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2閱讀(8)
第一單元知識要點梳理一、課文內(nèi)容梳理《沁園春?雪》這首詞,作者上闕寫北國雪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下闕抒情議論,氣雄萬古,風流豪壯抒發(fā)了作者的豪情壯志以及堅信心勝的信心全詞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詠雪抒懷的杰作《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表達了對祖國無比的愛《鄉(xiāng)愁》以一個游子的感觸,通過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鄉(xiāng)愁具體化,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表達了華夏兒女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關于該詩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表達了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出生帶來的的喜悅,是一位母親對新生命的“愛的頌歌”《我看》用生動的詞匯,描繪了美麗的自然畫面表達了人的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人的愛又將回歸于大自然之中去的主題二、單元字詞匯總1.字音莽莽(mǎng) 分外(fèn) 妖嬈(ráo) 稍遜(xùn) 風騷(sāo) 成吉思汗(hán)今朝(zhāo) 數(shù)風流人物(shǔ) 洶涌(yǒng) 刮著(guā) 腐爛(fǔ) 娉婷(pīnɡ) 鮮妍(yán) 冠冕(ɡuān)(miǎn) 浮動(fú) 呢喃(ní) 豐潤(rùn) 紅暈(yùn) 憂戚(qī) 枉然(wǎnɡ) 諧奏(zòu) 飄逸(yì) 坦蕩(tǎn) 搖曳(yè) 翅翼(yì)2.字形sī(嘶)啞 hóu(喉)嚨 悲fèn(憤) lí(黎)明 郵piào(票) 墳mù(墓) 海xiá(峽) 云yān(煙) 輕línɡ(靈) 莊yán(嚴) 柔nèn(嫩) é(鵝)黃 liánɡ(梁)間 nínɡ(凝)望 màn(漫)游 吹xī(熄) 沉zuì(醉)3.解詞莽莽: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須晴日:等到妖嬈:嬌艷美好折腰:彎腰行禮,這里是傾倒的意思略輸文采:這里是“差、失”的意思天驕:天之驕子俱往矣:都風流人物:這里指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嘶啞:聲音沙啞洶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滾激怒:停止、停息溫柔:溫和柔順腐爛:有機體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壞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tài)美鮮妍:鮮艷呢喃:本課形容燕子的叫聲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枉然:白白地飄逸:漂浮,飄散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搖曳:搖蕩,晃動三、文學常識1.宋詞: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詞,又稱長短句、樂府、近體樂府、詩余” 詞,萌發(fā)于隋唐之際,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最初的詞都可以配合音樂來唱“詞”按字數(shù)一般分為小令(58字以內(nèi))、中調(59到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一首詞詞可以沒有題目,但不可以沒有詞牌詞牌是詞譜的名稱詞譜的數(shù)目繁多,到清代康熙時期,總數(shù)應在一千以上,如《如夢令》、《西江月》、《蝶戀花》、《念奴嬌》等詞的單位量詞稱為“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宋詞主要有兩種主要藝術風格——婉約與豪放“豪放派”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婉約派”以“李清照”“柳永”“秦觀”為代表2.現(xiàn)代詩歌:現(xiàn)代詩歌是指“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中國近現(xiàn)代詩歌的主體新詩,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它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科學民主的革命內(nèi)容,以打破舊體詩 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志的新體詩“現(xiàn)代詩”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紀弦創(chuàng)立“現(xiàn)代詩社”時確立現(xiàn)代詩歌特點有:(1)形式自由(2)內(nèi)涵開放(3)意象經(jīng)營重于修辭(4)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形式上分行排列3.作者作品1.《沁園春·雪》的作者是毛澤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新中國的締造者,他的詩文大氣、開闊、雄渾、磅礴而又灑脫2.“風騷”原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3.《我愛這土地》選自《艾青詩選》,作者艾青,原名蔣正涵《我愛這土地》選自《艾青詩選》,作者艾青,原名蔣正涵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奠定了他詩歌的基本藝術特征和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4.《鄉(xiāng)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詩人和詩評家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表達了華夏兒女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5.(1)《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作者是林徽因,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建筑師、詩人、作家,新月派詩人之一6.穆旦,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現(xiàn)代主義詩人、翻譯家,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代表作有《探險隊》《穆旦詩集》《旗》《穆旦詩選》《穆旦詩文集》等四、文章主題思想1.《沁園春·雪》這首詞詠雪言志,抒發(fā)了詞人對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偉大的抱負充分表現(xiàn)了當代無產(chǎn)階級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壯志2.《我愛這土地》詩人借土地抒發(fā)自己對處于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表達了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3.《鄉(xiāng)愁》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表達了華夏兒女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第二單元要點梳理一、課文內(nèi)容梳理1.《敬業(yè)與樂業(yè)》是梁啟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為學生所作的演講,對學生進行職業(yè)道德啟蒙教育,有很強的針對性這篇講演針對聽者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論題,深入地論述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才能做到“敬業(yè)與樂業(yè)”,并殷切地希望大家發(fā)揚“敬業(yè)、樂業(yè)”的精神,去過人類理想的生活2.《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和飽含深厚人道主義的精神,熱情贊美了圓明園的美麗和藝術價值,強烈譴責了侵略者焚毀文明的罪行,表現(xiàn)出作者不畏強權,仗義執(zhí)言的偉大氣魄3.《論教養(yǎng)》文章從什么是教養(yǎng),到剖析教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優(yōu)雅風度,最后點出教養(yǎng)的本質是尊重作者先列舉了“無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再列舉“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再由“教養(yǎng)”轉到“風度”,最后聯(lián)系自己的人生體驗,思考教養(yǎng)的真諦,呼吁大家做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4.《精神的三間小屋》是一篇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作者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心靈活動的空間的思考,獨辟蹊徑,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xiàn)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二、單元字詞匯總1.字音字形 心無旁騖 (wù) 褻瀆(xiè dú) 駢pián進 倘tǎng 若 厭惡(wù) 馳騁(chěng) 禪(chán)師 佝僂(ɡōu lóu) 咽(yàn)氣 駢(pián)進 哭喪(sāng)著臉 佛(fó)門 強聒(guō)不舍 解剖(pōu )chóu(綢)緞 晨xī(曦) 箱qiè( 篋 )瞥見 (piē) 贓物(zāng) 綴滿(zhuì)涵養(yǎng)(hán) 尷尬(gà) 恪守(kè) 汲取(jī) 遵循(xún) 箴言(zhēn) 湯匙(chí) 不懈(xiè) 矯揉造作(jiǎo róu) 疲憊不堪(pí bèi bù kān) 慎重(shèn) 忸怩niǔ ní作態(tài) 大發(fā)雷霆tíng寬宥(yòu) 游弋 (yì) 窗欞(líng ) 坍(tān)塌 嘟囔( dū nang ) 輕覷(qù) 麾(huī)下 廣袤 (mào) 贅(zhuì)余 要訣(jué) 困厄(è) 襟(jīn)懷 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俯拾即(jí)是 2.重點詞語敬業(yè)樂群:對自己的事業(yè)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安居樂業(yè):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斷:截取章:篇章不二法門: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言不及義:說不到正經(jīng)事上褻瀆:輕慢,不敬強聒不舍:嘮叨,沒完沒了贓物:貪污、受賄、盜竊等非法獲取的財物 箱篋:指大小箱子制裁:將不法分子施以處分用強力管束或處罰有不法行為的人,使其不得胡作非為蕩然無存:蕩:洗滌;蕩然:干凈的樣子全都毀壞,消失盡凈空蕩蕩的什么東西也不存在了強聒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相得益彰:指互相幫助,互相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眼花繚亂:看著復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也比喻事物復雜,無法辨清貿(mào)然:輕率地,不加考慮地疲憊不堪:形容非常疲乏,過度勞累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彬,原意為文質兼?zhèn)涞臉幼樱笮稳菸难糯蟀l(fā)雷霆:比喻大發(fā)脾氣,大聲斥責漠不關心:態(tài)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賢達:有才能、德行和聲望的人恪守:嚴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緒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扭捏作態(tài):具有矯揉造作或夸張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絮絮叨叨:形容說話啰唆,嘮叨隨機應變:指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自慚形穢:“慚”,慚愧;“形穢”,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鳩占鵲巢:斑鳩占據(jù)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xiàn)成的東西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僵死比喻兄弟相愛相助,患難與共后用以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坍塌:崩塌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間不容發(fā):兩物中間容不下一根頭發(fā),形容 事物之間距離極小也形容與災難相距極近, 情勢極其危急富麗堂皇:形容房屋宏偉豪華也形容詩文辭藻華麗豐功偉績:對社會做出突出貢獻,創(chuàng)造過巨大業(yè)績附庸風雅:指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三、文體常識1.議論文知識:(1)議論文的概念: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議論文是以理服人(2)議論文三要素:論點:作者所持的見解(需要證明什么)論據(jù):用于證明論點的材料(用什么證明)論證:運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怎樣證明)(3)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即引論--本淪--結論)(4)議論文的語言特點:準確嚴密、概括性強2. 演講的基本知識: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同時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fā)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②思維清晰,節(jié)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3. 書信有關常識:書信的格式一般包括稱呼、問候語、正文、祝愿語、署名、日期六部分 (一)稱呼:稱呼是書信的開頭,要頂格寫稱呼后面要加冒號 (二)問候語: 問候語在稱呼下另起一行,空兩格寫 (三)正文:正文可以緊接問候語寫,也可以另起一行空兩格寫 這是書信的主要部分,要直截了當?shù)匕岩嬖V對方的內(nèi)容條理清楚地寫下來,要寫出真情實感如果要說的事情不止一件,應每件事寫一段書信不要使用華麗的詞語,更不能言不由衷 (四)祝愿語:正文寫完后,通常要向對方表示致敬或祝福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此致”或“祝你”,再另起一行頂格寫“敬禮”或“健康”等祝福的話 (五)署名:在信紙的右下方(六)日期:寫在署名的正下方(署名在上,日期在下)四、作者作品1.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chǎn)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曾和康有為一起領導維新變法(戊戌變法),所著作品名稱為《飲冰室合集》2.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圓明園被焚毀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回信3.利哈喬夫(1906—1999),蘇 聯(lián)學者、作家其地位相當于托爾斯泰和陀思妥 耶夫斯基,是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大師,被譽為 “俄羅斯知識分子的良心”著作有《善與美書簡》、《俄羅斯思考》等4.《精神的三間小屋》選自《畢淑敏散文》畢淑敏,當代作家、心理學家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鮮花手術》等暢銷書五、文章主旨1.《敬業(yè)與樂業(yè)》這篇講演針對聽者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論題,深入地論述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才能做到“敬業(yè)與樂業(yè)”,并殷切地希望大家發(fā)揚“敬業(yè)、樂業(yè)”的精神,去過人類理想的生活2.《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立場堅定,態(tài)度鮮明地譴責英法聯(lián)軍的強盜行為,譴責英法聯(lián)軍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罪行,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對人類文化成果的無比珍惜 3.《論教養(yǎng)》章文通過列舉眾多“有教養(yǎng)”及“無教養(yǎng)”的現(xiàn)象,深入淺出地探究“真正的教養(yǎng)”和“優(yōu)雅風度”的本質,啟發(fā)我們思考教養(yǎng)的真諦,自覺做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4.《精神的三間小屋》文章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表現(xiàn)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六、經(jīng)典詞句積累1.(1)安其居,樂其業(yè)(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3)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4)主一無適便是敬(5)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9)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2.? 畢淑敏語錄 (1)人生的重大決定,是由心規(guī)劃的,像一道預先計算好的框架,等待著你的星座運行如期待改變我們的命運,請首先改變心的軌跡(2)教養(yǎng)必須要有酵母,在潛移默化和條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夠的時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發(fā)出香氣(3)疲倦是一種淡淡的腐蝕劑,當它無色無嗅地積聚著,潛移默化地浸泡著我們的神經(jīng),意志的酥軟就發(fā)生了(4)我不相信手掌的紋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5)人活著是為什么?自己快樂同時使別人快樂第三單元知識點梳理岳陽樓記文學常識《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死后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岳陽樓與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一詞多義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越明年(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以:(1) (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2)( 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 予觀夫巴陵勝狀(2)(表句尾感嘆) 嗟夫觀:(1)( 看) 予觀夫巴陵勝狀(2)( 景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極:(1)(直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2)(窮盡,盡頭) 此樂何極(3)(表示程度深) 感極而悲者矣或:(1)(或許 )或異二者之為(2)( 有時) 而或長煙一空空:(1)( 天空) 濁浪排空(2)( 消散) 長煙一空通:(1) (順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峽和:(1)(和樂)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則:(1)那么 :然則何時而樂(2)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3)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2)聚攏:云歸而巖穴暝備(1)前人之述備矣:譯盡(2):備齊詞類活用⒈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yè))2.先天下之憂而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3.后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后)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⒌憂讒畏譏(名詞作動詞,別人說壞話)⒍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⒎而或長煙一空(形容詞作動詞,消散)⒏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名詞活用作狀語,向北;向南)⒐或異二者之為(動詞活用作名詞,這里指心理活動)古今異義⒈氣象萬千【古義:景色和事物; 今義:天氣變化;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⒉微斯人【 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⒊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古:景象;今:看】⒋橫無際涯【古:廣遠;今:與“豎”相對】⒌濁浪排空【古:沖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⒍予觀夫巴陵勝狀【古: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今:丈夫,夫人】⒎前人之述備矣【古:詳盡 今:準備】⒏增其舊制【古:規(guī)模 今:制度】⒐作文【古:寫文章 今:作文】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11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古:國都;今:國家】⒓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古:離開;今:前往】⒔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經(jīng);今:品嘗】⒕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過】⒖寵辱偕忘【古:榮耀;今:恩寵】⒗沙鷗翔集【古:群鳥停息在樹上;今:集體,集中】⒘進亦憂【古:在朝廷做官;今:前進】⒙退亦憂【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通假字⒈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⒉百廢具興(通“俱”,全,皆,都)句式分析⒈倒裝句例: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賓語前置語序應為“吾與誰歸”)⒉判斷句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語氣)⒊省略句 例: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省略主語“滕子京”)⒋狀語后置 例: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遷客騷人,多會于此⒌定語后置 例: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6.賓語前置句 例:吾誰與歸?