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為何李世民敢反李淵,朱棣卻不敢反朱元璋?
發(fā)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唐朝時期的玄武門之變,作為歷史上一次非常有名的宮變事件,成就了李世民,李世民因此成為唐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不過李世民的名聲卻遠不在此。但是,明朝時期,朱棣后來奪了朱允炆的皇位,為什么他不敢在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造反呢?朱棣和李世民之間是有什么區(qū)別,他們二人為何面對這樣的情況最終做出的選擇和兩人的經歷完全不同呢?
1.朱棣和李世民有何不同李世民和李淵,朱棣和朱元璋這兩對父子有許多相同之處,比方說李淵和朱元璋兩人都是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他們又有許多區(qū)別,下面我來一一列舉,明白了這些就可以很好的解釋上面的問題。 首先是二人的區(qū)別,朱元璋是一個農民出身,他是從底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做起來的,所以說朱元璋這個能力不用說,自然是十分的強。朱棣有這么一個厲害老爹在,你說朱棣敢嗎? 而李淵相比朱元璋就差了很多,他本身就是皇親國戚,一直都是在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環(huán)境下生活,沒有什么鍛煉,更沒有什么過人之處。李淵起兵造反還是被李世民逼迫,在討伐楊廣過程中也一直是李世民在出謀劃策。所以這對父子相比朱棣和朱元璋父子是兒子強父親弱。 再者就是李世民造反除了有自己野心的因素,更多的是被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世民一直就被他些兩個兄弟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如果哪天李淵去世了,李建成就是皇帝,到時候李世民必然性命不保,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反。 而反觀朱棣就沒有這種困擾,朱元璋在位期間,朱棣的日子過得非常瀟灑,根本沒有性命之憂。朱棣后面造反是因為朱允炆把他逼到墻角實在沒法活了。
2.玄武門之變簡介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fā)動的一次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唐朝。 唐高祖李淵即位后,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李淵暗示李世民太子之位讓李世民南征北討繼續(xù)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最終于虎牢關一戰(zhàn)大敗竇建德王世充,統(tǒng)一全國,功高震主后李淵自創(chuàng)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 太子自知戰(zhàn)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聽從魏征的引導,收服被李世民重創(chuàng)的竇建德嘗試拿回兵權,李淵也嘗試任用裴寂,最終導致大敗,不得不再用李世民領兵。 經過長期的斗爭,李淵的偏袒下,功臣集團無罪被貶,太白經天李淵的猜忌愈加嚴重,以李世民為首的功臣集團,為求自保,在玄武門發(fā)動兵變,李世民親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后禪讓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開啟了22年的“貞觀之治”。
3.靖難之役簡介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統(tǒng)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wèi)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tǒng)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xù)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zhàn)消滅南軍主力,最后乘勝進軍,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戰(zhàn)爭歷時四年(1399—1402年)。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說于宮中自焚死,或說由地道逃去,隱藏于云、貴一帶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
上一篇:西西是什么珠寶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