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馬邑之謀是什么?失敗后漢武帝為何非殺王恢不可?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2)
|
漢武帝劉徹開創了大漢的盛世,在面對北方異族的虎視眈眈,能夠開疆拓土,北御匈奴,可以說在文治武功方面很是成功。然而我們往往注意到的都是成功的結果,卻很少關注背后的過程和努力。在與匈奴的對戰中,曾經西漢大臣王恢曾謀劃過一次針對單于的計劃,名叫馬邑之謀,最終卻失敗被漢武帝賜死,那么問題來了,馬邑之謀到底是什么?失敗后漢武帝為什么非要殺王恢不可? ![]() “單于不可得,恢所部擊其輜重,猶頗可得以慰士大夫心。今不誅恢,無以謝天下。” 從漢武帝說的這段話中,不難看出王恢為什么要死!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元光二年,大行令王恢反對與匈奴和親,他主戰,并提出一大計謀,用計謀引誘匈奴兵深入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設伏兵圍殲之。 漢武帝采納了王恢建議,派兵三十萬,分別由將屯將軍王恢;驍騎將軍李廣;輕車將軍公孫賀;材官將軍李息;護軍將軍韓安國。五將歸韓安國統帥,并暗暗進入馬邑城地區埋伏了起來,其中王恢、李息、李廣三部從代郡(今河北蔚縣東北)出兵,主要攻擊單于的輜重后勤部隊。 ![]() 戰前,先由聶翁壹逃入匈奴當間諜,誆騙單于說:他能斬殺馬邑城的官吏,獻城投降。而聶翁壹回到馬邑城把幾個囚徒殺了,砍下頭來掛于城門之上,告訴單于守城的主要官員已被他斬殺,可速來馬邑接管馬邑城,單于中計,真的統率十萬騎兵浩浩蕩蕩地入侵武州塞(縣名,今山西左云),可惜漢方偽裝失真,單于領兵一路搶劫到離馬邑城僅一百里,但見成群牛羊,沒見到放牧人,心中大疑,遂攻打雁門衛所,捉拿武州尉吏拷問之,問出了此戰役的實情:引敵深入,設伏圍殲的計謀。單于大驚,速令全**速退兵,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了。 可是,這時的王恢如果馬上追擊單于的后勤部隊,可以大獲勝利,起碼可以斬殺部分匈奴的輜重部隊,收到局部的勝利,但是王恢懼戰,為保存自己部隊三萬精兵不受損傷,不發一兵一卒,坐失戰爭良機。 漢武帝十分震怒,認為大失顏面,在國人面前不好交代,想要殺王恢以謝國人。一句話,把此次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王恢: ![]() 一,戰略計謀是你提的,我言聽計從。 二,集五將軍將三十萬兵力,無功而返。 三,你王恢如果趁單于退兵的混亂之際,擊打他的后勤部隊,肯定能獲得小小的勝利,為這次戰略失敗撈回一點面子。 四,這次戰爭,不但損失巨大財物,且漢朝面子里子全盤輸盡。 漢武帝所以說出了:“…今不誅恢,何以謝天下。”王恢自知理虧,負有戰爭的主要責任,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逐飲劍自殺以謝天下。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09576.html
上一篇:李顯是昏君還是明君?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