(4)重點詞語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謫:封建官員降職或遠調 2、越明年 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3、百廢具興具:通“俱”,全、都 4、增其舊制 制:規(guī)模5、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托 作文:寫文章 以:來 之:代指重修岳陽樓這件事6、予觀夫巴陵勝狀 夫:那 勝狀:勝景,好景色 7、朝暉夕陰 暉:日光8、浩浩湯湯:水勢浩大的樣子 9、橫無際涯 橫:廣遠 際涯:邊10、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大觀:雄偉景象 11、前人之述備也 備:詳盡12、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則:雖然這樣,那么…… 極:盡13、遷客騷人 遷客:降職遠調的人 騷人:詩人 14、連月不開 開:天氣放晴15、若夫淫雨霏霏 若夫:像那 淫雨:連綿的雨 霏霏:雨雪繁密的樣子16、濁浪排空 排:沖向 17、日星隱曜 山岳潛行 曜:光輝 潛:隱沒18、薄暮冥冥 薄:迫近 19、去國懷鄉(xiāng) 去:離開 國:國都20、憂讒畏譏 讒:讒言,說壞話譏:批評指責 21、感極而悲者也極:到了極點22、春和景明 景:日光 23、波瀾不驚 :平靜24、錦鱗游泳 鱗:魚兒 25、郁郁青青 郁郁:形容香氣很濃青青:茂盛的樣子26、而或長煙一空 或:有時 一:全 27、此樂何極 極: 窮盡28、寵辱偕忘 寵:榮耀偕:一起 28、把酒臨風 把:持、執(zhí) 臨:對著29、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曾經(jīng) 求:探求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仁人30、或異二者之為 或: “或許”“也許”的意思 為:(以上)兩種心情3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因為 3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廟堂:朝廷33、是進亦憂,退亦憂 是:這,這樣 進:在朝廷做官 退:不在朝廷做官3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35、微斯人,吾誰與歸 微:沒有 歸:歸依三、常見重點問題簡答1、出自本文的成語百廢俱興 政通人和 氣象萬千 心曠神怡 浩浩湯湯 先憂后樂 氣象萬千 波瀾不驚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2、用課文語句填空①寫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②作者寫本文的原因是:屬予作文以記之③表現(xiàn)洞庭湖“勝狀”或“岳陽樓大觀”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④前人之述備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賢今人詩賦⑤“遷客騷人”覽物之情有哪兩種?:悲 和 喜;作者認為覽物之情應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登斯樓也中的“斯樓”是指“岳陽樓”⑦在句子“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 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⑧在句子“是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是指:居廟堂之高;“退”是指:處江湖之遠⑩在句子“是進亦憂,退亦憂”中,“進亦憂”是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退亦憂”是指: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⑾本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闊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⑿本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政治抱負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⒀句子“微斯人,吾誰與歸”中“斯人”是指:古仁人⒁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⒂《岳陽樓記》中最能表達作者政治見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⒃“遷客騷人”抒發(fā)“覽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3.作者寫“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目的是什么?說明滕子京雖然被貶謫,卻依然積極進取,有“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4.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仍然“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奮發(fā)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5.“銜遠山,吞長江”用“銜”和“吞”寫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點?生動表現(xiàn)了遠山、長江和洞庭湖的關系,寫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氣勢6.第二段表明“岳陽樓之大觀”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點怎樣?“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表現(xiàn)了洞庭湖景象開闊而多變化的特點,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7.作者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有聯(lián)系嗎?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吻合:洞庭湖景色開闊,極有氣勢,這與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宏偉氣度吻合8.三、四兩段寫出哪兩種不同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覽物之情?景色一:天氣陰冷(陰); 相關覽物之情: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 相關覽物之情: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喜)9.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的實質是什么? 他們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10.作者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之心11.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闊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天下為己任)12.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與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遷客騷人: 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開闊的胸襟,以天下為己任)14.“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分別指什么?“進”和“退”分別照應什么?“居廟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處江湖之遠”指不在朝廷做官“進”照應 “居廟堂之高”, “退”照應 “處江湖之遠”14.用原文語句回答怎樣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滕子京的勸勉,結尾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慨就全文來看,這句有何言外之意?一方面 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 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16.“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17.本文以作“記”為名,借題發(fā)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18.“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種‘樂”, “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是一種‘樂’.兩種“樂”有何不同?答:前者是個人因“物”因“己”而樂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樂”而樂19.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的抒情)20.(1)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么會產(chǎn)生一悲一喜的結果? 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好才會“心曠神怡”(2)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么?)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xiàn)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3)作者用兩段文字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與“古仁人之心”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懷和高尚情操(4)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20、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為”持什么態(tài)度?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 否定21、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 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22、“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qū)別在哪里?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23、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24、第④段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情懷(范仲淹是北宋名臣,關心民生疾苦,一心為國,心憂天下蒼生此句表現(xiàn)他把國家的憂患放在首位,把個人的歡樂放在最后,表現(xiàn)了為國擔憂、為民著想的美好品質)25.下面一則鏈接材料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什么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鏈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表達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強調為人要有寬闊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激勵古往今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無私奉獻孟子:強調君王應該重視百姓,關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為先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26、“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結合現(xiàn)實生活評價一下“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評價:古代的仁人,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人生的路上,有寵有辱,有喜有悲,我們也應該有古仁人的心態(tài):悲則泰然,喜則淡然27.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曾激勵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的歷史,這樣的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你能從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這樣的例子嗎? 答:明代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8、岳陽樓風景管理處擬在門票上印制“岳陽樓簡介”,請你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代寫一段說明性文字岳陽樓位于湖南岳陽,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登上此樓,可以觀賞洞庭湖的壯美景色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抒懷,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千古絕唱《岳陽樓記》,岳陽樓因此聞名天下(位置、自然景觀特點、人文價值等方面來寫)29、請你簡單評價一下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先憂后樂”的思想是作者對待仕途進退和報效國家的道德準則,在封建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客觀上有利于人民從本質上講,他的“憂天下”的主張是憂君思想,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鑒和教育意義四、翻 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yè),各種荒廢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增它原來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人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一湖它連接著遠處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連續(xù)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潛伏起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chǎn)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萬里碧綠;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水中暢游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茂盛并且青綠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潛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悅;榮辱全忘,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則為百姓擔憂;不處在荒遠的江湖中,則替君主擔憂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擔憂,推舉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那么我同誰一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醉翁亭記“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遞進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遞進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表承接6.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9.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10.往來而不絕者:表修飾11.臨溪而漁:【有爭議】Ⅰ.當“臨”為動詞時,表順接 Ⅱ.當“臨”為介詞時,表修飾12.溪深而魚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15.起坐而喧嘩者:表并列16.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2.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助詞,的3.名之者誰:代詞,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詞,的5.山水之樂:助詞,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詞,指代“山水之樂”7.山間之朝暮也:助詞,的8.宴酣之樂:助詞,的9.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詞類活用1. 山行六七里 山:沿著山谷,名詞作狀語2.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然:像鳥兒的翅膀張開一樣,名詞作狀語3. 名之者誰 名: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4. 自號曰醉翁也 號:取名,名詞用作動詞5.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意動用法;(后)樂:樂趣,名詞6. 至于負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7. 雜然而前陳者 前:在前面,名詞作狀語8. 太守宴也 宴:設宴,名詞作動詞古今異義詞非絲非竹【竹: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四時之景不同【時:古義:季節(jié);今義:時間】野芳發(fā)而幽香【發(fā):古義:開放;今義:散發(fā)】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義:情趣;今義:愿望,心愿】林霏開【開:古義:消散;今義:打開】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一詞多義1.歸:太守歸而賓客從:回去 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暮而歸:回來2.謂:太守謂誰:為,是 太守自謂也:命名3.臨: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臨溪而漁:靠近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草木茂盛的樣子5.樂山水之樂:樂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歡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感到快樂特殊句式1.倒裝句: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狀語后置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2.判斷句:環(huán)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斷語氣)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廬陵歐陽修也(“也”表示判斷語氣)3.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出自本課的成語 1、【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 2、【峰回路轉】 亦作「山回路轉」 ①本義指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經(jīng)歷曲折后,出現(xiàn)新的轉機 3、【醉翁之意不在酒】 通常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也比喻別有用心 4、【水落石出】 本意是水位下降后石頭顯露出來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5、【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6、【風霜高潔】 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7、【前呼后應】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應答現(xiàn)多用來比喻寫文章結構嚴謹,首尾呼應①美國在聯(lián)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別國內(nèi)政②這個案情十分復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水落石出)不可課文翻譯 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許多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清流)從兩座山峰中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huán),路路彎轉,有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客人來這里喝酒,喝了少許就醉了,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光水色中啊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就消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高氣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的人們在出游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雜七雜八地擺放在前面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起來坐下,大聲喧嘩的,是眾位賓客歡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陽落山,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隨啊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兒到處鳴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喝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歐陽修啊理解默寫①、寫醉翁亭命名的緣由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②、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④、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歸而巖穴暝;⑤、寫春景的句子是:野芳發(fā)而幽香;⑥、寫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陰;⑦、寫秋景的句子是:風霜高潔;⑧、寫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寫游瑯琊山的情形,共寫了哪四個場面: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⑩、表現(xiàn)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⑾、表現(xiàn)禽鳥樂的句子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⑿、照應“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13)、太守之樂其樂中的太守的“樂”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之樂”閱讀理解1、全文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勢,以及命名的經(jīng)過,解釋“醉翁”的含義,表現(xiàn)作者寄情山水尋找樂趣的心情 第二段,寫亭外山間景物的美麗可愛,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千變?nèi)f化,美妙無比,使人感到樂趣無窮 第三段,寫滁州人的游樂和作者同賓客游宴的歡樂情景,表現(xiàn)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間與民同樂的歡快心情 第四段,寫作者游醉回歸和愉快心情,進一步表現(xiàn)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交代歸來后寫了這篇《醉翁亭記》 2、內(nèi)容主旨: 全文以“樂”字貫穿,通過對滁州優(yōu)美風景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與民同樂的思想3、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么?寫景的作用是什么?由遠而近;寫醉翁亭周圍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引出醉翁亭,為下文寫太守與民同樂作鋪墊7、請抓住一個特點,對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進行賞析示例:語言簡潔這一小節(jié)寫了山間的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每種都抓住最主要的特點,只寫了一句話言簡意賅,作者的情感也蘊涵在里面(大意正確即可)8、第三段中有四幅畫面,請用簡潔的文字概述出來,并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滁州的人如此興高采烈地出游,因為生活安定富足,這與太守的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人民安居樂業(yè)而高興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9、本文以樂為線索,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達了歐陽修怎樣的情懷?