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范蠡為何被稱為商圣?他到底有多厲害?
發布時間:2025-10-27閱讀(2)
|
范蠡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他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商業理論家,而與范蠡有關的最有名的故事,可能還是要屬他和西施兩人之間的故事了。不過范蠡自然不會只是因為和西施之間有一些傳說就出名,范蠡被后人譽為“商圣”,從這個名號里面就能看得出來,范蠡在商業方面的能力真的是非常厲害的,那么究竟范蠡有多厲害,他的這個名號又有多厲害呢,今天就讓中睿百科網的小編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范蠡與勾踐有何關系眾所周知,一般陪著皇帝打下天下的功臣,最后結局都不怎樣,雖然他們為皇上打天下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是要知道這些人最了解皇上,陪皇上曾經出行入死,而且也都很有實力,兵權在手,皇上登基后,最先忌憚的就是這些陪自己打天下的人,很多都會被殺掉。這在歷史上是常有的事兒,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人物,他在陪皇帝重新拿回天下后,而且自覺的遠離朝政,還用另一個身份在外面活得十分瀟灑。 這個人就叫范蠡,他出身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范蠡絕對算得上是一位傳奇的人物,本來范蠡一門心思只想從政,為國家鞠躬盡瘁,誰知道楚國有個規定,那就是貴族才能入朝為官,這讓范蠡十分的難過,所以當時他認識了文種,兩個人關系不錯一起去了越國,到了這里范蠡的確可以做官了,可是卻沒有辦法得到皇帝的重用。 他一直在等待著機會,終于,在吳國和越國打仗的時候,當時吳王知道越王去世,所以想要趁這個機會打越國,結果卻被剛上位的勾踐給打了個傷殘,回到吳國后沒多久就去世了,而且告訴自己的兒子夫差,一定要替他報仇,滅了越國,夫差一直都謹記父親的這句話,大力發展軍事,一門心思要攻打越國,越國準備提前先打,但是范蠡請求不要動,越王不聽,最后被吳王給打垮后,這才開始重視范蠡。摘自: www.ws46.com 當時越王派文種,去和吳國求情,而且越王勾踐也和夫差表示,自己愿意帶著家室,去吳國為奴為仆。然而夫差被勝利沖昏頭腦,想同意,但是被伍子胥給阻止了,結果文種知道后,就去給吳國的宰相送禮,宰相收到好處就在夫差耳邊說滅掉越國的各種壞處,最后夫差不聽伍子胥的,接納了越王來到吳國。這個時候范蠡主動提出,要和越王一起前往為奴,越王勾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受盡了屈辱,夫差曾聽說過范蠡的聰慧,所以想拉攏他,被范蠡拒絕,越王更加感動。
2、范蠡為何被稱為商圣就這樣,勾踐每天嘗苦膽,告訴自己,永遠不能忘記今天,在吳王松懈之下,越王更加聽話順從,徹底讓吳王放松,并且,范蠡還想出了一個法子,他在各地搜羅美人給吳王,最后找到了個最美的,也就是西施,西施在經過范蠡培養后送給吳王,吳王徹底淪陷,最后越國的實力變強,一舉滅掉了吳國。 在勾踐最困難的時候,范蠡選擇幫他一把,但是在功成名就后,范蠡選擇退出歸隱,當時他和好朋友文種說,一起走,但是文種貪圖功利,最后還真的被勾踐逼到自殺了,聽聞在范蠡走的時候,西施也一起被帶走了。他選擇用自己的商業頭腦,開始了經商之路,在這一方面他有著過人的天賦,而且會把自己掙來的錢用來濟貧,在當地名聲都很好。 為何范蠡在好幾次換地方之后,仍然都能再次成為當地的富商?其實有這幾點經商要領,第一:環境,他很會利用環境,不會去沖動的決定,了解關系就懂得供需。第二:他很會抓去時機,不會盲目的去出手。第三:他懂得在高的時候拋出,在低的時候買進。第四:做買賣,一定要質量過關,他不會把商品放得太久,這樣別人就會喜歡用他的東西。第五:也是最重要的,薄利多銷,他懂得個這個道理,現在很多商家也是如此。 其實不管是在政治,還是在經濟,范蠡都不會碰一個字:貪,在政治上他不貪功名利祿,他懂得什么時候退出,在商業上,他懂得不貪小便宜,而且會把自己的錢掙錢給那些窮困的人,正是因為這樣,范蠡的名聲很受不錯,而且生意也越做越好。
