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秦良玉是一個怎樣的人?
發布時間:2025-10-27閱讀(2)
|
說起古代著名女將,或許多數人會想到花木蘭。不過花木蘭可能都不是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要說歷史上真正厲害的女將,明朝末年的秦良玉絕對首當其沖。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單獨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里的巾幗英雄,也是唯一一位被皇帝冊封的女將軍。她和她的白桿兵曾在明朝末年立下無數奇功,崇禎皇帝曾寫下四首詩來贊頌秦良玉。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秦良玉,還有她的白桿兵,一起來了解下吧。 ![]() 一、土家族人成軍 和袁崇煥麾下的關寧鐵騎一樣,白桿兵不是由漢人組成,而是由居于四川西南地區的畢基卡人,也就是土家人組成,而將這些人聚集在一起變成軍隊的乃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女將——秦良玉。 最初,秦良玉組建白桿兵是為了讓自己的丈夫馬千乘有一支善于山地作戰的軍隊。 和身處中原大地的其他民族不同,畢基卡人世居于川渝交界的大山深處,在長期與山野猛獸、來自中原的大一統王朝,以及族群內部因為土地和資源所產生的爭斗中變得驍勇善戰,族人不論男女老幼,都有一定的軍事經驗和對武器的使用知識。 對于這支軍隊,秦良玉和馬千乘都將其視為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即便知道畢基卡人各個驍勇善戰,也還是在征召結束之后對其進行了嚴格的軍事訓練,首先要學會使用的就是秦良玉根據實際情況為這支軍隊打造的特制武器——白桿槍。 白桿槍以當地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士兵可手持白桿槍遠距離砍殺,又可在近距離時使用鐵環作為錘擊武器,而在必要時,白桿槍亦可鉤環相連,組成翻山越嶺的工具,非常適用于山地作戰。 除此之外,士兵還必須學會使用刀劍斧棍等各種副武器,來應對不同的敵人。 ![]() 嚴格的軍事訓練帶來的另一個結果,便是白桿兵在戰場上所表現出的嚴格的戰場紀律。 按照秦良玉定下的軍規,在戰場上勇敢前進的士兵將得到重賞,怕死退縮以及貪功不進的人都會受到嚴懲。士兵在戰斗結束之前只能向前刺擊,不許停下來割取敵人首級。 為了讓士兵之間互相監督,秦良玉在軍中實行連坐法,故白桿兵每次出戰都勢如猛虎般銳不可當。 與強大的戰斗力所匹配的,則是白桿兵所使用的戰陣。和我們想象中各種高深莫測的陣法不同,白桿兵的戰陣簡單又高效,一般以24旗人馬為一陣,每旗以25人為一隊,組成尖錐形的隊伍陣型。其余士兵列于陣后,戰斗中,如果前排士兵倒下,后排的士兵立刻上前補位,以保證前線戰斗的士兵數量。(www.wS46.com) 依靠這種塔尖式的戰斗隊形,白桿兵可以在戰斗順利時,像長槍一樣貫穿敵軍戰陣。戰斗不利時,亦可從容不迫有秩序的撤退,讓敵軍不敢輕易追殺。 這樣的陣法和嚴明的軍紀,在后來被戚繼光借鑒模仿,造就了戰力不亞于白桿兵的戚家軍。 ![]() 二、平叛驅虜 公元1598年,即萬歷二十六年,播州宣府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叛軍圍困成都,并到處燒殺劫掠,殘暴至極。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和湖廣等地的守軍來平定叛亂,馬千乘和秦良玉也率領三千白桿兵參與其中。 播州位于現在的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原本以為只要堅守各種天然屏障就高枕無憂,卻一次次的遭到白桿兵的突然襲擊。神出鬼沒的白桿兵令叛軍聞風喪膽。 公元1619年,后金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以及周邊地區,集中六萬后金軍迎戰明朝的四路大軍,五天內連破三路明軍,斬殺明軍及附屬軍隊五萬余人,只有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幸存,遼東戰場的主動權被后金掌握。 