(或文章的主題)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貶后悠然自得的曠達情懷10、簡要闡述本文中“醉”和“樂”之間的關系“醉”和“樂”是統(tǒng)一的作者因樂而醉,醉又增添了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11、“太守之樂”具體有哪些?其本質是什么?(1)“山水之樂”;(2)“宴酣之樂”;(3)“樂人之樂”三樂歸一,其本質都是“與民同樂”1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太守之樂其樂”的含義一是借欣賞山水秀麗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與眾人游瑯琊山,寄寓與民同樂的理想 13、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來看,兩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處?兩人有都被貶的政治遭遇,但都“不以己悲”,都具有“憂民”及“與民同樂”的思想,都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15認為文中太守的生活態(tài)度是什么?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答:太守的生活態(tài)度是積極樂觀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就怨天尤人,不去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況下,沒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與民同樂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14、《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桃花源記》與《醉翁亭記》一樣,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懷之作請根據(jù)提示,在空白處填上與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點相關的詞語 《岳陽樓記》回蕩著憂樂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記》洋溢著與民同樂的和諧之音 《小石潭記》彌漫著悄愴幽邃的凄寒之風 《桃花源記》飄逸著寧靜祥和的理想之風 5、對聯(lián):①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范仲淹以天下為憂②岳陽樓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下歐陽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歐陽修與民同樂)湖心亭看雪文學常識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讀音更(gēng)定 擁毳(cuì)衣 崇禎(zhēn) 霧凇(sōng) 沆碭(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 鋪氈(zhān)對坐 余拏(ráo)一小舟 強( )注釋1、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1644)2、俱:都3、絕:消失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定,開始5、余:第一人稱代詞,我 6、拏:通“橈”,撐(船)7、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8、霧凇沆碭:冰花一片彌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氣凇,從湖面蒸發(fā)的水汽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10、惟:只有11、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這里指蘇堤一,數(shù)詞痕,痕跡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像小草一樣微小)13、而已:罷了14、氈:毛毯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16、拉:邀請17、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19、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20、及:等到21、舟子:船夫22、喃喃:低聲嘟噥23、莫:不要24、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后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25、更:還26、癡似:癡于,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一詞多義一: 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長堤一痕: 數(shù)目,最小的正整數(shù),大寫是“壹”更: ①是日更定: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②更有癡似相公者 還是: ①是日更定:這 ②問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斷或解釋絕: ①湖中人鳥聲俱絕:消失 ②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與世隔絕通假字拏一小船: 拏,通“橈”,撐船問答題1、作者寫雪景,為什么要著力去寫堤、亭、舟、人?側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層次清楚地描繪了一幅天地茫茫,渾然難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畫,情趣盎然2、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余嗎?為什么?(寫湖心亭巧遇兩人的情節(jié)的作用?) 不多余因為寫湖心亭上兩個金陵人對坐飲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為文章開出另一境界,一是使文章富有波瀾,給沉寂渾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氣和一分暖色,給人以一種欣逢知己的驚喜二是借他人之口抒發(fā)知已難逢的惆悵,真實地體現(xiàn)作者的情緒變化癡”情人不只“我”一個,巧妙的側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3、結尾的“癡”有何含義和作用?(結尾舟子的話表達了作者的怎樣的情感?) “癡”的含義應是“癡迷”“著迷”,為西湖的雪景而迷,為故國的山河而迷,也為知音難覓而迷作用是畫龍點睛,點明了文章的主旨4、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xiàn)了,這是不是矛盾? 這里并不矛盾這樣寫突出自已與舟子的志趣不同,反襯自己清高與孤傲的情懷,這個小小的尾聲,如輕舟蕩漿,使人感到文情搖曳,余味無窮5、“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6、“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么表達作用?(提示:要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面答) (“獨”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聯(lián)系全文看,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生活態(tài)度在《愛蓮說》中也有相似的語句,請寫出來) 映襯出環(huán)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癡”: 清高與孤傲的情懷,為下文作伏筆7、“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顯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8、“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xiàn)出人物什么感情? “強”表現(xiàn)作者的喜悅和豪爽心情;“拉”表現(xiàn)客人的喜悅心情9、“癡”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么心情?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和清高與孤傲的情懷10、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以記敘開頭,以議論結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靜中有動,寂中有聲11、量詞“痕、點、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視覺的移動,使人感嘆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滄海一粟,同時使畫面有如一幅水墨畫,增添無窮美感,體現(xiàn)了作者煉字的功力12、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1)看雪的時間: 凌晨; (2)看雪的地點: 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兩人;(4)看雪的氛圍:寂靜、空曠、混沌、孤獨的氛圍;(5)看雪的方式:劃一小船獨往; (6)看到的雪景: 白茫茫一片13、 作者在亭上與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景,與下列詩句中哪兩句相似( B )A.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D.君向瀟湘我向秦14、古往今來詠雪的古詩文極多,請摘錄幾聯(lián)(不少于4聯(lián))①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②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③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理解性填空1、點明時間地點及當時環(huán)境的句子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描寫雪景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3、點明作者偶遇知音的驚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強飲三大白而別4、以舟子的喃喃之語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八、課文內(nèi)容理解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想一想這句中“絕”字的妙在何處?①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③一個“絕”字,從聽覺入手,描繪了一幅人鳥受凍,悄然無聲,不敢外出的寒冬靜默圖2、“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么表達作用?映襯出環(huán)境的幽靜、空曠,表現(xiàn)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癡”(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3、“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顯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4、“與云與山與水、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詞對表達中心有何作用?副詞、數(shù)量詞的使用,于微觀中顯出宏觀,把鋪天蓋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寫出了視覺的移動,使人感嘆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滄海一粟5、“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xiàn)出人物什么感情?“強”表現(xiàn)作者的喜悅和豪爽心情;“拉”表現(xiàn)客人的喜悅心情6、哪些動詞表現(xiàn)作者的“癡”? “癡”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么心情?①拏、擁、往、看 ②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 ③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7、作者引用舟子的話有什么用意?作者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癡”字的贊賞,作者的確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襯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賞雪,收獲頗大,印象極深②畫龍點睛,深化意境對此迷人雪境,“癡”情人不只“我”一個,這也是一種巧妙的側面烘托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連下了好幾天,湖中行人,飛鳥的各種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米粒般的兩三個人罷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那兩個人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他們)邀請我一同喝酒我盡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辭(我)問他們的姓氏,原來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情(于山水),還有像您一樣(甚至比您更)癡情(于山水)的人呢”(附全文)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行路難(其一)詞句注釋⑴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⑵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⑶箸(zhù):筷子⑷“閑來”二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碧,一作“坐”⑸“多岐路”二句: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安,哪里⑹長風破浪:比喻實現(xiàn)政治理想據(jù)《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⑺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白話譯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但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過黃河,堅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遙想當年,姜太公磻溪垂釣,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劉禹錫從小愛下圍棋,與專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詔王叔文很要好太子當上皇帝后,他的教師王叔文組閣執(zhí)政,就提拔棋友劉禹錫當監(jiān)察御史后來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后,劉禹錫被貶到外地做官,寶歷二年(826年)應召回京冬天途經(jīng)揚州,與同樣被貶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詞句注釋⑴酬:答謝,酬答,這里是指以詩相答的意思用詩歌贈答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見贈:送給(我)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帶古時四川東部屬于巴國,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屬于楚國劉禹錫被貶后,遷徙于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qū),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這些地方⑶二十三年:從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至寶歷二年(826年)冬應召,約22年因貶地離京遙遠,實際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說23年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置:放置棄置:貶謫(zhé)⑷懷舊:懷念故友吟:吟唱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jīng)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思舊賦》 序文中說:自己經(jīng)過嵇康舊居,因寫此賦追念他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⑸到:到達翻似:倒好像翻:副詞,反而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jīng)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jīng)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xiāng)恍如隔世的心情⑹側畔:旁邊⑺沉舟、病樹:這是詩人以沉舟、病樹自比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⑼長(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長:增長,振作白話譯文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水調歌頭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句注釋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⑵達旦:到天亮⑶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并稱“三蘇”⑷把酒:端起酒杯把,執(zhí)、持⑸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⑹乘風:駕著風;憑借風力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⑺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⑻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jīng)不住,承受不了勝:承擔、承受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玩弄,欣賞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⑾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 雕飾華麗的門窗⑿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遺憾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⒀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⒁但:只⒂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原指美好的事物本次指月亮作品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遺憾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要點梳理一、課文內(nèi)容概說1.《故鄉(xiāng)》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國農(nóng)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作者回鄉(xiāng)期間,耳聞目睹了農(nóng)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xiàn)實,加之在這個社會中求索了幾十年,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xiāng)》這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安排,依據(jù)“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揭示了封建等級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反映了當時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敗,農(nóng)民極度貧困的現(xiàn)實,揭示了導致農(nóng)民貧困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的徹底否定和對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喚人民群眾共同為實現(xiàn)新生活而努力奮斗2.《我的叔叔于勒》寫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當時的法國資產(chǎn)階級不僅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而且也和小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起來小資產(chǎn)階級貧困破產(chǎn)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一部分不甘心破產(chǎn)的小資產(chǎn)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fā)橫財?shù)纳罚瑝粝胫谐蝗昭p萬貫榮歸故里本篇小說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出來的通過菲利普夫婦對于勒前后截然不同態(tài)度的描寫,形象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3.《孤獨之旅》節(jié)選自《草房子》,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學為背景,描繪了桑桑、杜小康、禿鶴等幾個少男少女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既彌漫著艱辛與苦痛,又閃爍著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節(jié)選部分寫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時的悲愴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種優(yōu)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績最好的學生一次意外變故,家中破產(chǎn),他被迫輟學,跟隨父親背井離鄉(xiāng)去放鴨文章通過記敘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jīng)歷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孤獨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二、字詞匯總1.字音字形 陰晦huì 裝弶jiàng 潮汛 xùn 腳踝huái 鄙bǐ夷 隔膜mó 嗤chī笑 愕è然 惘wǎng然 恣睢zì suī 祭祀sì 潺潺chán 黛dài 髀bì 瑟sè縮 蕭索xiāo suǒ 嬉xī鬧 覓食mì 秕谷bǐ 鵓鴣 bó gū 顴骨quán 折本shé 伶仃líng dīng 猹chá 獾 huān 寒噤 jìn 棧zhàn橋 煞shà白 發(fā)窘jiǒng 抽噎yē 拮jié據(jù) 牡蠣 lì 女婿 xu 襤褸 lánlǚ 撬開 qiào 闊綽 chuò 嬉鬧xī 覓食mì 驅除qū 舊茬兒chá 凹地āo 摻雜chān 戳破 chuō 給予jǐ yǔ 磨損mó 撩逗1iáo 歇xiē 斯底里 2.