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科技>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掃描隧道顯微鏡是如何工作的
發布時間:2025-10-27閱讀(2)
|
問題是,賓寧和羅雷爾必須先發明顯微新技術,才能夠完成接下來的事情。幾十年后,他們做到了。在此過程中,這兩位科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它進入了世界各地的實驗室,改變了我們對各種數據的研究。
在此之前,看到一個原子還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一些特殊的顯微鏡經過特殊的處理才能勉強看到一個原子。這種情況對于賓寧和羅雷爾來說顯然是不夠的,他們想看到的是整個表面上的所有單個原子。 簡介兩位研究人員使用一種稱為電化學蝕刻的技術,來制造超鋒利的金屬尖端。要以這種方式制造針頭,必須從一根普通的線開始。他們選擇了用鎢來制作這根普通的線,然后把這根線連接到另一塊金屬板上,再把整體浸入氫氧化物溶液中,只留下部分鎢絲伸出液面。由于該尖端暴露在外,因此液體在其周圍形成所謂的彎月面,這意味著液體會略微向上吸。
接下來,如果在兩種金屬之間施加電壓,電荷將開始在它們之間移動,這將在彎月面處引發化學反應。浸沒的鎢會與溶液中的氫氧化物發生反應,產生一種叫做鎢酸鹽的東西。這種鎢酸鹽會溶解,使金屬絲在彎月面變得越來越細。最終,金屬鎢絲變得如此之細,最后發生斷裂,留下了一個非常鋒利的尖端。理想狀態下,這個尖端只有一個原子那么大。但是這個過程并不完美,所以通常還需要稍微磨尖一點。他們通過將尖端暴露在非常高的電場中來銳化尖端。
但是制作尖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接下來是將尖端降低到他們想要研究的表面。由于他們想要處理如此精細的細節,他們需要完全控制任何制動,否則尖端或樣品可能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移動。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各種各樣的事物都會產生振動。在原子水平上,即使是腳步聲也可能像地震一樣。因此,兩位研究人員決定使用磁鐵懸浮整個設備。 隧道電流兩位研究人員通過給針和樣品分別賦予不同的電位來鼓勵電子跳躍。電子會在兩者之間跳躍,并產生所謂的隧道電流。隧道電流的強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針與給定原子的接近程度。如果電流較強,那基本上意味著針頭正懸停在一個原子的頂部;如果電流非常微弱,那么針頭正遠離單個原子。
這種關鍵的理解是整個技術的突破,僅僅三年之后(1981年),賓寧和羅雷爾用一根針掃描了硅樣品的表面,利用他們對隧道電流的了解,使用計算機軟件創造了表面的圖像。那一年,他們用新技術制造了第一張原子圖像。他們創造的顯微鏡后來被稱為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并在1986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68969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