黃
3、胡騎憑陵雜雨風:壓逼
4、寒聲一夜傳刁斗:軍中夜里巡更敲擊報時用的銅器
核心考點
1、本詩作者及其詩歌特點:(見正文)
2、本詩的詩體類別:歌行體的古體詩
3、盛唐“邊塞派”代表人物: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王翰、崔顥、李頎
4、背誦本詩
5、理解本詩蒼涼悲壯的情感氛圍
6、本詩運用大量的對比手法表現(xiàn)主題:
“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尤歌舞”一句展現(xiàn)官兵苦樂不均的對比;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chán于yú獵火照狼山”一句展現(xiàn)敵我雙方軍事活動的對比;
7、本詩的層次結構:全詩可分為四部分—開頭八句寫奉命出師;接下來八句寫戰(zhàn)斗歷程;隨后八句寫征人思婦的相思幽怨之情;最后四句點明主旨,道出戰(zhàn)士對身先士卒、體恤士兵的將領的渴求。
8、本詩的思想內容:本詩通過對邊塞征戰(zhàn)生活的反映,揭露唐軍將帥荒淫驕敵的罪行,贊頌了戍邊戰(zhàn)士英勇殺敵,舍身報國的精神。對廣大士兵久戍邊疆、苦戰(zhàn)沙場的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表達了期望出現(xiàn)李廣式英勇善戰(zhàn)、愛惜士兵的將領的強烈渴望。
9、本詩結尾句的寓意:“李將軍”即李廣,他驍勇善戰(zhàn),足智多謀,身先士卒,不貪功,疼愛士兵。這里寫將士思念李將軍,是對不體恤士兵的將領寄寓了諷刺之意,使主題更加含蓄深刻。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