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民俗>圓明園漢白玉螭頭是怎么回事?

圓明園漢白玉螭頭是怎么回事?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0)

說到圓明園很多網友首先想到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地方被外國人燒了的事情吧,簡直就是痛心疾首啊,八國聯軍多少寶物文物流失海外,至今也不知道還有多少沒有回家,那么最近有人說了,有人發現了圓明園漢白玉螭頭了,而且是國內工友發現了,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們先看圓明園漢白玉螭頭回家,再來回顧一下圓明園文物回家的路到底有多難吧?下面就著這個我問題一起揭秘看看!

繼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嘉慶御筆“稱松巖”流散文物回歸圓明園后,12日,又有四件漢白玉螭頭重歸圓明園“大家庭”。據了解,這四件文物是海淀區清河市民杜澤寧于去年2月在拆遷工地上無意發現的,近日在被斷定是圓明園文物后,這些文物快速啟程“回家”,是圓明園流散文物民間回歸數量最多、回歸速度最快的一次。

昨天圓明園將四件漢白玉螭頭從街道辦事處帶回家

走入清河街道辦事處,如不往道路一邊的墻角仔細看,很難發現有四件漢白玉螭頭。這些螭頭俗稱為龍頭,長約90-100厘米,外形一致,個個都雙目圓睜,眉毛上擰,鼻尖高聳,嘴唇上卷,帶有不怒自威的霸氣。

若不是市民杜澤寧的發現和堅守,這四件文物恐怕難以驗明真身,返回圓明園。杜澤寧是土生土長的清河人,今年66歲。“我是文物愛好者,去年2月28日,原是清河古鎮的地方拆遷,我猜想地下應該有文物,就遛彎過去看看。”杜澤寧說,他來到工地外面時,驚奇地發現挖掘機邊上有幾個石頭。隨后,他偷偷溜進工地,小心翼翼地清理石頭上面的灰土,慢慢的,一個龍頭形狀的漢白玉出現在他的眼前。“我當時推斷,這些龍頭用了材質高檔的漢白玉,不像是清河的文物。清河在很久以前是繁華的交易市場,因為離圓明園很近,不少圓明園流散的瓦瓦塊塊在這邊時有出現。”在觀察了一會兒后,杜澤寧初步斷定,這些龍頭來自圓明園。

圓明園流散文物回歸儀式在海淀區清河街道辦事處舉行,4件出土文物漢白玉螭頭將重歸圓明園大家庭

聽說工地還挖出了別的東西后,不使用手機的杜澤寧趕緊回家打電話給朋友楊亞榮,他們倆自去年在一起策劃、拍攝《尋找清河》地方紀錄片。可當兩人到了工地后,發現龍頭都不見了。“我們去的時候給清河街道打了電話,但到了現場后發現工人把龍頭藏起來了。”楊亞榮說,他反復對工地的人說隱藏文物的后果,這才發現文物被工人們又埋在了土里。后來,清河街道的保安到了,這些龍頭才得以幸存,被保存在清河街道辦事處。

幾天前,有媒體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圓明園注意到后,快速聯系清河街道辦事處,并立即聯絡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劉衛東進行現場鑒定。劉衛東與園內所存文物信息進行比對,最終確定四件石制構件為圓明園流散文物漢白玉螭頭。在不到一周時間內,圓明園管理處與清河街道辦事處迅速展開協商,最終決定圓明園將文物從街道辦事處“帶回家”。

在昨天的文物搬運現場,兩位工人挑擔子,兩位工人用手托住龍頭兩邊,四人費了好大勁才將螭頭搬到車上,開啟“回家”之路。待螭頭到達圓明園后,將有專家對它們進行全身“體檢”,制定修復方案。“這些螭頭有一些小裂縫,如果不好好保護,時間久了容易出問題。”圓明園文物考古科科長陳輝說。

擴展閱讀:

圓明園文物回家到底有多難?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時下,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歸,一定程度上比古代穿行蜀道更難。山高水迢,可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而那些流散在海外、數以萬計的國寶級圓明園文物,如何回歸祖國,著實令很多人傷透了心。

