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民俗>長平之戰趙國真的是被趙括坑了么?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遭遇了史上最大的慘敗,數十萬的軍隊全被被殲滅,也是最后秦國能統一的最大轉折點。很多人都覺得是因為趙括才讓趙國戰敗,如果還是有廉頗指揮的話結局可能會有所不同。不過當時秦國的國力已經強于趙國,如果趙國使用防守拖延戰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趙括才想主動出擊,結果還是中計吃了大虧,究竟趙國有沒有機會贏下長平之戰呢? ![]() 說起趙括,人們心中一定會浮現出一個著名的成語“紙上談兵”。其實,歷史要比后人的想象復雜得多,前線指揮官對于一場戰爭的意義并沒有我們通常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長平之戰這種兩個大國之間的生死決戰。 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沒有趙括,長平之戰中趙國能贏嗎? 首先我們要明白這場戰爭的意義。長平之戰是戰國后期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大決戰,參戰雙方是戰國后期最重要的兩大戰國。這場戰爭是兩大戰國拼上所有國力進行的一次生死決戰。這決定了這場戰爭的結果從根本上取決于兩國的國力。 ![]() 從國力上來看,秦趙兩國可謂不相上下。秦昭王趙稷時代,內政安穩,秦國屢挫諸國,對楚、趙兩國取得驕人成績,韓魏兩國也淪為秦國附庸,大秦國力達到極盛。范睢出任秦相后,奉行“遠交近攻”的對外策略,使秦國攻取山東六國更為有效。而趙國經歷了趙武靈王主導的“胡服騎射”的深徹變法,國力迅速發展,成為戰國末期唯一能與大秦相抗衡的東方戰國。 一國的國力不只是經濟社會實力。在戰爭中國力能否發揮出來還取決于一國的政治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在這兩個最關鍵的領域,趙國遠遠不如秦國,這才是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 從戰爭指揮者來看,趙國中央最高指揮者懦弱無能。趙孝成王、平原君等人一開始就缺乏心理準備,沒能認清這場大戰的決定性意義,故而沒能下定決心,制定根本戰略,徘徊于和戰之間,目標模糊,手段綿軟,甚至聽信謠言,臨陣換將。反觀秦國,宣太后、秦昭王、丞相范睢構成了堅強的領導核心,各有分工,綜合運用軍事、政治、外交和間諜活動干擾趙國。而在前線,名將白起、王龁等人始終配合無間,絕無猜忌。 ![]() 從動員能力上來看,趙國也遠遜于秦國。秦昭王稷親自奔赴戰場主持后勤,又發動前線所有軍民一概加爵一級,男子應征入伍,老弱投入后勤。整個秦國從中樞到基層、從君王到戰士、從后方到前線都全面團結了起來,如身使臂,如臂使指,這才是秦國獲勝的根本。這從根本有賴于秦國的法制政體,能夠最好的凝聚社會力量,完成一統大業。 綜上所述,趙國缺乏高瞻遠矚的中央指揮者,更缺乏一套完備的國家動員機制,這才是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相比之下,前線指揮官的因素倒是次要的。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0626.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