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元朝將領石珪是一個怎樣的人
發布時間:2025-10-28閱讀(0)
|
石珪在歷史上屬于一個比較冷門的人物,絕大多數網友可能都是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石珪生于南宋后期,他的一生經歷,可以說頗具傳奇。南宋軍事疲軟,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內部,而石珪在抗金路上,奉獻出了自己的所有,最后是同金軍連戰數天,因糧草耗盡,導致兵敗被殺。這次就準備好好講講有關石珪的生平故事,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有一定興趣的話,一定不要錯過了。
1、加入紅襖軍抗金自古以來,齊魯大地出豪杰,金末山東的紅襖軍起義,烽火連天,更是影響了蒙古、金廷與南宋的命運,甚至后來施耐庵創作《水滸傳》都參考了許多紅襖軍的人物與事跡,可謂影響之深。 可以說,紅襖軍人物是歷史的悲劇,他們最終的結局各有不同,但值得在史冊上為他們書上一筆,他們有的雖然稱不上英雄,但他們的感傷,他們的經歷,給后人留下太多的思考。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紅襖軍人物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富有時代的烙印。 今天筆者要說的就是紅襖軍將領,后來投蒙古,一生抗金,兵敗被金廷蒸殺的石珪。 石珪,兗州奉符(今山東泰安新泰)人,字國寶,大約出生于金大定初年,是北宋名士石介的后代,所以封建禮教的思想對他影響比較大,幼有大志,自小讀書,敬慕歷史上的英雄豪杰,以宋之遺民自稱,面對女真人的民族壓迫與民族歧視,憤憤不平,心中燃燒著反抗的火焰。 步入青年,石珪身材魁梧,臂力過人,為人豪爽,仗義疏財,頗有英雄氣概,又練就一身武藝。 都說**,金朝末年,金王朝內部腐朽,外有蒙古進攻,還連年發動侵宋戰爭,加重了老百姓的賦稅,于是,楊安兒率先舉起義旗,隨之山東遍地紅襖軍,還有蒙古兵馬與金朝兵馬混戰爭奪,烽火連天,生靈涂炭,干戈四起,他率領鄉里也據地結寨,保境安民,深知團結就是力量,聞知滕陽有陳敬宗率領的一支人馬,就主動與他合兵一處,面對金廷的兵馬圍剿,石珪與陳敬宗一商量,又率部投奔聲勢浩大的劉二祖部紅襖軍,歸劉二祖統一領導。 隨著金廷調集重兵鎮壓紅襖軍,劉二祖在大沫堌兵敗負傷被俘殺,石珪又聯系彭義斌、夏全、時青、裴淵、葛平、楊德廣、王顯忠等人,共推聚霍儀為首領,繼續抗金。 霍儀戰死,紅襖軍前仆后繼,石珪與眾人擁立郝定為首領,整合部隊,集中兵力,幾次擊敗金兵,紅襖軍壯大到十余萬人,攻占了泰安、兗州等四州之地,而郝定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沒有有效地鞏固所得州縣,建立根據地,就匆忙自稱大漢皇帝,大封手下,石珪被任命為太尉,率紅襖軍轉戰山東泰山一帶,屢立戰功,在龜蒙山(今新泰東南)大破金兵張都統與李霸王率領的軍隊,在紅襖軍中頗有威望。 郝定兵敗被殺后,山東紅襖軍群龍無首,各自為戰,抗命形勢達到低谷,隨后相繼南下投奔南宋政府。
