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1)
|
蔡襄是北宋,宋仁宗年間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在之前一部比較火的影視劇中,就有蔡襄這個角色,他為官正直,政績出眾,深受百姓愛戴。不過當我們談論起蔡襄時,他的書法作品一般是被提及最多的。宋朝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其中蔡襄以楷書見長,他的作品渾厚端莊,淳淡婉美,喜歡書法的朋友,一定不會對蔡襄的風格陌生。那今天就借此機會跟大家介紹下蔡邕,看看他的為人以及成就。 ![]() 1、蔡襄其人蔡襄,字君謨,于公元1021年也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出生于今天的福建所轄的仙游楓亭。 蔡襄的父母雖是農民,乃楓亭望族,父親蔡琇、母親盧節均知書識理。且外公是惠安縣名士盧仁,學識淵博。蔡襄在童年時深得父母的悉心撫養,又蒙外公盧仁的嚴格教育,從而成為"學霸"而學有所成。 15歲時,蔡襄便順利通過鄉試;18歲時得以游學京師,入國子監深造。 在京師開封學習一年后,蔡襄即參加會試,以第一名的好成績入圍殿試。次年高中以第十名登進士第。轉年,也就是1032年,21歲的蔡襄得授漳州軍事推官,由此步入仕途生涯。 ![]() 2、政績斐然的致仕之路蔡襄第一份工作干了四年,朝廷便召令其回京師任館閣校勘,負責皇室秘藏的圖書管理與編撰工作。 后來在歐陽修等諫官的舉薦下,轉任"知諫院",也當了一名諫官,以"敢說敢做不怕事"著稱,譽為"北宋第一諍臣"。 慶歷四年(1044年),33歲的蔡襄得到歷練的機會,下派到地方"知福州"。 蔡襄在福州任上,最突出的政績就是"去民間蠱害"。蔡襄在深入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百姓生病而不就醫,反求拜于巫覡。得知為蠱毒所害后,當即手書《圣惠方后序》刊刻為碑文廣而告之,勸生病的老百姓及時就醫治療。與此同時,采取強硬措施取締巫覡(編者注:古代稱女巫為“巫”,男巫為”覡“)。 史載其令"禁絕甚嚴,凡破數百家,自后稍息。" 由此,在蔡襄雙管齊下的震懾下,福州的蠱害一一被去除,得以還當地民眾風清氣正的科學治病環境。 此外,蔡襄還撰寫《福州五戒文》,大力戒除當地的陳規陋俗。 兩年后,蔡襄改任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建造了有名的萬安橋,即今天的洛陽橋;后"知建州",最有名的政績便是"倡植七百里驛道松"。即倡議官員,發動百姓,從福州大義至泉州、漳州七百余里的大道兩旁栽植松樹以蔭庇大道。 此舉甚得民眾稱贊,后來還流傳一首民謠予之褒揚:"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在建州任上,蔡襄還致于農業發展,著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專著《荔枝譜》,尤其在促進茶產業發展上頗有建樹,成為一代茶學專家。此是后話,暫且不表。 ![]() 1048年,蔡襄因父親去世而離職,"丁憂"在家,守孝三年。 皇佑三年,即公元1051年,年近不惑的蔡襄(在地方打拼七年)二次受召還朝參預政事,主修《起居注》。 次年,蔡襄遷任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注內詮。 嘉祐元年即1056年,蔡襄以"樞密直學士、禮部郎中"的京官職務下掛地方,二次"知福州"、"知泉州"。 在福州任上,著力于"復古五塘以溉民田,又奏減閩人丁口稅之半"。 在泉州任上,著力于整頓吏治,將貪贓枉法的晉江縣令章拱之革職;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強化軍事演習,防備海寇;注重水利建設,制作《龜湖塘規》,加強水源管理,調處用水糾紛。 在離任的路上,還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解決了附近百姓飲水和灌溉問題。為此,時任晉江縣令的王克俊專門在摩崖刻下"蔡公泉"留記感念。 1061年,蔡襄第三次回到京師,授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財政。