重點詞語陰晦:陰沉昏暗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伶仃: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瘦弱愕然:吃驚的樣子鄙夷:看不起嗤笑:譏笑大抵:大概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樣子恣睢:放縱,放任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拮據(jù) :手頭緊,經(jīng)濟狀況不好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十拿九穩(wěn):形容很有把握襤褸:形容衣服破爛文雅:(言談、舉止)溫和有禮,不粗俗煞白:面色極白,沒有血色張皇:驚慌,慌張狼狽: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詫異:覺得十分奇怪、十分驚訝鄭重其事:形容對待事情非常嚴肅認真家底 :家里長期積累起來的財產(chǎn)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置之不理 :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例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積極 響應“光盤行動”的倡議,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費嬉鬧:嬉笑打鬧撩逗:挑逗,招惹膽怯:膽小,畏縮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風雨來勢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罵孩子,神經(jīng)質地抱住老婆哭鼻子倉皇:匆忙而慌張十拿九穩(wěn):形容很有把握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出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難以理解三、文體常識小說常識:1、定義:以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和環(huán)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2、小說的分類: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3、小說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 (神態(tài))5、故事情節(jié):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序幕、尾聲)6、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四、作者作品1.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許多本雜文集,都收在《魯迅全集》里2.莫泊桑(1850-1893),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長篇小說有《漂亮朋友》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chǎn)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3.《孤獨之旅》節(jié)選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軒,江蘇鹽城人,197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草房子》獲得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五、文章主旨1.《故鄉(xiāng)》以“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后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nóng)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chǎn)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愿望 2.《我的叔叔于勒》通過展示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小資產(chǎn)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的特點,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對窮于勒的憐憫,表達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3.《孤獨之旅》通過杜小康與父親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jīng)歷的敘述,描寫了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揭示了挫折、孤獨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六、經(jīng)典詞句積累(一)思鄉(xiāng)詩句積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岑參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王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二)寫苦難的名言1.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2.好的木材并不在順境中生長,風越強,樹越壯——馬里歐特在寒冷中顫抖過的人倍覺太陽的溫暖,經(jīng)歷過各種人生煩惱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貴——懷特曼3.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著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托爾斯泰4.對著困難搖頭,就無權在勝利面前點頭微笑——伏爾泰學部編九上第五單元知識總結一、課文內(nèi)容梳理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從兩個方面批駁對方觀點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即國民黨當局,“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說中國人曾經(jīng)有過‘他信力’”,“現(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另一方面,用事實證明“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最后得出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懷疑與學問》一文,圍繞“懷疑”與“學問”的關系論述了“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一論點作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啟發(fā)讀者在學習中要有懷疑精神,認為只有善于提出疑問,積極思索,認真辨別,才能獲得真才實學3.《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一文,由一個包含四個圖形的問題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然后層層推進,引申出“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需要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必須具備的要素和區(qū)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根據(jù)的相關論述最后得出結論: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4.《創(chuàng)造宣言》一文中,作者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chuàng)造”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提出了“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的觀點,最后發(fā)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都應該創(chuàng)造,都能夠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造宣言二、字音字形第17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玄虛( xuán xū ) 渺茫( miǎo máng ) 麻醉( má zuì ) 籠罩( lǒng zhào )家譜( jiā pǔ ) 脊梁( jǐ liáng ) 摧殘( cuī cán ) 倘若( tǎng ruò )污蔑( wū miè )搽chá 前仆后繼( qián pū hòu jì )誆騙(kuāng piàn) 自欺欺人( zì qī qī rén )埋頭苦干( mái tóu kǔ gàn ) 舍身求法( shě shēn qiú fǎ )不足為據(jù)( bù zú wéi jù ) 懷古傷今( huái gǔ shāng jīn )省悟( xǐng wù 脂粉( zhī fěn )第18課《懷疑與學問》顧頡剛( gù xié gāng ) 程頤( chéng yí ) 張載( zài ) 譬如( pì rú )兇險( xiōng xiǎn ) 視察( shì chá ) 輕信( qīng xìn )腐草為螢( fǔ cǎo wéi yíng )不攻自破( bù gōng zì pò )虛妄( xū wàng ) 盲從( máng cóng ) 步驟(bù zhòu)折扣( zhé kòu ) 懶惰( lǎn duò ) 流俗( liú sú ) 塾師(shú shī)墨守( mò shǒu ) 停滯( tíng zhì ) 大儒( dà rú )第19課《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根深蒂固( gēn shēn dì gù ) 壓榨( yā zhà ) 淵博( yuān bó )孜孜不倦( zī zī bù juàn ) 鍥而不舍( zī zī bù juàn )汲取(jí qǔ) 模式( mó shì ) 探求( tàn qiú )創(chuàng)意( chuàng yì )行之有效( xíng zhī yǒu xiào ) 持之以恒( chí zhī yǐ héng )不言而喻( bù yán ér yù )羅迦 jiā 工細( gōng xì ) 駕馭( jià yù )第20課 《創(chuàng)造宣言》塑像( sù xiàng ) 中傷( zhòng shāng ) 倘使( tǎng shǐ )懶惰( lǎn duò ) 遁詞( dùn cí ) 啞口無言( yǎ kǒu wú yán )自暴自棄( zì bào zì qì ) 走投無路( zǒu tóu wú lù )懦夫( nuò fū ) 豢養(yǎng)( huàn yǎng ) 魯鈍( lǔ dùn )參天( cān tiān ) 樵夫( qiáo fū ) 繁殖( fán zhí )崇拜( chóng bài ) 監(jiān)牢( jiān láo ) 灌溉( guàn gài )三、重點詞語1.玄虛:空而不切實,不可信2.誆騙:說謊話騙人誆,哄騙3.前仆后繼: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繼續(xù)跟上來,形容英勇奮斗,不怕犧牲4.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話或手法來欺騙別人,既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5.不足為據(jù):不能作為依據(jù)6.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潰敗了,多形容觀點、情節(jié)等站不住腳,經(jīng)不起反駁或責問7.根深蒂固:比喻基礎穩(wěn)固,不容易動搖8.行之有效:指某種方法或措施已經(jīng)實行過,證明很有效用9.孜孜不倦:勤奮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10.持之以恒:長久地堅持下去11.不言而喻: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喻,明白12.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很容易做13.鍥而不舍: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堅持到底,不半途而廢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14.畫龍點睛: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傳神15.自暴自棄: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進16.走投無路:無路可走,無處投奔,比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形容處境極端困難17.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信背離,形容十分孤立18.山窮水盡:山和水都到了盡頭,前面再沒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絕境四、文學常識1、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杰作,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二心集》《且介亭雜文》2、顧誦坤,字銘堅,號頡剛;小名雙慶,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著有《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三皇考》3、羅迦?費·因格是當代美國實業(yè)家、學者、創(chuàng)造學家,是「創(chuàng)意思考顧問公司」的創(chuàng)立人與總裁代表作有《當頭棒喝》《踢醒沉睡之心》4、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戰(zhàn)士戰(zhàn)士,愛國者,他在實踐中創(chuàng)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上的一座豐碑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中國大眾教育問題》等第六單元一、解釋下列詞語1.怨悵:怨恨2.兀的:怎能語氣助詞,與否定詞連用,表示反問3.喏喏連聲:恭敬地連連答應喏喏,應諾聲4.面面廝覷:互相望著發(fā)愣5.帶挈:提攜6.見教:指教(我)7.體統(tǒng):規(guī)矩8.夾七夾八:形容說話亂七八糟,沒有條理9.央及:懇求,請求10.華居:對對方住宅的客氣稱呼11.存恤:愛惜,體恤12.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13.如雷貫耳:像雷聲傳入耳朵形容名聲很大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要點梳理一、課文內(nèi)容概說1.《智取生辰綱》節(jié)選自《水滸傳》第十六回寫的是楊志押送生辰綱去往東京,在途中(黃泥岡)被晁蓋吳用等用計奪取的經(jīng)過故事集中反映了蔡京、梁中書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者與廣大農(nóng)民的矛盾,熱情歌頌了起義農(nóng)民的大智大勇與組織才能第十六回在全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此之前,小說主要描寫了魯智深、林沖等個別英雄人物的抗爭而"智取生辰綱"則是起義農(nóng)民的集體行動,是梁山泊英雄聚義的開始2.《范進中舉》選自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作品以范進中舉為中心展開故事情節(jié),把各種人物搬到生活的舞臺上,調動諷刺藝術的各種手段,把一幕幕精彩場面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尤其是通過范進和胡屠戶這兩個典型形象的塑造,無情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摧殘和對人們思想的腐蝕,活現(xiàn)出某些人物的卑污靈魂,譴責了追求功名富貴的骯臟思想和封建社會的丑惡3.《三顧茅廬》選自《三國演義》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說明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曠世奇才4.《劉姥姥進大觀園》節(jié)選自《紅樓夢》,本文通過劉姥姥進大觀園后被鴛鴦和鳳姐取笑一事,體現(xiàn)了劉姥姥率直、風趣、熱情、淳樸的鄉(xiāng)下人本色和非比尋常的親和力同時,也通過劉姥姥的活動,突出了賈府的極度奢華二、單元字詞匯總1.字音字形 趲行 zǎn 虞候 yú 嗔怪chēn 尷尬 ɡān gà 樸刀pō 怨悵chànɡ 聒噪ɡuō 死心塌tā地 星宿xiù 齋公zhāi 醉醺xūn 癩lài蛤蟆 閻yán王 緊攥zuàn 帶挈qiè 腆tiǎn 啐cuì 嗑hé 諱huì 兀wù 綰wǎn 軒敞chǎng 瘟wēn 桑梓zǐ 拜謁yè 綸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傾頹 tuí 存恤xù 殆盡dài 疏懶l(wèi)ǎn 鄙bǐ賤 如雷貫guàn耳 茅塞sè 頓開 筵 yán 席 瀟湘xiāo 篾片miè 發(fā)怔zhèng 麈尾zhǔ 砒霜pī 蓼溆liǎo岔氣chà 促狹cù 戧金qiàng 秋爽齋zhāi2.重點詞語趲行:趕路干系:責任恁地:這樣地,如此怨悵:怨恨兀的:怎么兀自:尚且,還逞辯:賣弄口舌窺望:暗中觀察面面廝覷:互相望著發(fā)愣聒噪: 聲音雜亂;吵鬧死心塌地: 形容主意已定,決不改變帶挈: 提攜本文指“讓你沾我的光,得到好運氣”唯唯連聲: 連連答應唯唯,答應的聲音體統(tǒng):規(guī)矩見教:指教腆著:挺著摸門不著:意思是被罵暈了,不得要領,不知該怎么辦火候:這里指寫文章的功夫商酌:商量斟酌權變:隨機應變桑梓:家鄉(xiāng)作揖:拱手行禮 倒運:倒霉,交上壞運狗血噴頭:形容罵得很兇 商酌:商量,考慮不省人事: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省,知覺、明白怪道:難怪,怪不得一徑:徑直捏絲戧金:把捏成各種圖案花紋的金絲嵌在器物上戧金,在器物圖案上嵌金篾片:舊時稱在豪富人家?guī)烷e湊趣的人敁敠:估計,盤算現(xiàn)在一般寫作“掂掇”調停:安排處理麈尾:古人閑談時拿著驅蟲、撣塵的用具撮弄:戲弄不伏手:不稱手,不好用肏攮:方言,文中是弄一個來吃的意思促狹鬼兒:愛捉弄人的人促狹,愛捉弄人三、文體常識章回體小說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時期的“講史話本”發(fā)展而來的“講史”就是說書的藝人們講述的歷代興亡和戰(zhàn)爭故事講史一般都很長,藝人在表演時必須分為若干次才能講完每講一次,就等于后來章回體小說中的一回在每次講說以前,藝人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nèi)容,這就是章回體小說回目的起源章回體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說”和“看官”等字樣,正可以看出它與話本之間的繼承關系四、作者作品1.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彥端,號耐庵 中國古代著名作家,曾中進士,做過官,與當?shù)勒卟缓停髼壒倩丶遥瑥氖轮鳎砷L篇古典小說《水滸傳》《水滸傳》原名《江湖豪客傳》當時禁書,后被人改名為現(xiàn)在的《水滸傳》它是我國第一部歌頌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長篇白話小說,它以北宋農(nóng)民起義為主要題材,通過一系列官逼民反的生動故事,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暴露了封建階級統(tǒng)治的腐朽,歌頌了人民群眾的反抗精神生平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xù)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說他原籍蘇州,后遷淮安,為至順辛未進士,曾官錢塘二載,以不合當?shù)罊噘F而棄官歸里,閉門著述2.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后來又自稱秦淮寓客,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共55回,全書由許多故事連綴而成,貫穿全書的主題是反對科舉制度和揭露封建禮教對人的毒害,諷刺因熱衷于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它是一幅刻畫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會儒林百丑圖全書用白話寫成,語言準確、生動、幽默,細節(jié)描寫傳神,人物栩栩如生,取得了極大的藝術成就3.羅貫中(約1330 -約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從他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出,他對黑暗腐敗的封建政治很不滿,痛恨暴君、暴政,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統(tǒng)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演義小說該書以東漢末年到西晉簡歷期間的社會歷史為背景,著重敘述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反映了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政治腐敗、生靈涂炭、農(nóng)民起義、諸侯割據(jù)的社會現(xiàn)實該書結構宏大,情節(jié)曲折,塑造了數(shù)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顧,拜訪4.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才華橫溢,最偉大的貢獻在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紅樓夢》是他嘔心瀝血“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產(chǎn)物,可惜由于他早逝,在他生前,小說沒有最后完稿他只寫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鶚續(xù)寫的《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講述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五、文章主旨1.《智取生辰綱》通過對楊志與老都管、兩個虞候及眾軍漢之間的矛盾和楊志與晁蓋一行人斗智斗勇的過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刻畫了楊志精明能干、小心謹慎、蠻橫急躁、見識過人的性格特征,形象地表現(xiàn)出晁蓋、吳用等英雄的智慧、膽識和力量,謳歌了他們的智慧、膽識和協(xié)作一致的精神2.《范進中舉》作品以范進中舉為中心展開故事情節(jié),把各種人物搬到生活的舞臺上,調動諷刺藝術的各種手段,把一幕幕精彩場面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尤其是通過范進和胡屠戶這兩個典型形象的塑造,無情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摧殘和對人們思想的腐蝕,活現(xiàn)出某些人物的卑污靈魂,譴責了追求功名富貴的骯臟思想和封建社會的丑惡3.《三顧茅廬》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說明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曠世奇才4.《劉姥姥進大觀園》通過劉姥姥進大觀園后被鴛鴦和鳳姐取笑一事,體現(xiàn)了劉姥姥率直、風趣、熱情、淳樸的鄉(xiāng)下人本色和非比尋常的親和力同時,也通過劉姥姥的活動,突出了賈府的極度奢華,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部編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梳理?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部編九年級語文上冊知識點梳理
