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蘇軾性格豁達,為人坦誠,更重要的是他有著樂觀積極的心態,這對于很多人來說才是最難得的。其實蘇軾一家都有這樣的基因,從他爺爺和父親身上都能看到。我們應該更加熟悉蘇軾的父親蘇洵,因為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蘇軾的爺爺又是誰呢?趁這次機會,我們準備給各位講講蘇軾三代的故事,看看他們一家為什么能人才輩出,想了解的朋友們,就千萬不要錯過啦。 ![]() 1、蘇軾爺爺蘇序一生瀟灑蘇軾的爺爺叫蘇序,身材高大英武,能識文斷字,性格灑脫浪漫,閑暇時特愛喝酒,喝高了就與鄉友們高談闊論或放聲歌唱。由于他太喜歡過這種瀟灑自如的生活了,因此一輩子對博取功名不感興趣。 他家院子的四周種滿了芋頭,每年都會收獲很多。他把芋頭儲藏起來。到了春天糧食短缺或遇到有災情時,就和家人用大鍋把芋頭蒸好,放在家門口,讓饑民們隨意取食。由于蘇序有愛心,熱心幫助人,鄉鄰們都十分敬重他。 蘇序22歲那年,李順造反帶領人馬攻打他家鄉眉州。無巧不成書,正在這時候他父親病逝了,家里的男女老少都急得直哭。蘇序安慰他們:沒關系!朝廷不會拋棄我們,賊人很快就會被消滅的。蘇序神情自若,有條不紊,與太平時期一樣,按照整套禮節操辦喪事。 蘇序有三個兒子:蘇澹,蘇渙,蘇洵。他支持兒子們自己的選擇,任其自由發展。蘇渙勤奮用功,成績好,取得了進京參加考試的資格。他并沒當成件喜事,和平時一樣自由自在的生活。 ![]() 蘇渙首次上陣就旗開得勝,中了進士并且授了官職,信差拿著公文和新晉進士的官服官帽去蘇家報喜。途中信差見路旁樹林里一群老頭兒在高興地喝酒,就去打聽蘇家在何處。當蘇序聞知喜訊后,哈哈大笑起來,叫信差把給兒子的那些東西交給其帶回去,免得再跑路。信差望著光著大膀子,頭發散亂,腳穿舊草鞋的蘇序,一副地地道道的村夫模樣,完全不相信是新晉進士他爹。不放心地問了好幾個人,落實后才離開。 這時有朋友送來了一些熟牛肉,加上自己隨身攜帶的東西,蘇序感到不便拿走,就叫一個村童回去拿了兩條麻袋來,把東西全裝進麻袋里。擔心牛肉涼了不好吃,就用官服緊緊地把牛肉包起來。蘇序“用官服包牛肉裝麻袋”成了一個流傳至今的大笑話。 蘇序年老了才開始學做詩。蘇洵說他做詩很快,做了幾千首通俗詩,說不上工整,但能充分表現出他開朗的性格。可惜的是蘇序的一首詩也沒有傳下來,“三蘇”也沒有在其詩文中引用過他的詩,估摸蘇序的詩和其子孫寫的詩比起來,有專業和業余級別的差距哦。后有吹捧蘇氏的人,提出了“五蘇”(蘇序,蘇渙、蘇洵、蘇軾、蘇轍)的說法,太牽強了吧?沒得到歷代世人的認同。 ![]() 2、27歲才開始發憤的蘇洵蘇洵出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父親蘇序身體棒且十分能干,家庭條件好,無憂無愁的蘇洵生性好動,在其青少年時代,有點像李白和杜甫,到處去游玩。 其實蘇洵早在七7歲時就開始學斷句、作詩文,由于注意力沒放在學習上,遇到點困難就打退堂鼓。18歲與眉山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程氏結婚后,仍沒正經讀書,只知道游玩。長女未滿一歲夭亡,他也不覺得悲痛。蘇洵為何一直“老大不開竅”呢?首先這和他爹有關,蘇序從不過問他學習的事,放任自流。史載是“縱而不問”。其次蘇洵認為自己智商不低,覺得同輩人都不見得比自己高明,讀不讀書有多大的關系呢? 他第一次應鄉試舉人,是滿懷豪情上埸而灰溜溜的歸家。 這次失敗可以說觸及到了他靈魂。他多次痛心檢討,將自己幾百篇舊作找出來細讀琢磨后,喟然嘆道:“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用白話文釋意,就是我如今學到的知識太少太淺薄了,好像是從沒學習過一樣。他憤然將這批舊作一把火燒個精光,決定每日端坐書齋,先認真讀六、七年書再說。并發誓書沒讀好前,不寫任何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他去世后歐陽修作墓志銘,張方平作墓表,皆言蘇洵“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p> 經過五六年的刻苦研讀,蘇洵的學問漸成。以后蘇洵繼續居家讀書,考究古今治亂得失,同時教授蘇軾和蘇轍兩兄弟讀書。 