“只有與流失國寶面對面的時候,對于歷史的回憶,殘缺的藝術及其依舊微芒綻放的文化之光,才會有徹底的覺悟和生動的靈感,這不啻為一個悲喜交加的魂魄打擊。”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副總干事牛憲鋒,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零距離直面流失的中國國寶后,頗為傷懷:“原本應該在國內的膜拜和廝守,卻要遠赴萬里之外只求驚鴻一瞥……如果真的在乎,誰都不應該心安理得。”國家文物局資深專家羅哲文,過去幾十年經常到國外博物館參觀,提起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他也是“看一次,難過一次”。

促成包括圓明園在內的中國流失海外國寶回歸,任重而道遠。國家文物局明確表示:我國政府一貫主張通過法律和外交手段,按照國際社會處理文物返還問題的法律框架和原則,依靠國際合作打擊文物走私,追索非法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對于由于戰爭原因被掠奪或低價賣向海外的文物,將根據國際公約,在道義上進行呼吁和追溯,希望其返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樣發文——《把無可替代的遺產歸還給他的創造者》。

國寶回歸難的法律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人們談及圓明園文物回歸,很喜歡說,根據國際公約,被搶掠的文物都應歸還原屬國,然而實際執行起來,情況遠非如此簡單,其中存在諸多法律和政治上的技術性困難。

在國際保護機制中開流失文物歸還先河者,首推“海牙公約”。1954年,在國際法庭所在地荷蘭海牙,制訂了《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及其議定書,這是海牙會議首次制定的旨在武裝沖突時對文化財產予以保護的全球性公約。

對被劫掠文物的歸還,議定書規定:每一締約國應在敵對行為終止時,向先前被占領領土主管當局返還處于其領土內的文化財產。由于在具體規定上失之模糊,如對于請求返還的途徑沒有任何規定,其法律上的實際操作性并不強,相關條款內容的解釋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議不斷。

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迄今已有90多個國家批準加入該公約,這是目前最重要的控制文物非法流轉的國際公約。(www.ws46.com)

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由國際統一私法協會組織專家組研究草擬草案,并于1995年6月在羅馬外交大會上通過了《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此公約的適用范圍包括:國際范圍內返還被盜文物的請求和歸還違反文物出口法律走私出國的文物的請求。公約確立了被盜文物返還的三個原則:非法挖掘的文物也視為被盜;被盜文物的持有者應該歸還被盜文物;被盜文物的善意取得人在歸還文物時,有權獲得公平合理的補償。與前兩個公約相比,該公約在實施細則上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遺憾的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國際法原則,很大程度上讓這些文物回歸相關的國際公約失去了效力。“海牙公約”雖沒有特別規定,《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卻明確指出:“僅適用于本公約對一國家生效后在該國提出索還請求”,且是在“本公約對締約國生效以后從該領土內被盜”的文物和非法出口文物。這意味著對于公約在有關國家生效以前的流失文物,不能依據公約要求返還。

由于圓明園文物大多是1860年被英法聯軍搶走而流失的,事件發生在1954年以前,因而不能依據“海牙公約”提出索還請求。同樣,我國加入《關于被盜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約》也是公約通過一年之后的事情,依據公約,只有1996年以后的流失文物才可以提出返還請求,這顯然也不能依據該公約提起返還圓明園流失文物的訴訟。為此,中國于當年簽署該公約時,只能聲明保留對歷史上被非法掠奪文物的追索權。

另外,以上公約基于自愿原則而締結,一般僅在締約國之間才產生約束力,按國際慣例,“條約不拘束第三國”。事實上,英國等主要“文物流入國”,并沒有加入公約,它們奉行所謂的“文物國際主義”,鼓吹“人類共同享有的遺產”,為自己獲得搶掠而來的文物珍寶辯解。收藏流失文物的一些主要國家如法國等,則以公約與其本國法律沖突為由而拒絕加入。流散文物原屬國因而不能依據國際公約,向沒有締約的“文物流入國”提出返還文物的要求。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外國侵略中國的時候掠奪走的,這占絕大多數;二是自19世紀中后期以來,一些西方國家借著考察的名義從中國掠奪的,這也是非法的;還有一些就是因走私等非法出境的。因此每一次追索文物的時候,須對追索的文物定性,看它們是屬于哪一類的,然后根據具體情況搜集足夠的證據資料,尋求法律依據,并與政府的外交手段相配合,以證明流失文物為非法出口,理應歸還。但由于時代久遠,很多文物什么時候流出去的,出境時的情況是怎樣,確切的證據資料很難搜集,這也成為法律技術上的瓶頸。