第一單元知識要點梳理一、課文內(nèi)容梳理《沁園春?雪》這首詞,作者上闕寫北國雪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下闕抒情議論,氣雄萬古,風流豪壯。抒發(fā)了作者的豪情壯志以及堅信心勝的信心。全詞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意境壯美雄渾、氣勢磅礴,感情奔放,胸懷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是中國詞壇詠雪抒懷的杰作。《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表達了對祖國無比的愛。《鄉(xiāng)愁》以一個游子的感觸,通過一系列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鄉(xiāng)愁具體化,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表達了華夏兒女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代表作之一,關于該詩的創(chuàng)作意圖,有兩種說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表達了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出生帶來的的喜悅,是一位母親對新生命的“愛的頌歌”。《我看》用生動的詞匯,描繪了美麗的自然畫面。表達了人的愛,是大自然的賜予,最終人的愛又將回歸于大自然之中去的主題。二、單元字詞匯總1.字音莽莽(mǎng) 分外(fèn) 妖嬈(ráo) 稍遜(xùn) 風騷(sāo) 成吉思汗(hán)今朝(zhāo) 數(shù)風流人物(shǔ) 洶涌(yǒng) 刮著(guā) 腐爛(fǔ) 娉婷(pīnɡ) 鮮妍(yán) 冠冕(ɡuān)(miǎn) 浮動(fú) 呢喃(ní) 豐潤(rùn) 紅暈(yùn) 憂戚(qī) 枉然(wǎnɡ) 諧奏(zòu) 飄逸(yì) 坦蕩(tǎn) 搖曳(yè) 翅翼(yì)2.字形sī(嘶)啞 hóu(喉)嚨 悲fèn(憤) lí(黎)明 郵piào(票) 墳mù(墓) 海xiá(峽) 云yān(煙) 輕línɡ(靈) 莊yán(嚴) 柔nèn(嫩) é(鵝)黃 liánɡ(梁)間 nínɡ(凝)望 màn(漫)游 吹xī(熄) 沉zuì(醉)3.解詞莽莽:形容原野遼闊,無邊無際。須晴日:等到。妖嬈:嬌艷美好。折腰:彎腰行禮,這里是傾倒的意思。略輸文采:這里是“差、失”的意思。天驕:天之驕子。俱往矣:都。風流人物:這里指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嘶啞:聲音沙啞。洶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滾。激怒:停止、停息。溫柔:溫和柔順。腐爛:有機體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壞。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tài)美。鮮妍:鮮艷。呢喃:本課形容燕子的叫聲。憂戚:憂傷煩惱。戚,悲傷。枉然:白白地。飄逸:漂浮,飄散。流盼:轉動目光觀看。盼,看視。搖曳:搖蕩,晃動。三、文學常識1.宋詞: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詞,又稱長短句、樂府、近體樂府、詩余”。 詞,萌發(fā)于隋唐之際,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 最初的詞都可以配合音樂來唱。“詞”按字數(shù)一般分為小令(58字以內(nèi))、中調(59到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一首詞詞可以沒有題目,但不可以沒有詞牌。詞牌是詞譜的名稱。詞譜的數(shù)目繁多,到清代康熙時期,總數(shù)應在一千以上,如《如夢令》、《西江月》、《蝶戀花》、《念奴嬌》等。詞的單位量詞稱為“片”或“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一首詞的兩段分別稱上、下片或上、下闋。宋詞主要有兩種主要藝術風格——婉約與豪放。“豪放派”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婉約派”以“李清照”“柳永”“秦觀”為代表。2.現(xiàn)代詩歌:現(xiàn)代詩歌是指“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詩歌。中國近現(xiàn)代詩歌的主體新詩,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它是適應時代的要求,以接近群眾的白話語言反映現(xiàn)實生活,表現(xiàn)科學民主的革命內(nèi)容,以打破舊體詩 格律形式束縛為主要標志的新體詩。“現(xiàn)代詩”名稱,開始使用于1953年—紀弦創(chuàng)立“現(xiàn)代詩社”時確立。現(xiàn)代詩歌特點有:(1)形式自由。(2)內(nèi)涵開放。(3)意象經(jīng)營重于修辭。(4)有高度的概括性、鮮明的形象性、濃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諧的音樂性,形式上分行排列。3.作者作品1.《沁園春·雪》的作者是毛澤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新中國的締造者,他的詩文大氣、開闊、雄渾、磅礴而又灑脫。2.“風騷”原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3.《我愛這土地》選自《艾青詩選》,作者艾青,原名蔣正涵。《我愛這土地》選自《艾青詩選》,作者艾青,原名蔣正涵。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這首詩奠定了他詩歌的基本藝術特征和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被認為是中國現(xiàn)代詩的代表詩人之一。4.《鄉(xiāng)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詩人和詩評家。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表達了華夏兒女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5.(1)《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作者是林徽因,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建筑師、詩人、作家,新月派詩人之一。6.穆旦,原名查良錚,曾用筆名梁真,現(xiàn)代主義詩人、翻譯家,是“九葉詩派”的代表性詩人。代表作有《探險隊》《穆旦詩集》《旗》《穆旦詩選》《穆旦詩文集》等。四、文章主題思想1.《沁園春·雪》這首詞詠雪言志,抒發(fā)了詞人對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偉大的抱負。充分表現(xiàn)了當代無產(chǎn)階級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壯志。2.《我愛這土地》詩人借土地抒發(fā)自己對處于日本鐵蹄蹂躪下祖國深沉的愛和為國獻身的熱情。表達了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3.《鄉(xiāng)愁》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愛國之情,表達了華夏兒女盼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愿望。第二單元要點梳理一、課文內(nèi)容梳理1.《敬業(yè)與樂業(yè)》是梁啟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華職業(yè)學校為學生所作的演講,對學生進行職業(yè)道德啟蒙教育,有很強的針對性。這篇講演針對聽者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論題,深入地論述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才能做到“敬業(yè)與樂業(yè)”,并殷切地希望大家發(fā)揚“敬業(yè)、樂業(yè)”的精神,去過人類理想的生活。2.《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和飽含深厚人道主義的精神,熱情贊美了圓明園的美麗和藝術價值,強烈譴責了侵略者焚毀文明的罪行,表現(xiàn)出作者不畏強權,仗義執(zhí)言的偉大氣魄。3.《論教養(yǎng)》文章從什么是教養(yǎng),到剖析教養(yǎng)的重要表現(xiàn)——優(yōu)雅風度,最后點出教養(yǎng)的本質是尊重。作者先列舉了“無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再列舉“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再由“教養(yǎng)”轉到“風度”,最后聯(lián)系自己的人生體驗,思考教養(yǎng)的真諦,呼吁大家做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4.《精神的三間小屋》是一篇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的說理性散文,作者由身體活動的空間引出對人心靈活動的空間的思考,獨辟蹊徑,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議論、抒情,表現(xiàn)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二、單元字詞匯總1.字音字形 心無旁騖 (wù) 褻瀆(xiè dú) 駢pián進 倘tǎng 若 厭惡(wù) 馳騁(chěng) 禪(chán)師 佝僂(ɡōu lóu) 咽(yàn)氣 駢(pián)進 哭喪(sāng)著臉 佛(fó)門 強聒(guō)不舍 解剖(pōu )chóu(綢)緞 晨xī(曦) 箱qiè( 篋 )瞥見 (piē) 贓物(zāng) 綴滿(zhuì)涵養(yǎng)(hán) 尷尬(gà) 恪守(kè) 汲取(jī) 遵循(xún) 箴言(zhēn) 湯匙(chí) 不懈(xiè) 矯揉造作(jiǎo róu) 疲憊不堪(pí bèi bù kān) 慎重(shèn) 忸怩niǔ ní作態(tài) 大發(fā)雷霆tíng寬宥(yòu) 游弋 (yì) 窗欞(líng ) 坍(tān)塌 嘟囔( dū nang ) 輕覷(qù) 麾(huī)下 廣袤 (mào) 贅(zhuì)余 要訣(jué) 困厄(è) 襟(jīn)懷 灼(zhuó)晃 自慚形穢(huì) 憎惡(zēng wù )俯拾即(jí)是 2.重點詞語敬業(yè)樂群:對自己的事業(yè)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安居樂業(yè):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斷:截取。章:篇章。不二法門: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言不及義:說不到正經(jīng)事上。褻瀆:輕慢,不敬。強聒不舍:嘮叨,沒完沒了。贓物:貪污、受賄、盜竊等非法獲取的財物 。箱篋:指大小箱子。制裁:將不法分子施以處分。用強力管束或處罰有不法行為的人,使其不得胡作非為。蕩然無存:蕩:洗滌;蕩然:干凈的樣子。全都毀壞,消失盡凈。空蕩蕩的什么東西也不存在了。強聒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相得益彰:指互相幫助,互相補充,更能顯出各自的長處。眼花繚亂:看著復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也比喻事物復雜,無法辨清。貿(mào)然:輕率地,不加考慮地。疲憊不堪:形容非常疲乏,過度勞累。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彬,原意為文質兼?zhèn)涞臉幼樱笮稳菸难拧4蟀l(fā)雷霆:比喻大發(fā)脾氣,大聲斥責。漠不關心:態(tài)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賢達:有才能、德行和聲望的人。恪守:嚴格遵守。自持:控制自己的欲望或情緒。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扭捏作態(tài):具有矯揉造作或夸張的性格;也指不是天然或自然的。絮絮叨叨:形容說話啰唆,嘮叨。隨機應變:指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自慚形穢:“慚”,慚愧;“形穢”,容貌丑,形象不好。原指因自己容貌舉止不如別人而感到羞愧。后泛指因不如別人而感到慚愧。不知所措: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形容遭受困窘或處境為難時心神慌亂。林林總總:林林,眾多的樣子;總總,眾多而雜亂的樣子。形容雜亂眾多。俯拾即是:俯,低頭,彎腰;即,就。只要低下頭來撿取,到處都是。形容多而易得。鳩占鵲巢:斑鳩占據(jù)喜鵲的巢。比喻強者欺凌弱者,獲得現(xiàn)成的東西。李代桃僵:李樹代替桃樹僵死。比喻兄弟相愛相助,患難與共。后用以指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襟懷:胸襟、胸懷;心胸。 廣袤:土地的面積。東西的寬度為廣,南北的長度為袤。 馳騁:①騎馬奔跑,奔馳。②自由地或隨意地到處走動,漫游。坍塌:崩塌。 形銷骨立:形容身體非常消瘦。間不容發(fā):兩物中間容不下一根頭發(fā),形容 事物之間距離極小。也形容與災難相距極近, 情勢極其危急。富麗堂皇:形容房屋宏偉豪華。也形容詩文辭藻華麗。豐功偉績:對社會做出突出貢獻,創(chuàng)造過巨大業(yè)績。附庸風雅:指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三、文體常識。1.議論文知識:(1)議論文的概念: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議論文是以理服人。(2)議論文三要素:論點:作者所持的見解(需要證明什么)論據(jù):用于證明論點的材料(用什么證明)論證:運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怎樣證明)(3)議論文的一般結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即引論--本淪--結論)。(4)議論文的語言特點:準確嚴密、概括性強。2. 演講的基本知識: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同時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fā)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②思維清晰,節(jié)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3. 書信有關常識:書信的格式一般包括稱呼、問候語、正文、祝愿語、署名、日期六部分。 (一)稱呼:稱呼是書信的開頭,要頂格寫。稱呼后面要加冒號。 (二)問候語: 問候語在稱呼下另起一行,空兩格寫。 (三)正文:正文可以緊接問候語寫,也可以另起一行空兩格寫。 這是書信的主要部分,要直截了當?shù)匕岩嬖V對方的內(nèi)容條理清楚地寫下來,要寫出真情實感。如果要說的事情不止一件,應每件事寫一段。書信不要使用華麗的詞語,更不能言不由衷。 (四)祝愿語:正文寫完后,通常要向對方表示致敬或祝福。另起一行,空兩格寫“此致”或“祝你”,再另起一行頂格寫“敬禮”或“健康”等祝福的話。 (五)署名:在信紙的右下方。(六)日期:寫在署名的正下方。(署名在上,日期在下)四、作者作品1.梁啟超(1873~1929年),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chǎn)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曾和康有為一起領導維新變法(戊戌變法),所著作品名稱為《飲冰室合集》。2.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九三年》等。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圓明園被焚毀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回信。3.利哈喬夫(1906—1999),蘇 聯(lián)學者、作家。其地位相當于托爾斯泰和陀思妥 耶夫斯基,是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大師,被譽為 “俄羅斯知識分子的良心”。著作有《善與美書簡》、《俄羅斯思考》等。4.《精神的三間小屋》選自《畢淑敏散文》。畢淑敏,當代作家、心理學家。著有《畢淑敏文集》十二卷,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女心理師》《鮮花手術》等暢銷書。五、文章主旨1.《敬業(yè)與樂業(yè)》這篇講演針對聽者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論題,深入地論述了“敬業(yè)與樂業(yè)”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才能做到“敬業(yè)與樂業(yè)”,并殷切地希望大家發(fā)揚“敬業(yè)、樂業(yè)”的精神,去過人類理想的生活。2.《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立場堅定,態(tài)度鮮明地譴責英法聯(lián)軍的強盜行為,譴責英法聯(lián)軍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罪行,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對人類文化成果的無比珍惜。 3.《論教養(yǎng)》章文通過列舉眾多“有教養(yǎng)”及“無教養(yǎng)”的現(xiàn)象,深入淺出地探究“真正的教養(yǎng)”和“優(yōu)雅風度”的本質,啟發(fā)我們思考教養(yǎng)的真諦,自覺做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4.《精神的三間小屋》文章集議論、描寫、抒情于一體,通過對精神的三間小屋的描寫、表現(xiàn)了關注個性、關注自我、關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六、經(jīng)典詞句積累。1.(1)安其居,樂其業(yè)。(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3)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4)主一無適便是敬。(5)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9)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2.? 畢淑敏語錄 (1)人生的重大決定,是由心規(guī)劃的,像一道預先計算好的框架,等待著你的星座運行。如期待改變我們的命運,請首先改變心的軌跡。(2)教養(yǎng)必須要有酵母,在潛移默化和條件反射的共同烘烤下,假以足夠的時日,才能自然而然地散發(fā)出香氣。(3)疲倦是一種淡淡的腐蝕劑,當它無色無嗅地積聚著,潛移默化地浸泡著我們的神經(jīng),意志的酥軟就發(fā)生了。(4)我不相信手掌的紋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5)人活著是為什么?自己快樂同時使別人快樂。第三單元知識點梳理岳陽樓記文學常識《岳陽樓記》選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死后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岳陽樓與武漢的黃鶴樓、南昌的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一詞多義明:(1)(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越明年(2)(明媚) 至若春和景明以:(1) (來) 屬予作文以記之(2)( 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 予觀夫巴陵勝狀(2)(表句尾感嘆) 嗟夫觀:(1)( 看) 予觀夫巴陵勝狀(2)( 景象)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極:(1)(直到) 北通巫峽,南極瀟湘(2)(窮盡,盡頭) 此樂何極(3)(表示程度深) 感極而悲者矣或:(1)(或許 )或異二者之為(2)( 有時) 而或長煙一空空:(1)( 天空) 濁浪排空(2)( 消散) 長煙一空通:(1) (順利) 政通人和(2)(通向) 北通巫峽和:(1)(和樂) 政通人和(2)(和煦) 春和景明則:(1)那么 :然則何時而樂(2)就是: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3)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歸(1)歸依:微斯人,吾誰與歸(2)聚攏:云歸而巖穴暝備(1)前人之述備矣:譯盡(2):備齊詞類活用⒈百廢具興(動詞作名詞,荒廢了的事業(yè))2.先天下之憂而憂(名詞作狀語,在……之前)3.后天下之樂而樂(名詞作狀語,在……之后)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⒌憂讒畏譏(名詞作動詞,別人說壞話)⒍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形容詞作名詞,賢明之人)⒎而或長煙一空(形容詞作動詞,消散)⒏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名詞活用作狀語,向北;向南)⒐或異二者之為(動詞活用作名詞,這里指心理活動)古今異義⒈氣象萬千【古義:景色和事物; 今義:天氣變化;氣象萬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⒉微斯人【 古義:(如果)沒有;今義:微小】⒊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古:景象;今:看】⒋橫無際涯【古:廣遠;今:與“豎”相對】⒌濁浪排空【古:沖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⒍予觀夫巴陵勝狀【古:指示代詞,表遠指,相當于“那”;今:丈夫,夫人】⒎前人之述備矣【古:詳盡 今:準備】⒏增其舊制【古:規(guī)模 今:制度】⒐作文【古:寫文章 今:作文】⒑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11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古:國都;今:國家】⒓則有去國懷鄉(xiāng)【古:離開;今:前往】⒔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經(jīng);今:品嘗】⒕越明年 【古:及,到;今:越過】⒖寵辱偕忘【古:榮耀;今:恩寵】⒗沙鷗翔集【古:群鳥停息在樹上;今:集體,集中】⒘進亦憂【古:在朝廷做官;今:前進】⒙退亦憂【古:不在朝廷做官;今:后退】通假字⒈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⒉百廢具興(通“俱”,全,皆,都)句式分析⒈倒裝句例:微斯人,吾誰與歸?(疑問代詞“誰”作賓語,賓語前置。語序應為“吾與誰歸”。)⒉判斷句 例: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也”表判斷語氣。)⒊省略句 例: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省略主語“滕子京”。)⒋狀語后置 例: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遷客騷人,多會于此。⒌定語后置 例: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6.賓語前置句 例:吾誰與歸?(4)重點詞語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謫:封建官員降職或遠調 2、越明年 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3、百廢具興具:通“俱”,全、都 4、增其舊制 制:規(guī)模。5、屬予作文以記之 屬:通“囑”,囑托。 作文:寫文章 以:來 之:代指重修岳陽樓這件事。6、予觀夫巴陵勝狀 夫:那 勝狀:勝景,好景色。 7、朝暉夕陰 暉:日光8、浩浩湯湯:水勢浩大的樣子 9、橫無際涯 橫:廣遠 際涯:邊。10、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大觀:雄偉景象 11、前人之述備也 備:詳盡12、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 然則:雖然這樣,那么…… 極:盡13、遷客騷人 遷客:降職遠調的人 騷人:詩人 14、連月不開 開:天氣放晴15、若夫淫雨霏霏 若夫:像那 淫雨:連綿的雨 霏霏:雨雪繁密的樣子16、濁浪排空 排:沖向 17、日星隱曜 山岳潛行 曜:光輝 潛:隱沒18、薄暮冥冥 薄:迫近 19、去國懷鄉(xiāng) 去:離開 國:國都20、憂讒畏譏 讒:讒言,說壞話譏:批評指責 21、感極而悲者也極:到了極點22、春和景明 景:日光。 23、波瀾不驚 :平靜24、錦鱗游泳 鱗:魚兒 25、郁郁青青 郁郁:形容香氣很濃。青青:茂盛的樣子26、而或長煙一空 或:有時 一:全 27、此樂何極 極: 窮盡。28、寵辱偕忘 寵:榮耀。偕:一起。 28、把酒臨風 把:持、執(zhí) 臨:對著29、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嘗:曾經(jīng) 求:探求 仁人:品德高尚的人仁人30、或異二者之為 或: “或許”“也許”的意思。 為:(以上)兩種心情。3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因為 3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廟堂:朝廷33、是進亦憂,退亦憂 是:這,這樣 進:在朝廷做官 退:不在朝廷做官3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35、微斯人,吾誰與歸 微:沒有 歸:歸依三、常見重點問題簡答1、出自本文的成語。百廢俱興 政通人和 氣象萬千 心曠神怡 浩浩湯湯 先憂后樂 氣象萬千 波瀾不驚 春和景明 皓月千里2、用課文語句填空①寫滕子京重修岳陽樓的原因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②作者寫本文的原因是:屬予作文以記之。③表現(xiàn)洞庭湖“勝狀”或“岳陽樓大觀”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④前人之述備矣中“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賢今人詩賦。⑤“遷客騷人”覽物之情有哪兩種?:悲 和 喜;作者認為覽物之情應該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⑥登斯樓也中的“斯樓”是指“岳陽樓”。⑦在句子“或異二者之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 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⑧在句子“是進亦憂,退亦憂”中,“進”是指:居廟堂之高;“退”是指:處江湖之遠。⑩在句子“是進亦憂,退亦憂”中,“進亦憂”是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退亦憂”是指: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⑾本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闊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⑿本文中能表現(xiàn)作者政治抱負的句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⒀句子“微斯人,吾誰與歸”中“斯人”是指:古仁人。⒁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⒂《岳陽樓記》中最能表達作者政治見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⒃“遷客騷人”抒發(fā)“覽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二、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3.