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6閱讀(2)
|
續接上期講的亞里士多的四因說,今天我們來講人的本質究竟為何? 知道讀哲學最大的好處是什么嗎?治療失眠,大伙可以讀讀試試,看看自己是在讀到幾行睡著的? 先從最簡單的現象入手,比如牛,牛吃草,但是擠出來的是奶。再比如人,人吃各種食物,就可以生長出血肉。通過四因說我們知道, 目的因讓質料因通過動力因按照形式因達成了萬物最終的形式 那么,為什么一種質料可以成為另一種質料,牛奶為什么可以來自青草,**為什么可以來自各種食物。更直接一點,為什么會有物到物的變化。 哲學家巴門尼德斯如此闡述,變化是不可能,“存在即是,非存在即非”。如果說,有一個存在的事物,這個事物要存在,需要有兩種情況,要么無中生有,要么有中生有。對于第一種情況,無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事物無法產生存在的事物。這是因為無和有是對立的,無不能轉化為有,所以無中生有不可能,如果是第二種情況,如果一個事物已經存在,那么它就無需再生成。因為生成意味著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已存在的事物已經是有的,所以無需再經歷這個過程。所以,巴門尼德斯如此結論,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變化都是假象。www.ws46.com 這個觀點顯然是不對的,但是要讓當時的人們相信一個觀點的不對,需要有足夠的說服理由。亞里士多德如何破解巴門尼德斯的難題呢? 假設,有一個人,開始不懂物理不懂量子力學,他需要跟老師學習,通過學習之后,他掌握了物理知識,這是無中生有嗎?不是,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是需要人的個體能力來決定,十年寒窗之后同一張考卷能考出不同的等級分數,所以, 知識的掌握是需要個體的潛能的 這個潛能是與生俱來的,是無法觀察到的。作為老師,并沒有無中生有創造出了一個掌握物理知識的人,而是把掌握知識的潛能,從這個人身上挖掘出來,實現出來而已。 雖說表面上看起來不存在,其實是以隱藏的潛能形式存在。 以此拓展,父親提供了*子,母親提供的卵子,*子卵子結合,在母親的子*里形成胚胎,胚胎通過母親的孕育,漸漸向人的形式靠攏。也就是說,本來子*里沒有人,但是通過一系列過程變成了人。因為,精卵結合形成胚胎,是人的潛能,人通過天生的潛能,先成為胚胎,再慢慢成為人,這個人的過程還有嬰兒,小孩,成人,這一系列變化。變化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變化發生之前,人的形式就已經存在了。 再比如說,公司職場,領導看不上你,于是認為你沒有能力。但是,你是真的沒有能力?還是說,你具有潛在的能力,只是沒有機會實現,沒有遇到伯樂來發掘。不是每一個領導都是有水平的,或者他們只是喜歡阿諛奉承的潛能。 所以,依照亞里士多德的看法,員工潛能的實現依賴環境提供誘因,就像需要老師的指引,學生的潛能才能被發揮出來。就像需要工程師提供動力,鋼材才能變成汽車。 亞里士多德在這里的觀點跟他的老師柏拉圖也不一樣,柏拉圖認為,存在一個超越感知世界的理念世界,這個世界是永恒不變的,是真實的,而我們所感知的世界只是這個理念世界的暗淡復制品。柏拉圖的理念論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P = I R 其中,P代表感知世界,I代表理念世界,R代表感知世界與理念世界的關系,即感知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復制品。 但亞里士多德認為,理念要慢慢發展,實現出來,而且這個變化不會自動發生,需要一個推動者來開啟這個變化。這便是潛能理論,物質通過實現其潛能變為形式。這套潛能理論,后來又影響了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哲學。馬克思說,如果一個鐵軌被建造出來,卻沒有火車行駛,那頂多是一個潛在的鐵軌,而沒有實現它真正的功能,同樣,資本主義生產一堆商品,卻又給員工低薪,讓他們買不起商品,導致許多商品賣不出去。只是潛在的商品,這樣無法實現商品的價值,資方無法得到利潤,導致市場崩盤,經濟危機,這就是資本主義的自我矛盾。同樣的,開發商建造了一堆房子,但是房子價高沒人買的起,出現了一堆空房子。房子的屬性應該居住,這才是房子的自然形式,沒人買的起的空房子沒有實現它們的潛能,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主義違反了自然。當然,馬克思當然不知道,資本開發出一套金融體系,解決了這個難題,那就是貸款,即便最后崩盤,那1%的人的財富是不會收到影響的。 黑格爾,發展出一套主奴辯證來批判亞里士多德,主奴辯證法(Hegelian master-slave dialectic)是他在《精神現象學》中提出的重要概念。這個辯證法關注的是主人與奴隸之間的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影響他們各自的自我意識形成。 