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為什么沒有篡位稱帝?
發布時間:2025-10-27閱讀(1)
|
東漢末年,曹操奪了漢室的大權,他的兒子曹丕則是在北方稱帝,而三國末年,司馬昭也是手握曹氏大權,最終卻是自己的兒子司馬炎篡位稱帝,建立西晉。那么為什么司馬昭還活著的時候沒有這樣做?司馬昭明明有實力,為何只是立下新的傀儡皇帝,卻沒有自己動手去奪了皇位,而是讓自己的兒子去完成這件事情?
三國之事始于東漢末年紛爭,自劉秀開國創建東漢至三國開端已近200年時間,東漢(因劉秀所建王朝都城在洛陽,相對于劉邦建立西漢時的都城長安地理上屬于東面,所以史學家也稱之為“東漢”)也是繼秦朝和西漢后的又一個大一統時代,但王朝命運更迭始終逃不出歷史規律的限制,自董卓犯亂后,東漢基本處于名存實亡的狀態,特別是曹操掌控漢獻帝后更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號令來對各地進行管制。 只是當時的形勢隨著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出現了三足鼎立的狀態,北方出現了以曹操為首的曹魏政權,東南形成了孫權為代表的東吳政權,而西南地區則是劉備占領的巴蜀政權,其實一開始他們只是占據控制了這些地盤而沒有稱帝,自曹操去世后的當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而登基稱帝,結束了大漢朝四百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此后蜀漢劉備和東吳孫權陸續稱帝,三國局面正式形成。
但隨著曹魏政權中的核心人物曹丕去世后,魏國的國君更迭比較頻繁,而且多為幼年君主,導致了朝局不穩,司馬家族在曹魏勢力日漸處于主導地位,司馬懿是曹操在世時的重臣,也是魏朝三代的托孤重臣,晚年時掌控了魏朝國政局面,他多次征戰有功,曾成功抵御諸葛亮的北伐和遠征遼東,同時在農業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是西晉王朝實際的開拓者。 要說西晉王朝誰為之最終奠基的?當屬司馬昭,司馬昭為司馬懿的次子,司馬師的親弟弟,早年的時曾隨司馬懿抗擊蜀漢,戰功累累,先被封為新城鄉侯,他生于公元211年,當年曹丕篡漢時司馬昭也是歷歷在目。魏明帝曹叡繼承曹丕之皇帝大位后前期還是蠻有作為的,先是防御蜀漢,然后開疆拓土,只是晚年的曹叡開始大興奢靡之風,導致朝政腐敗日盛,而此時嶄露頭角的司馬昭卻以另外一種姿態示人,他免除了很多雜稅苛捐,受到曹魏百姓的歡迎,公元244年曹爽任大將軍攻蜀時,安排司馬昭為征蜀將軍。司馬昭出其不意的嚇走蜀漢將軍王林,后順利的逃離險境,回到京師后受到表揚,拜為議郎。
過五年司馬懿誅殺曹爽,司馬昭保護皇帝有功而被封邑一千戶。后在數次戰役中屢得奇功,司馬懿去世后其長子司馬師繼承父親的位子而獨攬大權,后司馬昭對東吳進行發動戰爭,只是不幸的這場戰役以曹魏軍失敗告終,司馬昭跟隨大哥伐吳因此而遭罪被削去爵位。繼任魏國大位的為曹芳,不過此時的大權已經被司馬師所掌控,因此在公元254年即嘉平六年時曹芳打算除掉心腹大患的司馬師,可惜的是計劃泄露,最后曹芳被廢貶為齊王,司馬師立曹髦為帝,這樣更加的掌控了他對魏國政權。后司馬師發起對勤王軍隊的征戰,在途中因被偷襲所以驚嚇過度,加上舊疾復發最后不治身亡。 司馬師死后,司馬昭繼承了兄長的爵位,后殺叛軍滅蜀漢立下了赫赫戰功,可以說是功高蓋主,因父兄對曹魏政權控制奠定的基礎,司馬昭更是將這種掌控牢牢地握在了手中。司馬昭在公元258年時被封邑一萬戶,兒子全部封為列侯可以說世所罕見。知道大勢已去的魏帝曹髦打算廢黜司馬昭,并說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經典之句,后事情敗露,曹髦親自率軍進攻司馬昭府邸,不幸的是曹髦被司馬昭的部下用戈刺死,在車上駕崩。司馬昭用了很聰明的伎倆就將此事擺平,然后立了曹奐為帝,使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傀儡,同時曹奐也成為了曹魏政權的最后一位皇帝。
公元264年即曹魏景元五年魏元帝曹奐封司馬昭為晉王,加九錫,次年也即公元265年司馬昭病逝,沒過多久的當年司馬炎稱帝(司馬昭之子)建立晉朝,史稱“西晉”,追司馬昭為晉文帝,廟號太祖,這個情況其實和當年曹操去世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有著驚人的相似,只是曹魏政權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司馬家族給篡了,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一種微妙的模仿。 終司馬昭在世一生都沒有稱帝建國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謎題,其實當時的司馬昭并不是沒有這個能力,他的經歷很多時候像極了曹操,掌控曹魏政權的司馬昭不想背負一個被后世罵的罪名,就像曹操當年已經稱魏王了卻一直不去稱帝,而把這個任務交給自己的兒子,通過子孫的成就來完成自己的心愿,司馬昭這樣做或許就是如此吧!(www.ws46.com) |
上一篇:拿破侖的靴子能賣多少錢?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