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黃帝是不是游牧民族?他的部落在什么地方?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很多人都知道黃帝,作為中華文明的始祖之一,黃帝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崇拜,而對于黃帝的來歷,很多人也有不同的看法。不過有一個是很多人都認同的,那就是黃帝應該屬于農耕民族的代表。在各種有關黃帝的介紹中,都將黃帝看作是農耕文明的始祖之一,正是因為黃帝發展了農耕,才有了后來文化的發展。但是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認為黃帝并非是農耕民族,而是屬于游牧民族。我們知道,我國古代一直都是一個依靠農耕發展起來的,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會有人認為黃帝并不是農耕民族?認為黃帝是游牧民族又有什么證據,為什么會有人有這樣的看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黃帝簡介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黃帝在位期間,播百谷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 黃帝的出生地古代文獻記載有河南新鄭、山東壽丘、甘肅天水三地;近代學術界推測黃帝的發源地有陜西黃陵說、遼河說等。
2.黃帝的舉措貢獻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的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 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 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建筑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兵械方面,制造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云梯、樓櫓、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
3.為什么說黃帝是游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傳說有黃帝、炎帝、蚩尤三位人文始祖。炎帝屬于北方農耕民族的人文始祖,蚩尤是東夷的人文始祖。而黃帝呢?有人認為黃帝和炎帝屬于一個支系,屬于北方農耕民族,不過還有許多學者認為黃帝屬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人文始祖。 傳說,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擊敗了炎帝,從此黃帝一族和炎帝一族就合并為了華夏族。這個傳說反應了古代姜姓和繼姓長期通婚的現象。炎帝為姜姓部落,屬于古羌集團,發源于甘青一帶,在渭河地區進入了農耕文明,渭河上游的老官臺文化、大地灣文化很有可能屬于炎帝部落創造的農耕文化。《國語》記載:“炎帝以姜水成”,《水經注》考證認為姜水在渭河上游的姜氏城南,屬于今天的寶雞市。在西周時期,這里尚有“姜氏之戎”。 在我看來,黃帝并非屬于農耕一族,而是屬于游牧一族。黃帝為姬姓,“黃帝以姬水成”。根據對《山海經》中的黃帝、軒轅等出現來看,黃帝一族主要活動于甘青地區和黃土高原。黃帝和北狄屬于同一個民族,《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春秋時期,北狄中的一些部落還是姬姓,《春秋釋例》說:“鮮虞中山,白狄,姬姓”。漢朝時代出現的黃帝陵在陜北,也就是古人認為黃帝也活動在這一帶,司馬遷記載“黃帝崩,葬橋山”。 如果說老官臺文化和大地灣文化屬于炎帝一族的話,那么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則比較偏向于游牧文化,可能是黃帝一族創造的。中國最早的銅器都發現于西北地區的游牧遺址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馬家窯遺址中的青銅刀。青銅器最早出現于西亞一帶,是經過亞歐大陸的游牧民族從西北傳入中國的。青銅器最初是裝飾品,接著才是兵器。中國史料記載最早煉銅的是黃帝一族,《史記·封禪書》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
齊家文化往往被人們忽視,然而它卻十分重要,可能是華夏文明的一個源頭。齊家文化的分布很廣,東至陜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流域,北至寧夏和內蒙古,遺址有三百多處,除了齊家坪遺址之外,較著名的有甘肅永靖大河莊遺址、秦魏家遺址、涼州的皇娘娘臺,青海樂都的柳灣遺址、神木石卯梁遺址等。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陜北的石峁遺址。 石峁遺址是中國最大的史前古城遺址,經過考古發掘和DNA檢測發現,該遺址屬于游牧文化遺址。例如,在石峁遺址中發現了20多個石人像,石人像普遍存在于草原文化遺址中,中國新疆的阿勒泰地區就是石人像的集中分布地區;在石峁遺址發現了銅器,是歐亞冶金網絡的東端;石峁遺址發現了20件骨制口弦琴,是中國最早的弦樂器,這種樂器流行于我國蒙古族、羌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滿族等游牧民族之中。科學家石峁遺址出土的黃牛牛骨進行了DNA檢測,進一步證明了黃牛是從甘青一帶傳入中國的。 實際上,渭河流域更早的仰韶文化就已經顛覆了人們的想象。根據對仰韶遺址人骨DNA的檢測發現,這里人群主要是N型,也就是古代亞歐大陸草原民族的主要類型之一。除此之外,龍山文化、夏家店文化的主要人群也是N型。而匈奴人、匈牙利的人N型基因比例也十分高。難怪司馬遷說匈奴是夏朝的后代,不是亂說的。現代漢族的主要基因是O型,N和O都是黃種人的基因。為什么后來O型能夠占據主導呢?主要原因是農耕民族人口的暴增。 |
上一篇:貓眼石屬于什么石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