在古希臘社會里,哲學家都是奴隸主,他們不需要花時間工作,有閑暇可以構思哲學,實現人的理性能力。同樣的,數學起源于埃及,是因為古埃及祭祀有閑暇時間,來研究數學。奴隸主的生活過的好,他們有時間來滿足人性中的求知欲,但是黑格爾說,不對,主人工作,靈魂中的潛能就永遠收到阻礙,因為他們只會紙上談兵,告訴大家潛能的哲學,這是亞里士多得在做的事情。奴隸主只會出嘴,相比之下,奴隸都在勞動,他們反而可以實現靈魂中的潛能。 在黑格爾的理解中,主人和奴隸的關系并不是一種單純的權力或經濟關系,而是一種包含了對自我意識形成和自我認同重要影響的哲學關系。黑格爾描繪的主奴關系以一場生死斗爭開始,最后形成一種互相依賴的關系:主人依賴奴隸的承認以確立他的**,而奴隸通過工作實現自己的自我意識。 黑格爾的辯證法基于這樣一個事實:自我意識是通過他者的承認形成的。在主奴的斗爭中,主人看到奴隸在他的命令下工作,從而得到了自我價值的承認。然而,這種承認是有問題的,因為它來自一個他認為低人一等的對象,也就是奴隸。因此,主人只能得到有限的自我確認。 另一方面,奴隸通過工作、通過實際改變世界來實現自我意識。他通過他的工作,他的實踐活動,不僅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他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奴隸逐漸意識到他是自由的,因為他的工作和他的思考成為了他自我意識的來源。而主人,盡管擁有權力和物質財富,卻永遠不能達到這種自由的狀態,因為他總是依賴別人的勞動和承認。因此,黑格爾得出結論:奴隸實際上是真正的主人,因為他通過他的工作、他的實踐活動實現了自我意識。 這就是黑格爾批判亞里士多德的關鍵。亞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哲學中強調,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隸,而有些人天生就是主人。他認為奴隸只是主人的工具,不能實現理性。對此,黑格爾提出了主奴辯證法來反駁。他認為,即使在奴隸制社會中,奴隸也能通過他們的勞動活動實現自我意識,從而達到一種更高級的自由狀態。 于是,我們再回到剛才的論述。古希臘身為奴隸主的哲學家們,有閑暇時間來構思哲學,實現人的理性能力。在他們的視角里,奴隸是工具,是實現他們的理性目標的手段。然而,黑格爾的結論推翻了這種觀點,在他看來,奴隸在物質生產中的勞動不僅為主人創造了物質財富,而且在精神層面上為他們自己創造了價值。正是奴隸的勞動,使得他們在理論和實踐中有了自我意識的成長和發展。 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是在神話跟科學之后的學問,古希臘人研究自然現象時,喜歡問,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例如打雷的原因是什么。神話時代的解釋是:打雷是因為宙斯生氣了,所以不同的自然現象可以用不同的奧林匹斯眾神來解釋。但是在第一批哲學家出現后,開始發現自然界有規律。打雷總是伴隨著閃電,所以他們設想出一個理論,即雷電是云彩互相摩擦并在大氣中起火的結果,人們不再用神來解釋變化。 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一個簡單的原則來解釋變化,這是科學思維的開始。使用"一"來解釋"多",而不是使用"多"來解釋"多"。但是亞里士多德仍然不滿意。如果打雷只是云彩從水分子變成水的變化,整個水循環是不斷變化的。那么其中的不變是什么?這個問題是形而上學的起點。 經驗世界的變化背后,真正不變的東西是什么? 因為《形而上學》是《物理學》之后的一本書,所以被稱為形而上學,意思是在物理學之后。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家必須研究世界變化背后的不變之物,因為它們是最基本的存在。也就是說,存在是有等級次序的,有些事物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比如顏色、數字、形狀,你可以說白色存在,但白色只能存在于某物體的顏色中,你不會看到白色獨自漂浮在空氣中。它們不是形而上學研究的對象,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之間的重要區別。柏拉圖認為經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完美的原型、白色和正義只存在于理念的領域,只有靈魂能夠認識那些理念。而亞里士多德則說,不對,只存在一個世界,就是自然界。 為什么柏拉圖錯誤地認為存在一個理念世界的原因,是因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長度、寬度、高度和形狀。數學家可以將它們抽象為幾何圖形,但你將西瓜抽象為一個圓形。這個圓形實際上只存在于你的腦海中。柏拉圖的錯誤在于錯誤地認為在思維中抽象出來的東西來自于一個超感官的理念世界,實際上它們只是自然界的表現。一個圓形根本無法獨立存在。一個圓形總是某個真實事物的形狀。同樣,所有好的價值都不是獨立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你一定在某人身上看到勇氣、正義、善良。