鑒于國際公約畢竟不像國內法那樣,有警察、司法機構等國家暴力機器為后盾,能夠推動國際公約得到踐行的仍是“國家道義”。 如果從法律上考察,文物索還需服從法律的技術性規則,因而在現有國際法框架下,圓明園海外流失文物索還問題要付諸法律解決,依然具有相當大的局限性。

2002年12月9日,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19家歐美博物館、研究所又發表《關于環球博物館的價值的聲明》,表示拒絕將文物藝術品歸還原屬國,并故意模糊了一個重要事實:它們收藏的大量文物藝術品是在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法手段獲取的。國際公約對此無異于形同虛設。

按照大英博物館方面拒絕歸還文物的說法:“將一個國家產生的東西歸還給原地的承諾,將把大英博物館和世界上其他著名博物館掏空。” 早在1753年大英博物館建館之初,就確立了“為世人收藏整個世界”的原則。他們對收藏來自不同國家的稀世珍品的解釋是:“將不同國家的藏品放在一處,是為了顯示各國人民的聯系。”

對此,中國文物管理和法律專家李曉東認為:困難在于過去被侵略者掠奪走的東西,他不會承認是掠奪而來的,他要歸還就不得不首先承認這是掠奪所得。這點很難做到。西方國家很多博物館藏有大量的中國文物,如果這個頭開了,那么只需給他打一個電話,說他們博物館的東西就都要被拿回去了,對方顯然不會愿意。

國際上,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國的問題,同樣困擾著埃及、希臘、意大利、秘魯等國。比較而言,埃及在追討、索還流失文物方面,頗見成效,其中的經驗,可為借鑒。

埃及十年追回3.1萬余件被盜文物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埃及擁有無數珍貴文物。但從18世紀開始,英國、法國、德國等列強大量竊掠埃及的珍貴文物,加之走私活動猖獗,埃及文物逐漸散落于世界各地,僅法國盧浮宮就有4.5萬件,其中不乏價值連城的極品。鑒于此,追索流失在外的古文物,成為埃及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

埃及政府曾為追索一段獅身人面像的胡須,前后歷時百余年。1817年,一個殖民主義者掠奪下埃及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的部分胡須送給英國表示“忠誠”。這段長75厘米、直徑約40厘米、重量超過百斤的胡子,此后長期“存放”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里。

埃及一直向英國提出歸還這一文物,但英國執意拒絕,擔心“這個先例一旦打開,以后的事就難辦了”。1982年,埃及文化部長訪問英國時,再次正式提出追索要求,迫使英國于1983年將其歸還。埃及花費了166年的等待和努力,終于追索成功。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埃及成立了追索流失文物的專門機構,在全國各海關口岸設立反文物走私檢查機構,并與國外一些大博物館建立了穩定的聯系,隨時向他們通報埃及國內文物被盜事件和新發現的埃及文物流失的線索,舉行會談協商,尋求協作破案或結案。

此外,埃及文物歸還管理局對世界上約40家主要經營文物的網站進行追蹤,一旦發現有埃及文物參與拍賣、展覽等,會立即聯系擁有該文物的機構或個人,要求其出示擁有該文物的合法文件。如果對方非法持有埃及流失文物,埃及將通過外交手段施壓、追索。如果所在國拒絕合作,埃及將考慮終止與其在文物發掘、展出等方面的交流活動。

2006年,一個法國人在網上拍賣埃及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的頭發。原來,30年前,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因受到真菌侵害而損壞,被送到法國修補。主持修補的人正是此拍賣者的父親。他在修補完后,順手把拉美西斯二世木乃伊的頭發私自留了下來。在得知頭發下落后,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下設的文物追討部門就一直與法國有關方面接洽,并通過埃及外交部與法國外交部進行交涉。起初法國方面不愿意歸還頭發,險些引起兩國間的外交風波。2007年4月,這綹頭發最終重新回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身上。

近年來,埃及在追討文物方面之所以一次次成功,離不開一位靈魂人物——扎希·哈瓦斯。他就任最高文物委員會主席近10年來,埃及已成功追回3.1萬余件被盜文物,這著實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