嘉祐元年(1056年),47歲的蘇洵帶蘇軾蘇轍兩兄弟進京,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十分贊賞蘇洵的《衡論》、《權書》、《幾策》等文章,認為水平可比肩劉向、賈誼,竭力向朝廷推薦蘇洵。蘇洵的文章被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其文名遠播。次年蘇軾蘇轍兩兄弟同榜應試及第,轟動了京師。 進入仕途后,蘇洵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等職,治平三年(1066年)病逝于京師,時年58歲。 蘇洵的文筆頗佳,其散文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在《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中稱贊他:“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p> 在譜學上,蘇洵創造了現代修譜方法之一的蘇氏譜例,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范例。其特點是篇幅大,記載內容多。蘇氏譜例與歐陽修創立的另一譜例一道,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 ![]() 3、“小東坡”蘇過淡泊明志如文前所述,蘇軾蘇轍兩兄弟的生平事跡,筆者在“寫乎”平臺上已發表過數篇拙文,本篇不贅述。 蘇軾有四個兒子,即蘇邁、蘇迨、蘇過、蘇遁。在其兄弟中,蘇過的文學成就最高,人稱“小東坡”,一生中的不少時光是隨父親在頻繁的仕途遷徙中度過的。他還常繪枯木竹石圖,蘇軾稱他“時出新意作山水”。蘇過可作為蘇氏門中第四輩的代表人物來敘述。 蘇過(1072—1123年),蘇軾第三子,生于杭州,字叔黨,號斜川居士,12歲從巢谷學于黃州,19歲中舉人。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奉詔調任湖州,不久便發生著名的烏臺詩案。幾個月后蘇軾獲釋貶謫黃州任團練副使,他那微薄的薪俸難于養家糊口。后來友人相助得到了一塊荒坡地,蘇軾親自下地種菜來補貼家用,以維持全家人的生計。童年的蘇過和家人常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培養了他后來淡泊寧靜、安于貧賤的的性格。 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謫貶廣東惠州,時年22歲的蘇過陪同前往。父子倆游羅浮山后,蘇過寫了首《和大人游羅浮山》詩: 海涯莫驚萬里遠,山下幸足五畝耕。 人生露電非虛話,大椿固已悲老彭。 蓬萊方丈今咫尺,富貴敝屣孰重輕。 結茅愿為麋鹿友,無心坐伏豺虎獰。 ![]() 蘇過在詩中,充滿了對含冤受屈父親的安慰之情,也表達了自己甘于淡泊、不求富貴的曠達情懷。在惠州三年,生活條件很差。蘇過一邊耕讀一邊侍奉父親,蘇軾有詩云:“小兒耕且養,得暇為書繞。”稱贊蘇過有奇志,其撰寫的《凌云賦》筆勢如《離騷》。 紹圣四年(1097年),蘇軾再貶更為荒僻的海南島儋耳縣,蘇過把妻兒留在惠州白鶴新居與兄嫂同住,陪同父親前往。在海南的三年間,蘇過除了照顧父親的飲食起居外,也像在惠州時一樣,在父親的指點下堅持讀書作文。 他克服風俗習慣不同、語言不通等各種困難,注意觀察當地的社會生活,了解民間疾苦,與當地人建立起了純樸的友情。如他在《懷惠許兄弟》詩中特別提到:椰酒醍醐白,銀皮琥珀紅。傖獰醉野獠,絕倒共鄰翁。蒔芋人人送,囷庖日日豐。瘴收黎母谷,露入菊花叢。海疍羞蚶蛤,園奴饋韭菘。檳榔代茗飲,吉貝御霜風……兩父子都深深愛上了美麗富饒的海南島,正如蘇軾詩所言:海南萬古是吾鄉! 元符三年(1100年)蘇軾遇赦北歸,在路途中溘然長逝。蘇過50歲時來到潁昌,“營造湖陰水竹可供玩賞者數畝”,那年恰好與陶淵明居斜川時同一甲子,故將家居之地命名為小斜川。 文末感言: 筆者在以前發表過的拙文中談到,蘇軾的人生是坎坷的,但也是幸福的。兩兄弟伯仲情深,有傾心愛戀他的三個妻子終身接力陪伴他。通過此文也可知,他的幸福還表現在,他繼承了爺爺和父親曠達樂觀勤奮的基因,并將其遺傳給了自己的后人。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
上一篇:星月菩提怎樣鑒別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