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曹操真的殺過呂伯奢嗎?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里面的曹操是一個反派人物,但也有一些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反派”。其中說明曹操是一個奸雄,自負的情節非常多,他殺掉呂伯奢一家人的事情,一定很多人都知道緣由。但是,這畢竟只是后人的藝術加工,真實歷史上的曹操,真的有殺過他們嗎?如果有,那么, 又和《三國演義》里面所說有多少差異呢?
三國演義中寫道:“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說曹操誤殺了呂伯奢一家后,逃走的路上又遇到外出買酒的呂伯奢,曹操又將他殺了,陳宮責備他明知錯殺呂伯奢一家又殺呂伯奢,大不義。而曹操大言不慚地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且不說曹操沒有說過這句話,深究起來這個故事也編的太次了! 魏書中有關于呂伯奢記載:太祖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注意,是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曹操正當防衛才殺了幾個人。演義中將曹操寫作濫殺無辜,而實際上曹操才是受害者。關于‘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曹操肯定沒有說過,不過卻有書,有關于“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記載。孫盛雜記中提到: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
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演義中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故事便出自于此。但孫盛寫的是: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曹操誤殺之后是非常悲愴的。這句話還有人這樣理解:“寧”,難道, “毋”,沒有。連起來就是:“難道(只有)我對不起別人,就沒有人對不起我嗎?”,曹操是既悲痛自責,又給自己辯解。羅貫中為了黑曹操,直接改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把這點歧義也改沒了,真是煞費苦心啊。 現代人中有人也質疑三國演義中這個故事編的不怎么樣,說豬有四絕,呂伯奢家殺豬,不會只有磨刀聲,一定還有豬被綁縛的嚎叫聲,難道曹操能聽到細微的磨刀聲,卻聽不到豬的嚎叫聲嗎?也許有人會說:《魏書》是曹魏編寫不可行,孫盛寫的《雜記》是野史,與小說類似,兩者都不可信。但我就想問一句:難道演義就可信了嗎?曹操實在是冤!好好的一個治世能臣卻被說成了亂世奸雄;明明是正當防衛殺了幾個人,卻被后人杜撰故事說他濫殺無辜。
曹操真的殺了呂伯奢嗎? 少年時代,《三國演義》是我讀過次數最多的一部古代小說,深深的為里面個性鮮明的人物所折服、傾倒。那時的我,對于曹操,則始終懷有一種復雜的心情。一方面,曹操確實有能力、有抱負;另一方面,曹操行事風格又過于殘忍。尤其是他殺死呂伯奢那一段,讓人感覺匪夷所思,一個人可以無恥到這種地步嗎? 后來,讀到陳壽的《三國志》,才漸漸的了解到事情真相。原來,曹操殺呂伯奢完全是羅貫中強行抹黑,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也是羅貫中的藝術加工。
據《三國志》記載,董卓本想重用曹操,但曹操不領情,回到家鄉討伐他。原文說“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根本沒提到呂伯奢這個人。裴松之注倒是補充了三個版本: 一、《魏書》:從數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 注意幾個關鍵點。曹操帶有隨從,并非一個人;呂伯奢不在家,也就不存在殺他的事情;是呂伯奢的兒子和朋友先動的手,曹操是正當防衛。《魏書》是曹魏政權的官修史書,為尊者諱,可能會隱瞞、篡改部分事實,暫且存疑。 二、《世說新語》: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
和《魏書》相同的是,呂伯奢也不在家,是他的五個兒子接待了曹操。和《魏書》不同的是,呂伯奢的兒子不僅沒有圖謀曹操,還殷勤接待,是曹操自己疑心太大,主動**。 三、孫盛《雜記》: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繼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 這段記載沒有提到呂伯奢到底在不在家,而和《三國演義》的情節比較類似,曹操是誤以為對方在圖謀自己而被迫**,后來發現殺錯了,這才發出感慨。
綜合這三條記載,我們大概可以拼揍出此次事件的真相:曹操逃亡途中,路過呂伯奢家,由于呂伯奢不在,曹操可能和他的兒子們不是很熟,雙方鬧了誤會,這才有了誤殺。相比之下,《魏書》因為是曹魏官修史書,最不可靠;《世說新語》帶有小說性質,可信度也存疑;而孫盛一向被評價有董狐遺風,極重史德,他的記載應該最接近事實。 但不管是哪個版本,都沒有提到曹操為掩蓋錯誤而殺呂伯奢,由此也可以斷定,羅貫中為了黑曹操確實夠賣力的,強行給他扣屎盆子,這也符合他擁劉反曹的一貫傾向。 |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