3、范蠡有什么故事范蠡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在家中排名第二,從小便聰敏機智,而其父母雖是農民但文化素養較好,不然就不會給他取“蠡”為其名,還給他起了字為“少伯”,也從這里可以看出他父母對范蠡的厚望。范蠡從小在學堂里上學,受到了良好教育和培養,不僅文武雙全而且德才兼備,年幼時便有鴻鵠之志。可惜他的父母早逝,范蠡便跟著兄嫂生活,不喜農耕,只會讀書,曾一度被鄉里人不恥。 后結識好友文種,兩人均是空有一腹學識卻報國無門便投奔越國,成為越王的左膀右臂,輔佐勾踐重振越國,爭霸一方。深知“鳥盡弓藏”之理的范蠡明哲保身逃離越國,開始他的經商之路。范蠡先后在齊國、陶做生意,因其非凡的經商之道使其幾度聚集萬貫錢財,且中途因樂善好施幾度散盡錢財,為百姓所稱道,后人因此拜其為“文財神”,贊嘆他卓越的商業才能和崇高的品德。 范蠡是春秋時期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各方面均有涉獵,是一個難得的多才之子。他的一生跌宕多姿,在立功時辭官,在重農輕商時棄官從商,憑借自己非凡能力和艱苦奮斗聞名天下。 范蠡為人熟知的便是“三聚三散”、“三致千金”之事,而關于范蠡遷徙的原因均是為了保身,且兩次均改了名字,且說范蠡改的名字均有含義。 范蠡從越國遷到齊國的時候便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鴟夷子皮,這其中含有深意,則是范蠡為了紀念忠臣伍子胥而取的,當初伍子胥被吳王夫差處死還將其尸體裝入鴟夷拋入湖中。范蠡輔佐勾踐滅吳國時,范蠡列了六條夫差的罪狀,其中第一條便是殺死忠臣伍子胥,可見其在范蠡心中地位很重。 而且到了齊國的范蠡發家致富后,還不停的打聽伍子胥的兒子,因為其改姓便找了很久,后來找到了他,范蠡不僅給他錢財還教他如何賺錢,遂伍子胥的兒子后來成為富甲一方的富翁。 也有不少學者認為范蠡取這個名字是為懷念西施。
范蠡在一次遷徙到了定陶,改名為陶朱,人稱“陶朱公”,這可能與范蠡想遠離朝政之事相關,他一開始遠離越國是因為“敵國亡,謀臣亡”的遠見。后來從齊國到定陶是為了免去被推上宰相之位,陷入政事之險,遂以“逃誅”之意取名。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被司馬遷載入《史記》,財物對范蠡來說不過和權勢一樣不足為道,功成身退的范蠡在數十載間,“三致千金三散千金”不僅表現其非凡的智慧,也表現了他樂善好施的美德,被后人稱為“商圣”和“文財神”。 范蠡和文種等人成功幫助勾踐報仇復國,立了大功的他被勾踐封為上將軍,嘉賞眾多財寶,范蠡可謂是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地位。但甚有遠見的范蠡為了明哲保身,便瀟灑辭官,放棄這高官厚祿,將所得財寶分給友人等,自己攜帶少量錢財而走,不再回來,這是范蠡的一聚一散。 這二聚二散說的是范蠡離開越國到了齊國之后,更名改姓為“鴟夷子皮”,后文獻中記載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遂得到齊國百姓推崇為相,認為其賢能。但范蠡深知朝政艱險,且當初為了遠離政治風波逃離越國,現如今怎會再次踏入虎穴呢。 而且當時齊王為傀儡皇帝,政權掌握在宰相田常手中,范蠡為人精明怎會不知道田常送來宰相印只是逢場作戲呢,遂拒之。而后將自己財產分予鄉鄰,遷至定陶。 在定陶沒多久,范蠡以定陶的地理優勢行商,再次成為家財萬貫之人。后家中次子在楚地犯了**罪,便讓家中兒子帶著一車黃金前去探望,本該小兒子去辦此事,但無奈大兒子堅持要去,之后只帶著次子尸體而歸。范蠡早知會有此結果,因大兒子深知錢財不易得,而小兒子勝在家庭富裕時,不知如此,本來范蠡派小兒子去是因其能舍錢財。這便是范蠡的三聚三散。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