在追討文物過程中,哈瓦斯向來以強硬著稱,他似乎永遠都在為埃及的文化**而戰,為此不惜與世界上最有聲望的博物館之一盧浮宮“大動干戈”。

2009年10月,埃及方面宣布,中止與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的一切合作關系,直到該博物館歸還4件流失的古埃及文物。哈瓦斯在一份聲明中說,這4件被盜文物原本位于埃及南方盧克索著名的帝王谷內,是古埃及法老陵墓中用作裝飾的壁畫。1980年,這4幅壁畫被運出埃及。隨后,盧浮宮在明知其為被盜文物的情況下仍然購買了這些壁畫,并且拒絕埃及提出的歸還要求。

根據哈瓦斯的聲明,由盧浮宮資助的開羅南部吉薩地區考古發掘工作將不再被允許,同時埃及也將退出盧浮宮組織的各項會議。哈瓦斯強調說:“我在一年前就向盧浮宮去信,要求歸還29年前被盜運出埃及的這些文物。”他表示,埃及決定與盧浮宮斷絕合作關系,只是希望促使法國方面歸還埃及流失的文物。

在埃及方面的強大壓力下,10月9日,法國文化和通信部長弗雷德里克·密特朗表示,法國將歸還這幾件文物。為此,一些西方媒體把哈瓦斯稱為“埃及考古界的法老”,哈瓦斯則怒斥某些不懷好意的人是“金字塔白癡”。

繼成功索回法國盧浮宮數件法老時期的壁畫后,嘗到甜頭的埃及人在“文物戰”中愈戰愈勇——他們再次把目光對準了收藏在德國新柏林博物館的納芙蒂蒂半身像,這位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肯那頓的妻子被認為是古代埃及“最美麗的王后”。大英博物館所藏鎮館之寶——羅塞塔石碑,因是解開埃及象形文字之謎的鑰匙,埃及方面就石碑回歸事宜也一直在斡旋。

被劫文物只能追討,決不能買

通常來說,流失文物回流原屬國,大致有依法追索、國家或民間回購、捐贈交換等方式,其中以追索難度最大。近年來,不時可聽到圓明園國寶回流的消息,大多是在某場拍賣會上花高價購回。如保利數千萬元競拍圓明園12生肖中的牛首、猴首、虎首等。但是,與數以萬計的流失文物相比,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2002年,國家文物局設立“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每年撥款5000萬元人民幣,用以購買具有代表性、文物藝術價值極高的珍品。一件北宋書法家米芾的《研山銘》手卷,就花去2999萬元人民幣。事實證明,如果只憑借高價回購方式追還圓明園文物,這將是一項不堪重負的工程。

隨著中國私人收藏家興起,中國修訂了《文物保護法》,允許私人收藏藝術品,這一藏寶于民的政策,促使了海外文物回流潮流。與此同時,中國第一家以搶救流失海外文物為主的民間機構——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會也于2002年宣告成立,并啟動了 “國寶工程”,希望能夠協助政府,動員社會力量,通過回贈、回購、討還等方式,多渠道促成流失海外的國寶早日回歸。

促進并推動建立國際文化財產維*組織,乃至聯合埃及、希臘、秘魯、柬埔寨等世界流失文物主要受害國,建立“流失文物回歸國家組織”,形成追討流失文物的國際力量與國際氛圍,對圓明園流失文物的追討來說,也是可行之舉。

為更好掌握圓明園流失文物情況,2009年10月18日,圓明園管理處聯合清華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了“尋找流失海外圓明園文物系列活動”,遠赴歐美尋訪圓明園流失海外文物,搜集、整理相關資料。

對于文物追索這一任重道遠的工程,中國圓明園學會的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表示:對于那些明火執仗搶的文物,只能在國際公約的框架底下通過法律、通過正常的渠道去追索,絕對不能買,如果要買了的話,反而變非法為合法。流失的文物也不是一定非得全拿回來,比如有些藝術價值一般的文物,就沒有必要勞民傷財追討,追索的重點在于那些珍貴的文物,或者是被掠奪的文物。因外國博物館不可能把所有掠奪文物歸還中國,謝辰生認為:在國外博物館借展可以,但所有權的回歸什么時候也不能放棄追索。而近些年來被偷盜、走私流散出去的文物,同樣觸目驚心,一邊在不停地追討,一邊又偷偷地走私,這更需要加強法制懲罰和群眾監督的力度。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面對那些流失在外的文物,痛心傷懷之余,國人也漸漸認識到,多關注當下愈演愈烈的文物走私風潮,似乎更具建設性意義。有些東西,只有失去后才懂得珍貴,時間,文物,莫不如此。

相關文章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