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古沉船或值170億是怎么回事?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說到最近在網上吵得非常火爆的一件事情還是讓大家看得十分的過癮的,那就是發現了一艘古代的古沉船了,而且估價的話應該有個170億吧,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卻出現了,那就是這個古沉船現在真的不知道到底屬于誰的,多方有爭議呀,那么到底是什么情況呢?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揭秘看看吧! ![]()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6月4日報道,300年前被英國船艦擊沉的西班牙船“圣荷西”號,再有新研究結果公布。 報道稱,這艘船當時據稱載著搜羅自南美殖民地的大批金、銀及寶石,原定運送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五世,作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的軍費。 哥倫比亞方面指,該國于2015年年在港口城市卡塔赫納對開海域,發現這艘沉船。 2017年,哥倫比亞總統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指打撈“圣荷西”號的行動“打開了哥倫比亞,以至全世界文化及科學史的新篇章”。 與此同時,一隊海事考古學家在海底機器人的協助下展開調查,并將一些發展公之于眾。據估計,“圣荷西”號將是已被發現的沉船中,價值最高的一艘,當中的寶物價值將達數十億。 報道稱,全球有數以千計的沉船仍埋在海床,“圣荷西”只是其中之一。打撈這些載著百年寶物的沉船,對考古學家與尋寶者都相當吸引。 問題是,在幾百年后被發現的這些沉船,現在應歸誰?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考古學者、本身是律師的羅伯特·麥金托什對BBC表示,針對這些打撈作業,國際社會有一些協定好的規則。然而,沉船中的貴重物品該由哪一方來保管,往往由不同國家根據國際法框架去商議。 “情況非常復雜,通常很多不同國家及個人,均會根據不同的法制,聲稱對沉船擁有一定所有權,而這些所有權通常有沖突。” 舉例而言,沉船的船主對船只具有所有權,但這項所有權,可以被沉船所在水域的國家取代。 海洋考古學者彼得·坎貝爾說,“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 與此同時,在沉船里尋寶也是盤大生意。 然而,坎貝爾指出,通常考古打撈作業所需的資金,往往比沉船的價值還要高。 有報道指,“圣荷西”號所載寶物的價值可達170億美元,而哥倫比亞政府2015年發現該沉船時,公布的估值則為10億到100億之間。 坎貝爾認為170億的估值“沒有任何根據”。雖然如此,專家普遍同意“圣荷西”號有極高的金錢及文化價值。 報道稱,2001年出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訂明了水下打撈的最佳實踐方式,并列出一些指引,規定參與相關保育管理的人員資格。 聯合國專管水下文物的部門對BBC表示,他們很樂意就水下文物爭議擔任居中協調者,然而就“圣荷西”號一事,至今沒有任何一方接觸他們。 報道稱,本身擁有該船只的國家,可聲明對沉船的所有權;即使該船只已被擊沉及遺棄數百年,最初的船只所有人,對船只的所有權仍沒有失效。 此前亦有個案,本身擁有船只所有權的國家,將所有權讓給另一國家,方便沉船殘骸及貨物在后者的博物館收藏及展出。 然而,如果沉船的位置在另一個國家的**水域,事情就會變得復雜。 報道稱,麥金托什指出,一個國家對其境內水域有完整**,因此可以將沉船視為己有。而當沉船位于公海,法律上的問題就更難辦。 他接著解釋,每當有沉船被發現,該船只的登記國家除了聲明所有權外,還可援引“**豁免”,但這僅針對一些不受他國司法管轄的船只類別,如戰船及非商業用船只。 報道稱,原屬西班牙的沉船“仁慈圣母”號,早前被尋寶公司“奧德賽海事探索”發現,觸發爭議,美國一名法官根據2009年年修訂的**轄免原則,裁定該國法院對事件無司法管轄權。 該公司在直布羅陀對開海域發現船只殘骸,打撈出17噸貴金屬錢幣,并運回美國,但法庭頒令要求該公司將數十萬個金、銀幣交予西班牙政府。 該公司認為,沉船位置屬公海范圍,公司有打撈殘骸的權利;但西班牙政府則指,該國從未放棄對船只貨物的所有權,船上錢幣是西班牙政府的國家文物。 報道稱,沉船殘骸中的寶物來源地,也可能會成為爭議焦點。在上述例子中,秘魯政府也向美國法院申述稱,船上的珍貴錢幣所使用的金屬原材料,是開采自當年仍屬西班牙殖民地的秘魯。 ![]() 擴展閱讀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上都有什么財寶? ![]() 資料圖 新華社 “南海Ⅰ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沉沒地點位于中國廣東省(臺山市海域),1987年在陽江海域發現,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已有800多年了。從1987年發現到2007年12月22日整體打撈出水,歷經了20年。 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艙內超過6萬件南宋瓷器重見天日。