次年,宋英宗繼位后,正式任蔡襄為三司使,但蔡襄主張的財政改革措施與英宗的想法不一致,所編的《國論要目》也被束之高閣。 蔡襄見此,只好自請外任,于治平二年(1065年)"知杭州",授端明殿學士。次年,因母親過世,辭職"丁憂",護喪南歸。 轉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56歲的蔡襄在家中逝世。后追授為史部侍郎,累贈少師,謚號"忠惠"。歐陽修為之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緬懷。 ![]() 3、享譽天下的書法"蔡體"蔡襄除了為官正直官聲不錯政績斐然外,他的書法成就,其實響譽天下,更為突出。 他與蘇軾、黃庭堅、米芾(mǐ fú)并稱"宋四家",他們四位書法家的書法可謂各有千秋,自成一體。 蘇體"豐腴跌宕",黃體"縱橫拗崛",米體"俊邁豪放",他們三位以行草、行楷見長。 而蔡襄的書法"蔡體"則以正楷見長,亦擅行書、草書,風格"深厚端莊、淳淡婉美"。傳之于世有名的代表作品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帖》、《蒙惠帖》、《陶生帖》、《郊燔帖》以及《萬安橋記》、《晝錦堂記》等珍品碑刻。 蔡襄的書法,無論是天子,還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歡,視為珍貴的藏品。 《宋史.蔡襄傳》中就曾記述:"襄工于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 撰寫《琴史》的北宋書學理論家朱長文在《續書斷》中亦稱:"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還將蔡襄的草書作了極高的評價:"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于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云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 4、有名的文學家、茶學家此外,蔡襄的詩文清妙,有《蔡忠惠公全集》問世,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 他的詩詞有四百多首流傳至今,有名的作品如《落花》、《北苑十詠》、《上元應制》、《夢游洛中十首》、《送張處士二首》、《過天津橋》等。 其中《落花》一詩頗有意蘊,讓人回味: 何事蒼苔數點紅,曉來花片落春風。 不惜春色兼花盡,今古此情無處窮。 蔡襄在茶學上的研究亦不凡,前面已提及,他乃頗有建樹的茶學家。 突出表現在他"知建州"任上,著力抓茶產業的舉措。當時建州的茶葉就小有名氣,稱為"北苑御茶"或"北苑貢茶",早在唐代就有"建茶"、"建茗"的記載,后被南唐李后主欽定為"龍茶"。北宋時,丁謂任福建路轉運使,監制"龍茶",注重御茶采摘的"早、快、新"。那時的北苑茶,便已知名,號為珍品。 ![]() 蔡襄接任后,將北苑茶的發展推向新的高峰。時稱北苑茶"起于丁謂,成于蔡君謨";蔡襄則創小龍團"以進,被旨仍歲貢之"。 蔡襄在監制御茶的同時,著力于改造北苑茶的品質與基色,求質求形。從外形上,將"大龍團"改為"小龍團",精品有"離云龍"、"瑞云翔龍"等。在品質上,采用鮮嫩茶為原料,改進制作工藝。 后來,蔡襄還在自己的茶學專著《茶錄》中對"龍團茶"的制作作了闡述。 歐陽修在《歸田錄》中亦作了客觀真實的記載:"慶歷中蔡君謨為福建轉運使,始造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 另考,北苑茶在蔡襄"知建州"任上的重視與發展下,名聲大振,還助推了經濟發展,其所創財政收入在北宋時期就曾名列首位。 蔡襄晚年在老家時,亦潛心于茶學研究,完成茶學專著《茶錄》的編撰工作。《茶錄》分兩篇,上篇論茶,下篇論器,是繼"茶圣"陸羽的《茶經》之后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可見,蔡襄不僅是北苑茶的集大成者,還為"福建茶"乃至整個茶產業的發展皆作出了不可抹滅的歷史性貢獻,稱他為杰出的茶學家亦實至名歸。 (蔡襄,思詠帖)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后,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