作者寫“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目的是什么?說明滕子京雖然被貶謫,卻依然積極進取,有“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4.騰子京“謫守巴陵郡”,卻仍然“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奮發(fā)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曠達胸襟。5.“銜遠山,吞長江”用“銜”和“吞”寫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點?生動表現(xiàn)了遠山、長江和洞庭湖的關系,寫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氣勢。6.第二段表明“岳陽樓之大觀”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點怎樣?“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表現(xiàn)了洞庭湖景象開闊而多變化的特點,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7.作者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有聯(lián)系嗎?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吻合:洞庭湖景色開闊,極有氣勢,這與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宏偉氣度吻合。8.三、四兩段寫出哪兩種不同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覽物之情?景色一:天氣陰冷(陰); 相關覽物之情: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 相關覽物之情: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喜)9.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的實質是什么? 他們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10.作者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之心。11.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闊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天下為己任)。12.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與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遷客騷人: 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開闊的胸襟,以天下為己任。)14.“居廟堂之高”和“處江湖之遠”分別指什么?“進”和“退”分別照應什么?“居廟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處江湖之遠”指不在朝廷做官。“進”照應 “居廟堂之高”, “退”照應 “處江湖之遠”。14.用原文語句回答怎樣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滕子京的勸勉,結尾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慨。就全文來看,這句有何言外之意?一方面 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 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16.“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17.本文以作“記”為名,借題發(fā)揮,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及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18.“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種‘樂”, “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是一種‘樂’.兩種“樂”有何不同?答:前者是個人因“物”因“己”而樂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樂”而樂。19.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的抒情)20.(1)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么會產(chǎn)生一悲一喜的結果? 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好才會“心曠神怡”(2)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么?)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xiàn)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3)作者用兩段文字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與“古仁人之心”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胸懷和高尚情操。(4)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20、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為”持什么態(tài)度? 答: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 否定。21、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 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22、“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qū)別在哪里?答: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23、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nèi)涵;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24、第④段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懷?抒發(fā)了作者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濟世情懷。(范仲淹是北宋名臣,關心民生疾苦,一心為國,心憂天下蒼生。此句表現(xiàn)他把國家的憂患放在首位,把個人的歡樂放在最后,表現(xiàn)了為國擔憂、為民著想的美好品質。)25.下面一則鏈接材料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什么聯(lián)系?表現(xiàn)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鏈接】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表達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強調為人要有寬闊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為己任,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激勵古往今來無數(shù)仁人志士憂國憂民,無私奉獻。孟子:強調君王應該重視百姓,關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為先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26、“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結合現(xiàn)實生活評價一下“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評價:古代的仁人,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在人生的路上,有寵有辱,有喜有悲,我們也應該有古仁人的心態(tài):悲則泰然,喜則淡然。27.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曾激勵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回望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的歷史,這樣的人物數(shù)不勝數(shù)。你能從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這樣的例子嗎? 答:明代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28、岳陽樓風景管理處擬在門票上印制“岳陽樓簡介”,請你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代寫一段說明性文字。岳陽樓位于湖南岳陽,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之一。登上此樓,可以觀賞洞庭湖的壯美景色。歷代文人墨客登臨抒懷,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寫下了千古絕唱《岳陽樓記》,岳陽樓因此聞名天下。(位置、自然景觀特點、人文價值等方面來寫)29、請你簡單評價一下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先憂后樂”的思想是作者對待仕途進退和報效國家的道德準則,在封建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客觀上有利于人民。從本質上講,他的“憂天下”的主張是憂君思想,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鑒和教育意義。四、翻 譯: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yè),各種荒廢了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增它原來的規(guī)模,把唐代名人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觀賞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一湖。它連接著遠處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無邊無際;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江,降職的官史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觀賞自然景物所觸發(fā)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連續(xù)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潛伏起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時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在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產(chǎn)生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擔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萬里碧綠;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水中暢游。岸邊的香草,小洲上的蘭花,茂盛并且青綠。有時大片的煙霧完全消散了,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潛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互相唱和,這種快樂哪有窮盡!在這時登上岳陽樓,就有心胸開朗,精神愉悅;榮辱全忘,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則為百姓擔憂;不處在荒遠的江湖中,則替君主擔憂。這樣(他們)進入朝廷做官也擔憂,推舉江湖也擔憂。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唉!(如果)沒有這種人,那么我同誰一道呢?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醉翁亭記“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遞進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遞進5.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表承接6.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歸:表修飾9.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因果10.往來而不絕者:表修飾11.臨溪而漁:【有爭議】Ⅰ.當“臨”為動詞時,表順接 Ⅱ.當“臨”為介詞時,表修飾12.溪深而魚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15.起坐而喧嘩者:表并列16.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2.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助詞,的3.名之者誰:代詞,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詞,的5.山水之樂:助詞,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詞,指代“山水之樂”7.山間之朝暮也:助詞,的8.宴酣之樂:助詞,的9.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詞類活用1. 山行六七里 山:沿著山谷,名詞作狀語2.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翼然:像鳥兒的翅膀張開一樣,名詞作狀語。3. 名之者誰 名: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4. 自號曰醉翁也 號:取名,名詞用作動詞。5.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意動用法;(后)樂:樂趣,名詞。6. 至于負者歌于途 歌: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7. 雜然而前陳者 前:在前面,名詞作狀語。8. 太守宴也 宴:設宴,名詞作動詞古今異義詞非絲非竹【竹: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四時之景不同【時:古義:季節(jié);今義:時間】野芳發(fā)而幽香【發(fā):古義:開放;今義:散發(fā)】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義:情趣;今義:愿望,心愿】林霏開【開:古義:消散;今義:打開】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一詞多義1.歸:太守歸而賓客從:回去 云歸而巖穴暝:聚攏 暮而歸:回來2.謂:太守謂誰:為,是 太守自謂也:命名3.臨: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居高向下 臨溪而漁:靠近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麗 佳木秀而繁陰:草木茂盛的樣子5.樂山水之樂:樂趣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歡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對...感到快樂特殊句式1.倒裝句: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狀語后置句)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2.判斷句:環(huán)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醉翁亭也。(“也”表示判斷語氣。)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水落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廬陵歐陽修也。(“也”表示判斷語氣。)3.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出自本課的成語 1、【觥籌交錯】酒器和酒籌交互錯雜。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 2、【峰回路轉】 亦作「山回路轉」。 ①本義指山勢曲折,道路隨之迂回。 ②今常比喻事情經(jīng)歷曲折后,出現(xiàn)新的轉機。 3、【醉翁之意不在酒】 通常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也比喻別有用心。 4、【水落石出】 本意是水位下降后石頭顯露出來。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顯露。 5、【山肴野蔌】 野味和野菜。亦作「山肴野湋」。 6、【風霜高潔】 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7、【前呼后應】 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應答。現(xiàn)多用來比喻寫文章結構嚴謹,首尾呼應。①美國在聯(lián)合國大唱人權高調,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干涉別國內(nèi)政。②這個案情十分復雜,撲朔迷離,但偵察人員決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個(水落石出)不可。課文翻譯 環(huán)繞著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許多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yōu)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清流)從兩座山峰中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huán),路路彎轉,有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客人來這里喝酒,喝了少許就醉了,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取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光水色中啊。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像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就消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這明暗交替變化的景象,就是山間的早晨和晚上。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高氣爽,霜露潔白,水流減少,石頭裸露,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樂也是無窮無盡的。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的人們在出游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而酒水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雜七雜八地擺放在前面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暢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沒有管弦樂器助興),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起來坐下,大聲喧嘩的,是眾位賓客歡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fā)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陽落山,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跟隨啊。樹林枝葉茂密成蔭,鳥兒到處鳴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喝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歐陽修啊。理解默寫。①、寫醉翁亭命名的緣由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②、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④、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歸而巖穴暝;⑤、寫春景的句子是:野芳發(fā)而幽香;⑥、寫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陰;⑦、寫秋景的句子是:風霜高潔;⑧、寫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寫游瑯琊山的情形,共寫了哪四個場面: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⑩、表現(xiàn)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⑾、表現(xiàn)禽鳥樂的句子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⑿、照應“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13)、太守之樂其樂中的太守的“樂”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之樂。”閱讀理解1、全文四個自然段。 第一段,寫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勢,以及命名的經(jīng)過,解釋“醉翁”的含義,表現(xiàn)作者寄情山水尋找樂趣的心情。 第二段,寫亭外山間景物的美麗可愛,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千變?nèi)f化,美妙無比,使人感到樂趣無窮。 第三段,寫滁州人的游樂和作者同賓客游宴的歡樂情景,表現(xiàn)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間與民同樂的歡快心情。 第四段,寫作者游醉回歸和愉快心情,進一步表現(xiàn)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交代歸來后寫了這篇《醉翁亭記》。 2、內(nèi)容主旨: 全文以“樂”字貫穿,通過對滁州優(yōu)美風景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與民同樂的思想。3、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么?寫景的作用是什么?由遠而近;寫醉翁亭周圍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引出醉翁亭,為下文寫太守與民同樂作鋪墊。7、請抓住一個特點,對文章的第二小節(jié)進行賞析。示例:語言簡潔。這一小節(jié)寫了山間的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每種都抓住最主要的特點,只寫了一句話。言簡意賅,作者的情感也蘊涵在里面。(大意正確即可)8、第三段中有四幅畫面,請用簡潔的文字概述出來,并說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滁州的人如此興高采烈地出游,因為生活安定富足,這與太守的勵精圖治有關。太守為人民安居樂業(yè)而高興。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9、本文以樂為線索,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表達了歐陽修怎樣的情懷?(或文章的主題)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情懷,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貶后悠然自得的曠達情懷。10、簡要闡述本文中“醉”和“樂”之間的關系。“醉”和“樂”是統(tǒng)一的。作者因樂而醉,醉又增添了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11、“太守之樂”具體有哪些?其本質是什么?(1)“山水之樂”;(2)“宴酣之樂”;(3)“樂人之樂”。三樂歸一,其本質都是“與民同樂”。12、結合寫作背景理解“太守之樂其樂”的含義。一是借欣賞山水秀麗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與眾人游瑯琊山,寄寓與民同樂的理想。 13、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來看,兩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處?