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7閱讀(2)
|
對外貿易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優勢。經過改革開放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中國在2022年一整年的商品進出口總額為42.07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7.7%。這既顯示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良好勢頭,也顯示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新特點。 然而,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我國對外貿易產業所面對的問題是: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勢頭良好,但就業機會減少,工資降低的現象卻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本論文主要從五個方面對此進行研究。
一、技術變化:減少工作機會 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主要驅動力。當今社會,由于科技的飛速發展,很多新的產業和新的工作機會應運而生。這一系列的技術進步,讓整個社會的生產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也讓許多傳統的產業,失去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例如,在生產過程中,傳統的制造企業正在逐步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轉變。 機器人,三維印刷,物聯網等先進科技的運用,會使傳統的制造業工作機會越來越少。另外,因特網、電子商務等新興行業的出現,對傳統零售行業的沖擊,以及亞洲制造行業的激烈競爭,也使得許多國家或地區開始了產業重組。在某些發展中國家,由于傳統行業的衰落,造成了大量的勞動力剩余,其工業化進程受阻。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在2020年,城市中新增加了將近一千一百萬個工作崗位,較上年同期減少了百分之十五點一。其中,制造業、運輸、倉儲及郵政等行業的失業人數合計超過90萬,占到了整個城市新增就業人數的絕大部分。這個數字真實地反映了在工作市場上技術變化帶來的壓力。 二、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的縮減 近幾年來,中國人口結構出現了顯著的改變,同時,人們的平均預期壽命也在增加,生育率在降低。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我國的勞動力市場、社會保障體系等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人口的老齡化導致了勞動力的萎縮,這就導致了一些行業的用工難,如醫療護理等。同時,我國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費用也在不斷上升,給國家帶來了很大的財政壓力。根據人口統計局的數據,到2025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會達到3億,占到將近20%,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將會受到更大的挑戰。
其中比較明顯的一條,就是為了讓60歲的男的、50歲的女的多工作幾年,來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但是老人們不走,年輕人們就找不到工作,很多工作都是有漏洞的。 三、競爭與非正式就業 對外貿易是一種高度競爭的產業,無論是在國內外,還是在國外,對外貿易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許多中小企業都遇到了困境。大公司既要追求利潤,又要進行成本控制。這就造成了部分中小型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造成了就業壓力的增加。
近幾年來,從事對外貿易的人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新進人員工作不穩定,收入不高,已成為普遍現象。與此同時,我國對外貿易中還存在著大量的“非正式”就業、“勞務派遣”等問題,這些問題也對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員工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四、教育不足,人才不足 對外貿易對高質量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注重理論,缺乏實踐,更多的是紙上談兵.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產業的迅速發展,技術的革新,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但現行的教學制度卻跟不上時代的要求。
現在社會、企業的科技含量都比學校要高,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他們的知識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在這樣的條件下,外貿公司要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培養新的雇員,這樣就增加了公司的經營成本。 五、全球經濟失衡:一場貿易戰爭與一場大流行病 世界經濟的不平衡性也是造成失業率下降和工資下降的一個原因。從2018年開始,西方對中國的“貿易戰”就開始了,這給中國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再加上新冠疫情的沖擊,使我國對外貿易從業人員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不少對外貿易和出口業出現了人員失業和失業現象。
在此背景下,政府正積極地采取行動以減輕債務負擔。比如,增加技術工人的工資,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加速轉型升級等等。 概要來源: www.ws46.com 雖然對外貿易的發展勢頭很好,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失業和降低工資的窘境,這是由于對外貿易行業所面臨的種種困難,其中有技術進步造成的就業崗位減少,人口老齡化對市場供應造成的壓力,競爭激烈造成的就業壓力,還有世界經濟失衡造成的沖擊。對此,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中,我國應加大社會保障力度。 在解決就業壓力的問題上,國家應當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建立更多的創新企業,多方面的發展。在解決世界經濟失衡的過程中,我國應主動融入世界各國的治理體系,促進世界各國的貿易自由化、經貿合作,促進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適應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
上一篇:密度矩陣:概述與應用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