薩爾滸慘敗之后,駐防遼東的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無奈之下,明朝廷只好在全國范圍內征調精兵援助遼東守軍。秦良玉知道后,立刻派遣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白桿兵先行開拔,她則在后方籌集馬匹錢糧,以保障白桿兵的后勤補給。明朝廷聽聞此事后,特授予秦良玉三品官服。 公元1621年3月12日,努爾哈赤趁明朝負責駐防經略遼東的熊延弼被去職,巡撫袁應泰舉措失當之時發兵直撲沈陽,并于13日對沈陽城發起猛烈進攻,守將何世賢與尤世忠不顧勸阻出城與敵接戰,中伏后雙雙戰死,號稱固若金湯的沈陽城,在城內數萬蒙古饑民與后金軍的里應外合下陷落,七萬多軍民被殺。 就在沈陽剛剛被后金軍攻陷之時,一支由四千白桿兵加三千戚家軍組成的援遼軍團,在總兵童仲揆和陳策的帶領下推進到了渾河南岸,童仲揆原本的計劃是要與沈陽城內守軍一起夾擊后金軍。聽聞城池以破,陳策下令撤退,但被游擊周敦吉等一眾將領勸住請戰,并言“吾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 ![]() 面對諸將的群情激奮,童仲揆和陳策立刻召開軍事會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決定了以攻代守,血戰待援的戰略,將軍隊一分為二,三千戚家軍在戚繼光侄子戚金的指揮下在渾河南岸擺開車陣,四千白桿兵在周敦吉和秦民屏的統率下度過渾河,展開軍陣后立刻向北岸強大的八旗兵沖去。 很快,白桿兵就被八旗兵發現并包圍,但令八旗兵沒想到的是,這支人數不多的軍隊卻有著極強的戰斗力,八旗兵的連番攻擊都被打退,甚至連曾令明軍聞風喪膽的正白和正黃兩旗的八旗兵,都在白桿兵手中的長槍下崩潰,死傷數千人。 為了盡快將白桿兵擊潰,同時減少傷亡,撫順降將李永芳登上城樓找到被俘的明軍炮手,親自解開捆綁,并許以千金之賞,來讓這些士兵炮轟白桿兵。 猛烈地炮火幾乎覆蓋了白桿兵的整個陣地,八旗兵看準時機一擁而上,周敦吉和秦民屏力戰而死,鄧起龍與袁見龍奪橋西奔,率白桿兵殘部回到南岸軍營。 緊接著,白桿兵就和戚家軍一起抵御過河的八旗兵,總兵童仲揆和陳策再派使者向巡撫袁應泰叩首求援。但已被八旗兵的驍勇嚇破膽的袁應泰,居然以后金兵太強,派兵援助也無法改變局勢為由,拒不發兵。 隨著后金增援部隊的不斷加入,明軍的南岸防線崩潰,陳策與童仲揆先后戰死,白桿兵殘部和戚家軍傷亡殆盡。 ![]() 三、全軍覆沒 渾河血戰,白桿兵兩千多人戰死沙場,雖沒有擋住努爾哈赤,卻讓八旗兵很長時間為之膽寒。也就是從這時起,秦良玉麾下的白桿兵聞名于天下。 公元1630年,即崇禎三年,皇太極率十萬八旗兵繞到長城喜峰口突入關內,接連擊敗沿途明軍威脅京師。 崇禎再次詔令各地率軍勤王,秦良玉接到圣旨后立刻出發,星夜兼程趕往京師。在京師外圍與一部分八旗兵遭遇,秦良玉立刻下令進攻,并手持白桿槍沖鋒在前。身后的白桿兵更是勇猛如虎,八旗兵落荒而逃,秦良玉趁機收復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配合袁崇煥的關寧鐵騎解除了京師的危局。 崇禎十七年,一心為國的秦良玉率三萬白桿兵抵達夔州,協助邵捷春共同抵御張獻忠的起義軍,邵捷春令她將一部分士兵移到重慶邊緣,與附近守將張令互為掎角之勢,不久,又將秦良玉的白桿兵調出一萬五千進入重慶與官軍一起把守。 深諳兵法的秦良玉知道,邵捷春這種布防根本無法抵御占據高地優勢的起義軍,但她不敢違抗軍令,只好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路過自己軍營的綿州知府陸遜之,請他代為轉達,讓邵捷春盡快調整布防。 知道此事萬分緊急的陸遜之,立刻找到邵捷春稟報。邵捷春并不是一個聽不進去話的人,當即決定調整布防。但為時已晚,十月五日,張獻忠的起義軍在土地嶺率先向還在窩里斗的明軍發起進攻,在李定國的帶領下,起義軍當陣射殺明軍老將張令,明軍隨即潰敗,三萬白桿兵全軍覆沒,秦良玉單騎逃回重慶,白桿兵從此不復存在。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