兩人有都被貶的政治遭遇,但都“不以己悲”,都具有“憂民”及“與民同樂”的思想,都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15認為文中太守的生活態(tài)度是什么?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答:太守的生活態(tài)度是積極樂觀的。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就怨天尤人,不去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況下,沒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與民同樂。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14、《小石潭記》、《岳陽樓記》、《桃花源記》與《醉翁亭記》一樣,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懷之作。請根據(jù)提示,在空白處填上與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點相關的詞語。 《岳陽樓記》回蕩著憂樂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記》洋溢著與民同樂的和諧之音。 《小石潭記》彌漫著悄愴幽邃的凄寒之風。 《桃花源記》飄逸著寧靜祥和的理想之風。 5、對聯(lián):①歐陽修與百姓同樂 范仲淹以天下為憂。②岳陽樓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下歐陽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歐陽修與民同樂。)湖心亭看雪文學常識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時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書以終。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瑯嬛文集》《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絕代文學名著。讀音更(gēng)定 擁毳(cuì)衣 崇禎(zhēn) 霧凇(sōng) 沆碭(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 鋪氈(zhān)對坐 余拏(ráo)一小舟 強( )注釋1、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崇禎,是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1628-1644)。2、俱:都。3、絕:消失。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詞,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定,開始。5、余:第一人稱代詞,我 。6、拏:通“橈”,撐(船)。7、擁毳(cuì)衣爐火: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毳衣:細毛皮衣。毳:鳥獸的細毛。8、霧凇沆碭:冰花一片彌漫。霧,從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氣。凇,從湖面蒸發(fā)的水汽。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曾鞏《冬夜即事詩》自注:“齊寒甚,夜氣如霧,凝于水上,旦視如雪,日出飄滿階庭,齊人謂之霧凇。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10、惟:只有。11、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這里指蘇堤。一,數(shù)詞。痕,痕跡。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輕微纖細的事物;(像小草一樣微小)。13、而已:罷了。14、氈:毛毯。15、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焉得,哪能。更,還。16、拉:邀請。17、強(qiǎng)飲:盡情喝。強,盡力,勉力,竭力。一說,高興地,興奮地。18、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19、客此:客,做客,名詞作動詞。在此地客居。20、及:等到。21、舟子:船夫。22、喃喃:低聲嘟噥。23、莫:不要。24、相公:原意是對宰相的尊稱,后轉為對年輕人的敬稱及對士人的尊稱。25、更:還。26、癡似:癡于,癡過。癡,特有的感受,來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獨特個性,本文為癡迷的意思一詞多義一: ①上下一白: 全 ②長堤一痕: 數(shù)目,最小的正整數(shù),大寫是“壹”。更: ①是日更定:舊時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②更有癡似相公者 還是: ①是日更定:這 ②問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斷或解釋絕: ①湖中人鳥聲俱絕:消失 ②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與世隔絕通假字拏一小船: 拏,通“橈”,撐船問答題1、作者寫雪景,為什么要著力去寫堤、亭、舟、人?側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層次清楚地描繪了一幅天地茫茫,渾然難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畫,情趣盎然。2、寫賞雪,卻寫到亭上金陵人飲酒的場面,多余嗎?為什么?(寫湖心亭巧遇兩人的情節(jié)的作用?) 不多余。因為寫湖心亭上兩個金陵人對坐飲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為文章開出另一境界,一是使文章富有波瀾,給沉寂渾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氣和一分暖色,給人以一種欣逢知己的驚喜。二是借他人之口抒發(fā)知已難逢的惆悵,真實地體現(xiàn)作者的情緒變化。癡”情人不只“我”一個,巧妙的側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3、結尾的“癡”有何含義和作用?(結尾舟子的話表達了作者的怎樣的情感?) “癡”的含義應是“癡迷”“著迷”,為西湖的雪景而迷,為故國的山河而迷,也為知音難覓而迷。作用是畫龍點睛,點明了文章的主旨4、文中開頭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后來又寫到“舟中人兩三粒”,況且文章末尾舟子還出現(xiàn)了,這是不是矛盾? 這里并不矛盾這樣寫突出自已與舟子的志趣不同,反襯自己清高與孤傲的情懷,這個小小的尾聲,如輕舟蕩漿,使人感到文情搖曳,余味無窮。5、“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6、“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么表達作用?(提示:要從內(nèi)容和結構兩面答) (“獨”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聯(lián)系全文看,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生活態(tài)度在《愛蓮說》中也有相似的語句,請寫出來。) 映襯出環(huán)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癡”: 清高與孤傲的情懷,為下文作伏筆。7、“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顯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8、“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xiàn)出人物什么感情? “強”表現(xiàn)作者的喜悅和豪爽心情;“拉”表現(xiàn)客人的喜悅心情。9、“癡”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么心情?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和清高與孤傲的情懷。10、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么特點?以記敘開頭,以議論結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靜中有動,寂中有聲。11、量詞“痕、點、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視覺的移動,使人感嘆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滄海一粟,同時使畫面有如一幅水墨畫,增添無窮美感,體現(xiàn)了作者煉字的功力。12、按課文內(nèi)容填空:(1)看雪的時間: 凌晨; (2)看雪的地點: 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兩人;(4)看雪的氛圍:寂靜、空曠、混沌、孤獨的氛圍;(5)看雪的方式:劃一小船獨往; (6)看到的雪景: 白茫茫一片。13、 作者在亭上與人相遇飲酒共話的情景,與下列詩句中哪兩句相似( B )A.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B.酒逢知己千杯少C.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D.君向瀟湘我向秦14、古往今來詠雪的古詩文極多,請摘錄幾聯(lián)。(不少于4聯(lián))①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②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③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④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理解性填空1、點明時間地點及當時環(huán)境的句子是: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描寫雪景的句子是: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3、點明作者偶遇知音的驚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強飲三大白而別。4、以舟子的喃喃之語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八、課文內(nèi)容理解。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想一想這句中“絕”字的妙在何處?①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③一個“絕”字,從聽覺入手,描繪了一幅人鳥受凍,悄然無聲,不敢外出的寒冬靜默圖。2、“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么表達作用?映襯出環(huán)境的幽靜、空曠,表現(xiàn)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癡”(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3、“天與云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么景象?顯示了天空、云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4、“與云與山與水、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詞對表達中心有何作用?副詞、數(shù)量詞的使用,于微觀中顯出宏觀,把鋪天蓋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寫出了視覺的移動,使人感嘆人在天地間,不過是滄海一粟。5、“強飲三大白而別”、“拉余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xiàn)出人物什么感情?“強”表現(xiàn)作者的喜悅和豪爽心情;“拉”表現(xiàn)客人的喜悅心情。6、哪些動詞表現(xiàn)作者的“癡”? “癡”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么心情?①拏、擁、往、看 ②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 ③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7、作者引用舟子的話有什么用意?作者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語來收束全文?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癡”字的贊賞,作者的確癡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癡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襯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賞雪,收獲頗大,印象極深。②畫龍點睛,深化意境。對此迷人雪境,“癡”情人不只“我”一個,這也是一種巧妙的側面烘托。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連下了好幾天,湖中行人,飛鳥的各種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米粒般的兩三個人罷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那兩個人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呢!”(他們)邀請我一同喝酒。我盡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辭。(我)問他們的姓氏,原來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情(于山水),還有像您一樣(甚至比您更)癡情(于山水)的人呢!”(附全文)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行路難(其一)詞句注釋⑴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⑵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⑶箸(zhù):筷子。⑷“閑來”二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碧,一作“坐”。⑸“多岐路”二句:岔道這么多,如今身在何處?岐,一作“歧”。安,哪里。⑹長風破浪:比喻實現(xiàn)政治理想。據(jù)《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⑺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云霧之中。白話譯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肴珍貴值萬錢。但心情愁煩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進餐。拔出寶劍環(huán)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過黃河,堅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遙想當年,姜太公磻溪垂釣,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夢日,受聘在商湯身邊。人生的道路何等艱難,何等艱難,歧路紛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邊?堅信乘風破浪的時機定會到來,到那時,將揚起征帆遠渡碧海青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創(chuàng)作背景此詩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劉禹錫罷和州刺史返回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返洛陽,二人在揚州初逢時,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詩贈與劉禹錫,劉禹錫寫此詩作答。劉禹錫從小愛下圍棋,與專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詔王叔文很要好。太子當上皇帝后,他的教師王叔文組閣執(zhí)政,就提拔棋友劉禹錫當監(jiān)察御史。后來王叔文集團政治改革失敗后,劉禹錫被貶到外地做官,寶歷二年(826年)應召回京。冬天途經(jīng)揚州,與同樣被貶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劉禹錫寫了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回贈白居易。詞句注釋⑴酬:答謝,酬答,這里是指以詩相答的意思。用詩歌贈答。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見贈:送給(我)。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帶。古時四川東部屬于巴國,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屬于楚國。劉禹錫被貶后,遷徙于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qū),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這些地方。⑶二十三年:從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至寶歷二年(826年)冬應召,約22年。因貶地離京遙遠,實際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說23年。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置:放置。棄置:貶謫(zhé)。⑷懷舊:懷念故友。吟:吟唱。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jīng)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思舊賦》。 序文中說:自己經(jīng)過嵇康舊居,因寫此賦追念他。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⑸到:到達。翻似:倒好像。翻:副詞,反而。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經(jīng)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jīng)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xiāng)恍如隔世的心情。⑹側畔:旁邊。⑺沉舟、病樹:這是詩人以沉舟、病樹自比。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⑼長(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長:增長,振作。白話譯文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沉船的旁邊正有千艘船駛過,病樹的前頭卻也是萬木爭春。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水調歌頭創(chuàng)作背景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jīng)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xiàn)。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句注釋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⑵達旦:到天亮。⑶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與其父蘇洵、其兄蘇軾并稱“三蘇”。⑷把酒:端起酒杯。把,執(zhí)、持。⑸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后的石臺。⑹乘風:駕著風;憑借風力。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⑺瓊(qióng)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⑻不勝(shèng,舊時讀shēng):經(jīng)不住,承受不了。勝:承擔、承受。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玩弄,欣賞。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⑾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 雕飾華麗的門窗。⑿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遺憾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⒀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⒁但:只。⒂千里共嬋(chán )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原指美好的事物。本次指月亮。作品譯文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遺憾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要點梳理一、課文內(nèi)容概說1.《故鄉(xiāng)》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國農(nóng)村社會情況。辛亥革命雖然趕跑了一個皇帝,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作者回鄉(xiāng)期間,耳聞目睹了農(nóng)村瘡痍累累的殘酷現(xiàn)實,加之在這個社會中求索了幾十年,于是寫出了悲涼沉郁的《故鄉(xiāng)》這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xiāng)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安排,依據(jù)“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nóng)村破產(chǎn)、農(nóng)民痛苦生活的現(xiàn)實;揭示了封建等級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嚴重隔膜,反映了當時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敗,農(nóng)民極度貧困的現(xiàn)實,揭示了導致農(nóng)民貧困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的徹底否定和對新生活的殷切希望,召喚人民群眾共同為實現(xiàn)新生活而努力奮斗。2.《我的叔叔于勒》寫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當時的法國資產(chǎn)階級不僅和工人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而且也和小資產(chǎn)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激烈起來。小資產(chǎn)階級貧困破產(chǎn)已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一部分不甘心破產(chǎn)的小資產(chǎn)階級成員,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fā)橫財?shù)纳罚瑝粝胫谐蝗昭p萬貫榮歸故里。本篇小說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出來的。通過菲利普夫婦對于勒前后截然不同態(tài)度的描寫,形象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系。 3.《孤獨之旅》節(jié)選自《草房子》,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學為背景,描繪了桑桑、杜小康、禿鶴等幾個少男少女讀書、生活、成長的歷程,既彌漫著艱辛與苦痛,又閃爍著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節(jié)選部分寫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時的悲愴。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種優(yōu)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績最好的學生。一次意外變故,家中破產(chǎn),他被迫輟學,跟隨父親背井離鄉(xiāng)去放鴨。文章通過記敘杜小康隨父親放鴨所經(jīng)歷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歷程,刻畫了一個少年心理成長的軌跡,揭示了挫折、孤獨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二、字詞匯總1.字音字形 陰晦huì 裝弶jiàng 潮汛 xùn 腳踝huái 鄙bǐ夷 隔膜mó 嗤chī笑 愕è然 惘wǎng然 恣睢zì suī 祭祀sì 潺潺chán 黛dài 髀bì 瑟sè縮 蕭索xiāo suǒ 嬉xī鬧 覓食mì 秕谷bǐ 鵓鴣 bó gū 顴骨quán 折本shé 伶仃líng dīng 猹chá 獾 huān 寒噤 jìn 棧zhàn橋 煞shà白 發(fā)窘jiǒng 抽噎yē 拮jié據(jù) 牡蠣 lì 女婿 xu 襤褸 lánlǚ 撬開 qiào 闊綽 chuò 嬉鬧xī 覓食mì 驅除qū 舊茬兒chá 凹地āo 摻雜chān 戳破 chuō 給予jǐ yǔ 磨損mó 撩逗1iáo 歇xiē 斯底里 2.