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2閱讀(10)
文章原文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一 解題
1.鄒忌,戰國時齊國人。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進諫和善辯著稱。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也是一名十分有遠見的政治家。
2.諷:諷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勸。
3.齊王,指齊威王,名因齊,齊國國君。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后期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4.諫:規勸國君、尊長等改正錯誤。
二 作者作品及其相關文常
1.文章選自《戰國策·齊策一》。
2.《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體裁)史學著作,又稱《國策》。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后定名為《戰國策》。它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為深遠。
三 背景介紹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斗爭,以及民眾風起云涌的反抗斗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他們以自己的才能和學識,游說于各國之間,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斗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并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復雜的斗爭形勢游說使諸侯采納,施展著自己治國安邦的才干。各國統治者爭相招攬人才,虛心納諫,爭取“士”的支持。

四 詞語注釋
1.鄒忌修八尺有余:修:長,這里指身高。尺,戰國時期的一尺約等于現在的23.1厘米。
2.形貌昳麗:光艷美麗。
3.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4.窺鏡:照鏡子。
5.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我與城北徐公相比,哪一個美?孰與,與……相比怎么樣,表示比較。
6.旦日:第二天。
7.明日徐公來:次日,第二天。
8.我與徐公孰美:同“熟”,仔細。
9.又弗如遠甚:遠遠不如。
10.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我,認為我美。私,偏愛。
11.皆以美于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認為。于,比。
12.宮婦左右莫不私我:宮婦,宮里侍妾一類女子。左右,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莫,沒有誰。
13.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全國范圍內。
14.王之蔽甚矣:蒙蔽,這里指所受的蒙蔽。
15.面刺寡人之過者:當面指責。面,當面,名詞作狀語。
16.能謗譏于市朝:在公眾場所指責譏刺(寡人的)過失。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喻。市朝,指集市、市場等公共場合。
17.聞寡人之過者: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
18..時時而間進:時時,常常,不時。間進,偶然進諫。間,間或、偶然。
19.期年之后:滿一年。
20.皆朝于齊:到齊國來朝見。
21.此所謂戰勝于朝廷:在朝廷上取得勝利。意思是內政修明,不要需用兵就能戰勝敵國。
五 譯文
1.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
翻譯:鄒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麗。
2.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翻譯:有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哪個更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3.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翻譯: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就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美?”說:“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
4.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翻譯: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鄒忌)同他坐著談話,又問他:“我和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
5.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翻譯: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端詳他,自己覺得不如徐公美;照著鏡子看看自己,更覺得遠遠不如。
6.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翻譯:晚上躺著想這件事,說:“我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妾認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認為我美,是對我有所求。”
7.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翻譯:于是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但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嬪妃和身邊的親信沒有不偏愛您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不害怕您的,全國的百姓沒有不對您有所求的:由此看來,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
8.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翻譯:齊威王說:“(說得很)好!”于是下了命令:“所有能夠當面指責我過錯的大臣、官吏、百姓可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諫我的,可得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傳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獎賞。”
9.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翻譯:命令剛下達,群臣都來進諫,宮門庭院像集市一樣(喧鬧);幾個月以后偶爾還有人來進諫;一年以后,就是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
10.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翻譯:燕、趙、韓、魏等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敵國。
六 閱讀指南
本文寫的是戰國初期齊威王接受齊相鄒忌的勸諫而采納建議,終于使齊國大治的故事,塑造了善于思考、敢于進諫的賢臣形象和善于納諫、知錯就改的明君形象,告訴當權者只有廣開言路,采納群言,虛心接受批評意見并積極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國家。
第一段,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贊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身材外貌,作為他自美和被別人贊美的基礎。“窺鏡”“自視”,刻畫出他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后“弗如遠甚”的自知之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暮寢而思之”是故事發展的轉折點,鄒忌經過冷靜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贊美自己的原因,由自身想到國家,準備以此為喻諷諫齊威王。
第二段,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威王除蔽納諫。這是文章的中心,分為兩層。第一層,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第二層,拿齊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較,“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這些都與鄒忌的處境非常相似。這樣從自己的生活小事類推到治國大事,說明齊威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第三段,寫齊威王納諫及其結果。齊威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發布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然后分國內國外兩個方面寫出納諫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齊威王納諫的深遠意義。
文章設喻說理透徹,語言運用極有特色。全文幾乎都是運用三層遞進的排比句來敘述的,如鄒忌與其妻、妾、客人的對話,三答的口吻各異,既富于變化,又表現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狀態。再如“朝”、“旦日”與“明日”,“令初下”、“數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時間推移,“妻之美我…妾之美我……客之美我…”、“莫不私王……莫不畏王……莫不有求于王”的層層推論,都使語言具有一種整齊、洗練的韻律美。
七 內容理解
1.面對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贊美,鄒忌從“不自信”到“暮寢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樣的品質?
【參考答案】不盲目輕信他人對自己的贊美,對別人的褒獎能理智判斷,冷靜思考,能正視自己。
2.針對鄒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的問題,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異同?試結合具體的語句分析說明不同在哪里?
【參考答案】
相同點:贊揚鄒忌比徐公美。
不同點:
妻子 熱情贊揚鄒忌,反映了妻的偏愛。
(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 地位卑微,心中害怕,回答比較敷衍。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 因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故而輕緩。
(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臣子勸諫君主是有一定的進諫藝術的,你認為鄒忌諷諫齊王獲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發?
【參考答案】
(1)巧妙設喻,委婉勸諫,使齊王從中受到啟發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勸諫。
(2)啟示:在人際交往中,要尊重對方,語言要委婉,方法要得當。
4.妙“三”
(1)鄒忌有三問:
問妻:“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問其妾:“吾孰與徐公美?”
問其客:“吾與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鄒忌解蔽,當晚有三思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鄒忌入朝見威王,有三比
(5)齊王納諫,下令有三賞
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上賞
能上書諫寡人者 中賞
能謗譏于市朝,
聞寡人之耳者 下賞
(6)納諫之后,齊國有三變
初 門庭若市
數 月 間進
期 年 無可進
5.作者的目的是強調游說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實,但鄒忌的諷諫術值得我們學習。那么《鄒忌諷齊王納諫》給你什么啟示?
【參考答案】
作為領導,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偏聽偏信;作為群眾,提建議要講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對方,又要保護自己的尊嚴不受侵犯;作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別人的建議。
6.本文運用語言描寫和細節描寫,刻畫出了鄒忌和齊威王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請結合文義簡要分析。
明確:(1)鄒忌:課文首先通過“三問”“三思”寫出了鄒忌頭腦冷靜,實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夠透過現象發現本質;然后寫鄒忌進諫時的“三比”,表明他是一個忠君愛國、勇于進諫、善于進諫的人。
(2)齊威王:從一個“善”字,可以看出齊威王是一位善于納諫的開明君主;從“三賞”可以看出齊威王的明智果斷和興利除弊的決心;而“皆朝于齊”則從側面表現出齊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顯著。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