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中國,**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就是形容當時中國**的情況,我們都知道當時的**非常的艱苦,面對敵人的圍剿**歷經了千難萬險。當然了,最開始的**人數是非常多的,總共有八萬六千人,但是在遠征的途中,人數是越來越少,到最后只剩下六千人,這到底是經歷了什么?這些人都去哪里了?具體的一起來看看吧! ![]() 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都會師陜甘寧,經歷了長征的**,還剩多少人呢? 紅一方面軍經過一年的長征轉戰,1935年10月進入陜北時,部隊從出發時的8.6萬人,只剩下6000人。 當時,由師長改任由原三軍團第十三團改編的第十三大隊大隊長陳賡回憶說:“我當大隊長,騎著馬在前面走,不敢回頭看,因為一看就把整個大隊看完了。”**面對部隊嚴重的減員,心情沉重地說:“我們**像經過一場暴風雨的大樹一樣,雖然失去了一些枝葉,但保留下樹身和樹根。” 中央**(紅一方面軍)的長征隊伍,是**中央所在,也是蔣介石集中重兵“追剿”的頭號目標,加上長征初期的錯誤指揮,部隊減員最為嚴重。長征 1934年10月21日,在夜色掩護下,中央**從贛南的于都縣突破敵軍包圍圈開始長征。出發前夕,中革軍委做了一個《野戰軍人員武器供給統計表》,里面分別統計了**一、三、五、八、九軍團和軍委縱隊、中央縱隊人數,共計86789人。 ![]() 中央**長征出發時,武器十分缺乏,全軍共有槍4萬支、子彈80萬發,平均每支步槍只有十幾發子彈,輕機槍才有百余發子彈。中央機關的許多人手里只有刀矛,長征隊伍中年紀最大的徐特立(出發時58歲)為自衛,手里拿著一支紅纓槍,有時還當拐棍用。 在贛南、粵北突破第一、第二道封鎖線時,戰斗并不激烈,**卻減員1.3萬人。通過第三道封鎖線即湘粵交界的郴縣至宜章一線時,發生了激烈戰斗,減員8600余人。 由于**在經過粵漢鐵路時動員了部分工人入伍,部隊略有補充,接近湘江前還有近7萬人。 11月下旬,中央**進至位于湘江附近的第四道封鎖線,經九天血戰才殺出一條通道,減員高達3萬多人。大部分由新兵組成的八軍團下屬的兩個師,基本被打散,全軍團僅剩1000余人。 許多領導人后來感慨,長征前匆忙組建新部隊,雖名義上增加了番號,卻缺乏戰斗力,還不如把這些新成分用來充實久經戰斗鍛煉的老部隊。 1935年4月,中央**渡過金沙江時,減至2.4萬人左右,6月間同紅四方面軍會師時減至約1.8萬人,重新改稱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剛同紅一方面軍會師時,因剛剛離開根據地,又在川北開辟新區得到了補充,部隊有8萬多人,顯得兵強馬壯。 8月下旬,紅一、四方面軍混合編組通過水草地。當時紅一方面軍因遠征疲憊,指戰員多體質衰弱,加上草地環境惡劣,減員很大。通過草地后,中央縱隊和紅一方面軍的主力一、三軍團只剩8000人,在左路的五、九軍團(此時改稱三十二軍)約5000人。 9月,因張國燾分裂**,中央縱隊和一、三軍團單獨北上,到達陜北只剩6000人,而左路軍約5000人的原紅一方面軍部隊編入紅四方面軍系列,隨同再過草地南下。 紅四方面軍南下的8萬部隊,在川西遭到國民黨中央軍、川軍的聯合進攻,**戰后仍站不住腳,被迫于1936年初翻越雪山進入西康藏區。紅四方面軍在川康邊補充糧食極為困難,因戰斗、病餓和逃亡減員一半,到1936年夏天只剩4萬人。 中央**到達陜北,會合了在當地的**7000余人,恢復了紅一方面軍番號。當時陜北人少地貧,發展**困難,于是1936年春,紅一方面軍東征山西,擴大了**8000人。 據彭德懷回憶,此前部隊經過長征大都成了空架子。這時部隊充實起來,紅一軍團就有1萬余人,加上紅十五軍團,野戰部隊發展到1.7萬人。此外,**還將中央**的許多干部派到陜甘地區發展地方武裝,地方**也發展到近萬人。至同年秋,在陜甘寧地區的****直屬隊、紅一方面軍和地方**相加,總數發展到3萬余人。 有了根據地依托之后,**又走上了發展壯大之路。 留在川康地區的紅四方面軍指戰員得知紅一方面軍在北方的發展后,紛紛議論說:“還是中央的北上方針是對的!”由于紅四方面軍廣大干部要求北上,紅二方面軍領導也堅決主張北上同中央會合,這就促成了三大主力的會師。 “鐵流兩萬五千里,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苦斗十年,終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抗戰初期創作的《八路軍軍歌》前四句,概括了**長征體現的堅定性和無敵無畏精神。**經歷過萬里長征,雖然有嚴重減員,保存下來的人卻是黨和**最寶貴的財富。 **認為,長征后**人數雖然減少,力量卻比過去更強,這既是指黨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已由錯誤轉為正確,也是指**的質量大為提高。 對于長征結束后,**還有多少人,過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如果從1936年10月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時的全體人數統計看,西北**超過8萬人。軍委對下屬各部人員的統計是: 紅一方面軍和軍委直屬隊共2.2萬人(包括**大學800人); 陜甘寧地方**8000人(另外在陜南有2000人); 紅二方面軍1.1萬人; 紅四方面軍及總司令部直屬隊3.8萬人。 ![]() 至1937年夏,軍委統計在陜甘寧地區的**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后方機關總計為7.4萬人,其中總部為4000人,野戰部隊為4.2萬人。同年8月**改編時,野戰部隊編為八路軍三個師,編制4.5萬人。 經歷過長征的一些領導人講話,又常說長征后**只剩下3萬人。這一數字也有其依據,講的只是經過萬里長征到達陜甘寧的人員,而不計算陜北**及長征后擴大的人員,以及長征結束后西路軍損失的人數。 經歷過長征而剩余的3萬多**指戰員包括: 中央**到達陜北6000人; 紅二十五軍到達陜北3000人; 紅二方面軍到達陜甘寧1.1萬人; 紅四方面軍在陜甘寧剩余人員1.4萬人。 對長征后剩下的人數從不同角度的統計,才出現這兩種不同說法。 事實證明,經過長征考驗的指戰員,不僅在實際斗爭中表現出堅定的革命意志,又有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多數戰士都可以帶兵當干部。 **人數雖減少,革命力量卻增強,最終發展成一支贏得全國勝利的大軍。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033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