重點詞語陰晦:陰沉昏暗。蕭索:荒涼、冷落的意思。伶仃:孤獨,沒有依靠。這里指瘦弱。愕然:吃驚的樣子。鄙夷:看不起。嗤笑:譏笑。大抵:大概。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樣子。恣睢:放縱,放任。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拮據(jù) :手頭緊,經(jīng)濟狀況不好。與日俱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十拿九穩(wěn):形容很有把握。襤褸:形容衣服破爛。文雅:(言談、舉止)溫和有禮,不粗俗。煞白:面色極白,沒有血色。張皇:驚慌,慌張。狼狽: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樣子。詫異:覺得十分奇怪、十分驚訝。鄭重其事:形容對待事情非常嚴肅認真。家底 :家里長期積累起來的財產(chǎn)。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置之不理 :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例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積極 響應“光盤行動”的倡議,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費。嬉鬧:嬉笑打鬧。撩逗:挑逗,招惹。膽怯:膽小,畏縮。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風雨來勢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罵孩子,神經(jīng)質地抱住老婆哭鼻子。倉皇:匆忙而慌張。十拿九穩(wěn):形容很有把握。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出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難以理解。三、文體常識。小說常識:1、定義:以塑造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的敘述和環(huán)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2、小說的分類: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3、小說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語言、動作、心理。 (神態(tài))5、故事情節(jié):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 (序幕、尾聲)6、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四、作者作品1.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許多本雜文集,都收在《魯迅全集》里。2.莫泊桑(1850-1893),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被譽為“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短篇小說《羊脂球》《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長篇小說有《漂亮朋友》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chǎn)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3.《孤獨之旅》節(jié)選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軒,江蘇鹽城人,197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并留校任教。《草房子》獲得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五、文章主旨1.《故鄉(xiāng)》以“我”回故鄉(xiāng)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后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nóng)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chǎn)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nóng)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chuàng)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愿望。 2.《我的叔叔于勒》通過展示于勒從窮到富再到窮的升沉過程,描述菲利普夫婦對于勒態(tài)度的幾度變化,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小資產(chǎn)階級的自私冷酷、極度虛榮的特點,同時,也通過寫若瑟夫對窮于勒的憐憫,表達了作者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貧弱者的思想感情。3.《孤獨之旅》通過杜小康與父親離家到蘆葦蕩放鴨的經(jīng)歷的敘述,描寫了杜小康從幼稚、軟弱、戀家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心靈成熟的男子漢的過程。揭示了挫折、孤獨能促進人迅速地成熟這一道理。六、經(jīng)典詞句積累。(一)思鄉(xiāng)詩句積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范仲淹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岑參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王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二)寫苦難的名言1.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2.好的木材并不在順境中生長,風越強,樹越壯。——馬里歐特在寒冷中顫抖過的人倍覺太陽的溫暖,經(jīng)歷過各種人生煩惱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貴。——懷特曼3.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著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托爾斯泰4.對著困難搖頭,就無權在勝利面前點頭微笑。——伏爾泰學部編九上第五單元知識總結一、課文內(nèi)容梳理1.《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從兩個方面批駁對方觀點。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即國民黨當局,“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說中國人曾經(jīng)有過‘他信力’”,“現(xiàn)在是在發(fā)展著‘自欺力’”。另一方面,用事實證明“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最后得出結論:“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jù)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懷疑與學問》一文,圍繞“懷疑”與“學問”的關系論述了“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一論點。作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啟發(fā)讀者在學習中要有懷疑精神,認為只有善于提出疑問,積極思索,認真辨別,才能獲得真才實學。3.《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一文,由一個包含四個圖形的問題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然后層層推進,引申出“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需要創(chuàng)造性思維,引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必須具備的要素和區(qū)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根據(jù)的相關論述。最后得出結論:任何人都可能成為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4.《創(chuàng)造宣言》一文中,作者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chuàng)造”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提出了“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的觀點,最后發(fā)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都應該創(chuàng)造,都能夠創(chuàng)造”的創(chuàng)造宣言。二、字音字形第17課《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玄虛( xuán xū ) 渺茫( miǎo máng ) 麻醉( má zuì ) 籠罩( lǒng zhào )家譜( jiā pǔ ) 脊梁( jǐ liáng ) 摧殘( cuī cán ) 倘若( tǎng ruò )污蔑( wū miè )搽chá 前仆后繼( qián pū hòu jì )誆騙(kuāng piàn) 自欺欺人( zì qī qī rén )埋頭苦干( mái tóu kǔ gàn ) 舍身求法( shě shēn qiú fǎ )不足為據(jù)( bù zú wéi jù ) 懷古傷今( huái gǔ shāng jīn )省悟( xǐng wù 脂粉( zhī fěn )第18課《懷疑與學問》顧頡剛( gù xié gāng ) 程頤( chéng yí ) 張載( zài ) 譬如( pì rú )兇險( xiōng xiǎn ) 視察( shì chá ) 輕信( qīng xìn )腐草為螢( fǔ cǎo wéi yíng )不攻自破( bù gōng zì pò )虛妄( xū wàng ) 盲從( máng cóng ) 步驟(bù zhòu)折扣( zhé kòu ) 懶惰( lǎn duò ) 流俗( liú sú ) 塾師(shú shī)墨守( mò shǒu ) 停滯( tíng zhì ) 大儒( dà rú )第19課《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根深蒂固( gēn shēn dì gù ) 壓榨( yā zhà ) 淵博( yuān bó )孜孜不倦( zī zī bù juàn ) 鍥而不舍( zī zī bù juàn )汲取(jí qǔ) 模式( mó shì ) 探求( tàn qiú )創(chuàng)意( chuàng yì )行之有效( xíng zhī yǒu xiào ) 持之以恒( chí zhī yǐ héng )不言而喻( bù yán ér yù )羅迦 jiā 工細( gōng xì ) 駕馭( jià yù )第20課 《創(chuàng)造宣言》塑像( sù xiàng ) 中傷( zhòng shāng ) 倘使( tǎng shǐ )懶惰( lǎn duò ) 遁詞( dùn cí ) 啞口無言( yǎ kǒu wú yán )自暴自棄( zì bào zì qì ) 走投無路( zǒu tóu wú lù )懦夫( nuò fū ) 豢養(yǎng)( huàn yǎng ) 魯鈍( lǔ dùn )參天( cān tiān ) 樵夫( qiáo fū ) 繁殖( fán zhí )崇拜( chóng bài ) 監(jiān)牢( jiān láo ) 灌溉( guàn gài )三、重點詞語1.玄虛:空而不切實,不可信。2.誆騙:說謊話騙人。誆,哄騙。3.前仆后繼: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繼續(xù)跟上來,形容英勇奮斗,不怕犧牲。4.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難以置信的話或手法來欺騙別人,既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5.不足為據(jù):不能作為依據(jù)。6.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潰敗了,多形容觀點、情節(jié)等站不住腳,經(jīng)不起反駁或責問。7.根深蒂固:比喻基礎穩(wěn)固,不容易動搖。8.行之有效:指某種方法或措施已經(jīng)實行過,證明很有效用。9.孜孜不倦:勤奮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10.持之以恒:長久地堅持下去。11.不言而喻: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喻,明白。12.輕而易舉:形容事情很容易做。13.鍥而不舍:雕刻一件東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情能堅持到底,不半途而廢。也形容有恒心有毅力。14.畫龍點睛:比喻作文或說話時在關鍵地方加上精辟的語句,使內(nèi)容更加生動傳神。15.自暴自棄: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進。16.走投無路:無路可走,無處投奔,比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形容處境極端困難。17.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信背離,形容十分孤立。18.山窮水盡:山和水都到了盡頭,前面再沒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絕境。四、文學常識1、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杰作,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二心集》《且介亭雜文》2、顧誦坤,字銘堅,號頡剛;小名雙慶,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chuàng)始人,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著有《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三皇考》3、羅迦?費·因格是當代美國實業(yè)家、學者、創(chuàng)造學家,是「創(chuàng)意思考顧問公司」的創(chuàng)立人與總裁。代表作有《當頭棒喝》《踢醒沉睡之心》4、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戰(zhàn)士戰(zhàn)士,愛國者,他在實踐中創(chuàng)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上的一座豐碑。主要著作有《中國教育改造》《中國大眾教育問題》等。第六單元一、解釋下列詞語。1.怨悵:怨恨。2.兀的:怎能。語氣助詞,與否定詞連用,表示反問。3.喏喏連聲:恭敬地連連答應。喏喏,應諾聲。4.面面廝覷:互相望著發(fā)愣。5.帶挈:提攜。6.見教:指教(我)。7.體統(tǒng):規(guī)矩。8.夾七夾八:形容說話亂七八糟,沒有條理。9.央及:懇求,請求。10.華居:對對方住宅的客氣稱呼。11.存恤:愛惜,體恤。12.簞食壺漿:用簞盛飯,用壺盛漿。13.如雷貫耳:像雷聲傳入耳朵。形容名聲很大。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要點梳理一、課文內(nèi)容概說1.《智取生辰綱》節(jié)選自《水滸傳》第十六回。寫的是楊志押送生辰綱去往東京,在途中(黃泥岡)被晁蓋吳用等用計奪取的經(jīng)過。故事集中反映了蔡京、梁中書為代表的封建統(tǒng)治者與廣大農(nóng)民的矛盾,熱情歌頌了起義農(nóng)民的大智大勇與組織才能。第十六回在全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此之前,小說主要描寫了魯智深、林沖等個別英雄人物的抗爭。而"智取生辰綱"則是起義農(nóng)民的集體行動,是梁山泊英雄聚義的開始。2.《范進中舉》選自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作品以范進中舉為中心展開故事情節(jié),把各種人物搬到生活的舞臺上,調動諷刺藝術的各種手段,把一幕幕精彩場面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尤其是通過范進和胡屠戶這兩個典型形象的塑造,無情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摧殘和對人們思想的腐蝕,活現(xiàn)出某些人物的卑污靈魂,譴責了追求功名富貴的骯臟思想和封建社會的丑惡。3.《三顧茅廬》選自《三國演義》。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說明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曠世奇才。4.《劉姥姥進大觀園》節(jié)選自《紅樓夢》,本文通過劉姥姥進大觀園后被鴛鴦和鳳姐取笑一事,體現(xiàn)了劉姥姥率直、風趣、熱情、淳樸的鄉(xiāng)下人本色和非比尋常的親和力。同時,也通過劉姥姥的活動,突出了賈府的極度奢華。二、單元字詞匯總1.字音字形 趲行 zǎn 虞候 yú 嗔怪chēn 尷尬 ɡān gà 樸刀pō 怨悵chànɡ 聒噪ɡuō 死心塌tā地 星宿xiù 齋公zhāi 醉醺xūn 癩lài蛤蟆 閻yán王 緊攥zuàn 帶挈qiè 腆tiǎn 啐cuì 嗑hé 諱huì 兀wù 綰wǎn 軒敞chǎng 瘟wēn 桑梓zǐ 拜謁yè 綸巾guān 末胄zhòu 愧赧nǎn 傾頹 tuí 存恤xù 殆盡dài 疏懶l(wèi)ǎn 鄙bǐ賤 如雷貫guàn耳 茅塞sè 頓開 筵 yán 席 瀟湘xiāo 篾片miè 發(fā)怔zhèng 麈尾zhǔ 砒霜pī 蓼溆liǎo岔氣chà 促狹cù 戧金qiàng 秋爽齋zhāi2.重點詞語趲行:趕路。干系:責任。恁地:這樣地,如此。怨悵:怨恨。兀的:怎么。兀自:尚且,還。逞辯:賣弄口舌。窺望:暗中觀察。面面廝覷:互相望著發(fā)愣。聒噪: 聲音雜亂;吵鬧。死心塌地: 形容主意已定,決不改變帶挈: 提攜。本文指“讓你沾我的光,得到好運氣”。唯唯連聲: 連連答應。唯唯,答應的聲音。體統(tǒng):規(guī)矩。見教:指教。腆著:挺著。摸門不著:意思是被罵暈了,不得要領,不知該怎么辦。火候:這里指寫文章的功夫。商酌:商量斟酌。權變:隨機應變。桑梓:家鄉(xiāng)。作揖:拱手行禮。 倒運:倒霉,交上壞運。狗血噴頭:形容罵得很兇。 商酌:商量,考慮。不省人事:指昏迷過去,失去知覺。省,知覺、明白。怪道:難怪,怪不得。一徑:徑直。捏絲戧金:把捏成各種圖案花紋的金絲嵌在器物上。戧金,在器物圖案上嵌金。篾片:舊時稱在豪富人家?guī)烷e湊趣的人。敁敠:估計,盤算。現(xiàn)在一般寫作“掂掇”。調停:安排處理。麈尾:古人閑談時拿著驅蟲、撣塵的用具。撮弄:戲弄。不伏手:不稱手,不好用肏攮:方言,文中是弄一個來吃的意思。促狹鬼兒:愛捉弄人的人。促狹,愛捉弄人。三、文體常識。章回體小說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宋元時期的“講史話本”發(fā)展而來的。“講史”就是說書的藝人們講述的歷代興亡和戰(zhàn)爭故事。講史一般都很長,藝人在表演時必須分為若干次才能講完。每講一次,就等于后來章回體小說中的一回。在每次講說以前,藝人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nèi)容,這就是章回體小說回目的起源。章回體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且說”和“看官”等字樣,正可以看出它與話本之間的繼承關系。四、作者作品1.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彥端,號耐庵。 中國古代著名作家,曾中進士,做過官,與當?shù)勒卟缓停髼壒倩丶遥瑥氖轮鳎砷L篇古典小說《水滸傳》。《水滸傳》原名《江湖豪客傳》當時禁書,后被人改名為現(xiàn)在的《水滸傳》。它是我國第一部歌頌農(nóng)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長篇白話小說,它以北宋農(nóng)民起義為主要題材,通過一系列官逼民反的生動故事,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矛盾,暴露了封建階級統(tǒng)治的腐朽,歌頌了人民群眾的反抗精神。生平 有關施耐庵生平事跡材料極少,搜集到的一些記載亦頗多矛盾。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在今江蘇省興化、大豐、鹽都等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些有關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譜》、《施氏長門譜》等,另有《興化縣續(xù)志》卷十三補遺載有《施耐庵傳》1篇,卷十四補遺載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說他原籍蘇州,后遷淮安,為至順辛未進士,曾官錢塘二載,以不合當?shù)罊噘F而棄官歸里,閉門著述。2.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后來又自稱秦淮寓客,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說家。代表作品是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主要描寫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共55回,全書由許多故事連綴而成,貫穿全書的主題是反對科舉制度和揭露封建禮教對人的毒害,諷刺因熱衷于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它是一幅刻畫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會儒林百丑圖。全書用白話寫成,語言準確、生動、幽默,細節(jié)描寫傳神,人物栩栩如生,取得了極大的藝術成就。3.羅貫中(約1330 -約1400),元末明初小說家,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從他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看出,他對黑暗腐敗的封建政治很不滿,痛恨暴君、暴政,主張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統(tǒng)一、安定的政治局面。《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歷史演義小說。該書以東漢末年到西晉簡歷期間的社會歷史為背景,著重敘述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反映了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政治腐敗、生靈涂炭、農(nóng)民起義、諸侯割據(jù)的社會現(xiàn)實。該書結構宏大,情節(jié)曲折,塑造了數(shù)以百計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顧,拜訪4.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霑,字夢阮,號雪芹,清代小說家。曹雪芹才華橫溢,最偉大的貢獻在于小說的創(chuàng)作。《紅樓夢》是他嘔心瀝血“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產(chǎn)物,可惜由于他早逝,在他生前,小說沒有最后完稿。他只寫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鶚續(xù)寫的。《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小說的巔峰之作,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線索,講述了以賈家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興衰史,反映了封建社會晚期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五、文章主旨1.《智取生辰綱》通過對楊志與老都管、兩個虞候及眾軍漢之間的矛盾和楊志與晁蓋一行人斗智斗勇的過程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刻畫了楊志精明能干、小心謹慎、蠻橫急躁、見識過人的性格特征,形象地表現(xiàn)出晁蓋、吳用等英雄的智慧、膽識和力量,謳歌了他們的智慧、膽識和協(xié)作一致的精神。2.《范進中舉》作品以范進中舉為中心展開故事情節(jié),把各種人物搬到生活的舞臺上,調動諷刺藝術的各種手段,把一幕幕精彩場面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尤其是通過范進和胡屠戶這兩個典型形象的塑造,無情地抨擊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精神摧殘和對人們思想的腐蝕,活現(xiàn)出某些人物的卑污靈魂,譴責了追求功名富貴的骯臟思想和封建社會的丑惡。3.《三顧茅廬》記述了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故事,贊揚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同時也說明諸葛亮的確是一位有卓越才能的曠世奇才。4.《劉姥姥進大觀園》通過劉姥姥進大觀園后被鴛鴦和鳳姐取笑一事,體現(xiàn)了劉姥姥率直、風趣、熱情、淳樸的鄉(xiāng)下人本色和非比尋常的親和力。同時,也通過劉姥姥的活動,突出了賈府的極度奢華。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18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