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為什么說乾隆盛世是自欺欺人的騙局
發布時間:2025-10-27閱讀(1)
|
說到乾隆盛世很多網友都知道這個也還是有點意思的,也是中國古代出現的幾個難得的幾個盛世之一了,但是最近小編有看到一個說法,那就是乾隆盛世其實是一個自欺欺人的騙局罷了,那么這個事情到底是怎么說的呢?下面就著這個問題以前來分析分析吧! ![]() 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英國派出的第一個訪華使者團到達了中國。他們對這個神秘的國度充滿了好奇,認為就是像《馬可·波羅游記》中所描繪的那樣,黃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綾羅綢緞。可最后,他們失望了。 使者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到:“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事實上,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后的景象。” 我們知道,“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幾個盛世之一,一直被世人所稱頌,可為何在英國人眼里卻是如此的不堪呢?原因很簡單,當時國人和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18世紀工業革命前期,英國漢普郡農場的一個普通雇工,一日三餐吃的啥呢?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豬肉;午餐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豬肉、土豆或蘿卜;晚餐是面包和奶酪。周末還可以吃上鮮豬肉。工業革命之后,英國人的生活水平更是蒸蒸日上。 而此時的國人吃的又是什么呢?數千年來,我們農民的主要食物一直都是粗糧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憐。乾隆時期,百姓吃糠咽菜的記載更是比比皆是。 ![]() 乾隆盛世的貧困,不僅僅只是體現在物質上,更主要的還是體現在精神上。 在到達浙江沿海后,因不熟悉航線,英國人請求當地總兵幫他們找一個領航員,總兵很是爽快就答應了。隨后,總兵派出士兵,把所有從海路去過天津的百姓都找了來。使者團成員約翰·巴羅說:“他們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帶回了一群人。他們是我平生所見神情最悲慘的家伙了,一個個雙膝跪地,接受詢問……他們徒勞地哀告,離家遠行會壞了他們的生意,給妻子兒女和家庭帶來痛苦,總兵不為所動,命令他們一小時后準備妥當。” 這一幕在歐洲是絕對不敢想象的,因此此時的歐洲,人權觀念早已深入人心。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宮殿,選址在了一平民百姓的風磨坊邊上。結果在修建的時候,磨坊主人向法院起訴國王,說他新建的宮殿擋住了風,不利于自家風磨的轉動。最后,國王不得不讓步,對磨坊主做出了賠償。 如果說這一盛世,出現在漢朝或是唐朝,那自然是無愧于“偉大”二字,可不幸的是,它出現在了乾隆時期。 乾隆所處的18世紀,可以說是人類歷史偉大的轉折點。此時的歐洲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過立憲制和代議制來實現對統治者的馴化,把他們關到法律的籠子里去。可乾隆呢?卻在做著相反的事情,他經過六十多年的努力,把百姓關進了更為嚴密的專制統治的籠子里。因此,乾隆盛世,是悖逆人類文明主流的產物。 雖說乾隆盛世的功績是創造了空前的政治穩定,養活了數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中國今日的版圖。但那個時代給中華民族精神上卻造成了永久性的創傷,這要遠大于此時的成就。 ![]() 對比18世紀世界文明的發展,乾隆時代只不過是一個只有生存權而沒有發展權的盛世。對比中國歷史,乾隆時代也只是中國歷史上百姓權利被剝奪得最干凈、意志被壓制得最孱弱的時代。這個時期的國人,是做穩了的奴隸,固然聽話,忍耐力極強,但卻無法挺直腰桿,擦亮眼睛,迎接撲面而來的世界大潮。 所以說,“乾隆盛世”,只不過是個自欺欺人的騙局罷了。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