這艘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沉船,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貴文化遺存。 在廣東陽江“南海一號”博物館,一位考古工作者向沉船船體木質結構部分覆蓋浸泡過特制藥水的白布加以保護。從考古學角度來看,對沉船船體的研究意義甚至大于船上的這些南宋瓷器。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傳承人陳芳財(中)專程從福建晉江前來考察“南海一號”沉船。 “南海一號”右側中部船艙位置散落著一摞摞福建德化窯白瓷器和福建磁灶窯綠釉器。 這是考古工作者對“南海一號”上清理出來的淤泥海沙等凝結物進行水洗時發現的三枚古錢。 這究竟是一艘怎樣的沉船,它經歷了怎樣的故事,誰擁有這些珍寶,又打算運往何方,“南海一號”還有眾多謎團等待揭示。 1. 船主的身份是什么南海Ⅰ號共出水了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等黃金首飾,都沒有生銹,閃閃發亮。它們比較粗大,像金腰帶長1.8米,手鐲有四兩重等,由此可以推測佩戴這些黃金首飾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考古專家還猜測,這些粗大的金手鐲、金腰帶和金戒指不可能佩戴在一般身材的人身上,更不會是身材瘦小的人所戴,那么,這個人會不會是一名身材魁梧、體型巨大的富商? 2. 船上人員是否逃生從近年對南海Ⅰ號文物的試探性打撈結果看,目前還沒有發現古人骸骨。那么,南海Ⅰ號沉沒時,船上人員是否已逃生? 有專家推測,由于南海Ⅰ號上已經出水的腰帶、戒指、手鐲等金器多為飾品,且數量少,應該不會是遠洋貨物,極有可能是船上的富商所佩戴。按照這樣的推斷,南海Ⅰ號沉沒時,船上的富商如果可以及時逃離,應該不會將隨身所戴的金手鐲、金腰帶、金戒指全部拋掉再逃生,所以有可能是與南海Ⅰ號一起葬身大海。 3. 當時船上生活如何考古人員曾從凝結物中清理出了一件較為完整的漆盒,漆盒飾紋華麗,非常精美,透露出它的主人擁有精致的生活。 沉船中出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罐,外形樸實。專家認為,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號上的船員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是用于盛酒。如果屬實,宋代文獻中記載的,遠洋途中船員飲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號上得到證實。 4. 沉船是否超載?歐洲有兩條著名的軍艦,一條是瑞典的瓦薩號,另一條是英國的“瑪麗·羅斯號”,他們都是因為加裝了大炮造成船身載重量過大而沉沒的。那么“南海Ⅰ號”是否也因為超載而沉船呢?5. 南海Ⅰ號始發地為何處? 南海Ⅰ號出水文物大多是江西和福建的瓷器,還有景德鎮的瓷器,景德鎮位于福建的西北方,船逆流而上去運貨可能性較小。此外,史料中曾有記載,在宋代廣東港的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發自泉州及以北港口。所以綜合分析,南海Ⅰ號發自廣州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地區。 6. 生活艙濃縮中國海洋時代? 南海Ⅰ號的文物價值,已經有人估計可能會超過千億美金。 南宋的疆域狹小,但是南宋卻是中國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因為國家財富積累一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貿易,所以南宋甚至可以稱為古代中國的海洋時代。古船生活艙可以說是濃縮了整個時代背景,包含的歷史信息可能超乎人們的想象。 7.木質船為何長年不腐?“南海Ⅰ號”位于海面下20米深處,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蓋。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整艘船沒有翻、沒有側,而是端坐在海底,船體的木質比較堅硬。 對“南海Ⅰ號”前期探摸中,還發現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塊。魏峻說,這些木塊的材質有一部分是馬尾松木。馬尾松多見于南中國地區,如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因此,“南海Ⅰ號”的出生地極有可能是南中國。 為何“南海Ⅰ號”能夠長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Ⅰ號”水環境課題組負責人、中山大學生物科學院徐教授介紹說,“南海Ⅰ號”在浸泡8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南海Ⅰ號”所沉沒的水下環境氧濃度低,可以推測,船在沉沒后的短時間內周圍很快附著了大量淤泥,從而使船體與外界隔絕,避免了氧化破壞。對沉船周圍淤泥的研究發現,淤泥內有很多生物,但沒有存活的,這說明船體周圍是一個厭氧狀況非常好的環境。二是“南海Ⅰ號”所使用的材質是松木。根據廣東民間說法:水泡千年松,風吹萬年杉。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較好的造船材料。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