你不會看到這些價值觀獨立地漂浮在空氣中,所以如果你認為存在一個絕對的、適用于所有情況的正義概念,那么你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但如果你認為我們所看到的正義是在世界上的實踐中得以體現的一個例子,而每個社會都是不同的,所有正義一定是由政治共同體來確定,那么你就是一個亞里士多德主義者。 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還解決了柏拉圖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根據柏拉圖,存在兩個世界,自然界不完美,但理念世界是完美的。那么如何解釋數學知識如何應用于不完美的自然界呢?亞里士多德的體系只有一個自然界,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事實上,這兩個派別在科學界至今仍存在爭議。科學應該基于數學還是經驗證據?如果你認為真理存在于自然中,可以被觀察到,那么你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更加強調科學實驗。但如果你認為真理應該存在于數學公式中,那么你是柏拉圖主義者,更加注重理論推導。柏拉圖的理念總是與某種東西相聯系,因此它們的地位相對較低和次要。 真正重要的存在必須是獨立自存,不依賴于其他任何事物。 亞里士多德稱這些東西為"實體"(Ousia)。實體是各種屬性的不斷變化中的不變之物,因為它保持不變,所以可以視為事物的本質。早期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有機體都是實體,這使得他的形而上學有點像一個模型的世界。實體就像模型的基礎,許多屬性附著于模型。例如,一匹馬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顏色是附著于馬的存在。 無論馬的屬性如何變化,保持不變的是它是一匹馬。亞里士多德發現這種存在層次與人類語言有相應的關系。一個獨立存在并且是一個句子的主語的實體,不能獨立存在的屬性都是一個句子的修飾語。因此,從語法上我們可以說"這匹馬是白色的",但沒有人說"白色是一匹馬"。換句話說,這個句子本身沒有意義,思維的邏輯也是世界的邏輯。 因為世界由實體和屬性構成,所以人類只能以這種方式思考。人類發明的語言自然反映了世界的結構。這對西方哲學的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西方形而上學認為理解語言的范疇就是理解世界的結構。而這正是20世紀后現代主義想要挑戰的。你認為語言能夠準確地再現現實嗎?也有可能這只是人類的幻想。 在亞里士多德的晚年,他開始放棄有機體作為主要實體,因為這里存在一個重大問題。想一想你作為一個人的本質是什么?是你的身體嗎?但是你的身體細胞每天都在新陳代謝。所以身體的質料不能定義你是誰。而且你死后,你的身體仍然存在。你不會說那具尸體是你的本質,對吧?所以質料不會成為人類的實體。那么它可以是形式嗎?比如,蘇格拉底是雅典最聰明的人。 這種智慧的形式可能是定義蘇格拉底的關鍵。但是如果我們用形式來定義人,就會有問題。如果我們說蘇格拉底是智慧的化身,那么如果有一天出現一個具有同樣智慧的人,那么世界上就有兩個蘇格拉底了。或者想象一下,你在一段關系中,愛上了某個人的某些特質。但是幾年后,這些特質消失了。這個人還是同一個人嗎?如果不是,那么你是不是劈腿愛上另一個人了。因此,亞里士多德發現了個體性的定義是無法把握的。當我們想要定義人的本質時,只能抓住人類物種的形式。想一想,每個人都會有一天死去。在地球上曾經存在的人現在都不在了。所以他們必定不是這個世界上最基本的存在。人能夠存在是因為前一代人生下了他們,而前一代人是因為前一代人...無限地推回去,會發現每一代人類都無法獨立生存,都不是實體。 實體的定義是指能夠獨立存在的事物。那么,人類實體到底是什么呢?在人類繁殖的過程中,真正傳遞下來的是一種形式。事實上,它就是人類物種的形式。所有出生的人都依賴于這種形式,否則就不能稱之為人類。那么,這種物種形式是什么呢?亞里士多德說它是人的靈魂,他并不是指基督教中的靈魂概念,也不是指死后是否上天堂或下地獄的個體靈魂。亞里士多德認為整個人類物種只有一個靈魂,全世界的人實際上共享一個靈魂。這個人類靈魂存在于不同的血肉之中,孕育出你和我的生命原理。這個原則統治著人類,從嬰兒到成年人,發展成完整的人類形式。聽起來有點神秘,如果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理解,給予人類物種形式的這個靈魂實際上類似于今天提到的基因DNA編碼。不同的DNA排列組合賦予生命不同的形態。人類與黑猩猩共享99%的基因,而其中1%的差異使得人類和黑猩猩的生命形式產生差異。生命發展的本質用古希臘語言來表達就是言說,而DNA實際上就是一種言說。這種語言決定了一個物種生長的道理。這便是亞里士多德的理念。而后所有的哲學理論發展,都離不開亞里士多德的理念。
|
上一篇:北宋初期的名相趙普鬧過哪些笑話?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