2、率部南歸宋朝此時原紅襖軍將領季先已經歸宋,派人來聯系石珪等人,于是,石珪與葛平、楊德廣、夏全、時青等人相繼率軍附宋,被改組成忠義軍,并積極率部參與抗金。 然而南宋政府對于歸正的山東漢人并不相信,稱他們為“北人”。 當南宋政府向金廷求和,更是引起忠義軍的恐慌與不安,石珪與忠義將領深知,如南宋與金國達成和議,腐敗無能的南宋必將屈服于金廷的壓力,繼續執行“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如此一來,忠義軍就會被逐回山東,下場可想而知。于是,忠義軍將領上書南宋“朝廷欲和殘金,置我軍何地?”(朝廷與金廷議和,我們忠義軍怎么辦?) 可以說南宋政府,不希望忠義軍倒向金朝,利用忠義軍抗御金兵,想坐收漁翁之利,看到忠義軍將士人心浮動,為了緩和忠義軍情緒,出面安撫,又不承諾答應供給的錢糧,一時間讓忠義軍幾乎沒有飯吃。 時為漣水忠義軍副都統的季先,在將士中有一定威望,職務較高,并且許多紅襖軍都是他出面來投奔南宋政府的,于是,季先出面,找到楚州知府梁丙,希望借給忠義軍將士糧食,解決吃飯的問題。然而梁丙并不想供給糧食,季先就希望率所部五千人并與從東海歸附的馬良、高林、宋德珍部萬余人前往山東密州一帶解決糧食的問題。 這個梁丙既不給糧,又不允許季先率軍去密州,深怕義軍一去不復返,嚴令季先必須原地駐扎。 季先一時間左右為難,如何下去,軍心渙散,會逼反了將士們,反果很嚴重,轉念一想,在所有忠義軍將領中,唯有李全所部最強大,楚州各級官吏都讓李全三分,就假意把部隊交給李全統領,實則是想讓梁丙給糧食。 梁丙沒有理解季先的用意,擔心部隊交到李全手中,就派了權衡利弊,選擇了石珪代理季先管理軍務。 石珪對于義軍無糧也是心急如焚,兄弟們要吃飯呀,恰在這時,他聽說朝廷有一支運糧船要到達楚州,為人仗義的石珪就率領葛平、楊德廣等人,憤而搶奪了運送軍糧的船只,把糧食分給部下,解決部隊的吃飯問題。 梁丙聽說忠義軍搶了官糧,派人讓石珪交還糧食,石珪心想,這是把我們往絕路上逼,一不做二不休,便與葛平等人率領漣水的兩萬忠義軍渡過淮河,南下駐扎在楚州的南渡門嘩變,縱兵大肆搶掠糧食,來解決軍中所需,你不仁,我還講什么忠義。 梁丙一看情況不妙,慌了手腳,這是要造反呀,就命令王顯臣、高友、趙邦永率所部忠義軍來鎮壓石珪所率忠義軍(梁丙這招挺狠啊,是讓忠義軍自相殘殺),然而這高友等人與石珪是山東老鄉,也看出梁丙的卑鄙企圖,不愿自相殘殺,便下馬與石珪用山東話交流,并沒有相互攻擊,靜觀時局變化。 梁丙看到自己的如意算盤被識破,不好下臺,又怕真的事情搞大,自己的烏紗帽也不保,便親自出馬請李全出面調停安撫,緩解矛盾激化,并承諾供給軍隊物資與錢糧,才暫時平息了下來。
3、賈涉的陰謀時任南宋寶應縣縣令的賈涉,也就是南宋奸臣賈似道的父親,擅長玩弄權變,看到自己升官的機會來了,就上書南宋朝廷,縱觀當前局勢,認為向金廷求和,莫如充分利用南歸的紅襖軍,兩淮與金境山東接壤,如今山東已經大亂,漢人皆有南歸之心,如果不收納這些人,金朝的山東亂象會蔓延到兩淮地區,那樣局面混亂,弄不好無法控制,威脅到宋朝的統治。 并且建議朝廷確立固定員額以招安忠義之士,讓這些雜七雜八的南歸隊伍,分化瓦解,統統安置在淮北各地駐扎,為南宋守邊境,抗擊金兵入侵才是上策,要對這些人使用手段,千萬不能失控。 南宋執政宰臣,認為這個賈涉有兩下子,干脆任命他為淮東提點刑獄兼楚州知府,去管理忠義軍(這賈涉一個上書,從小小縣令成了一方大員),節制本路京東忠義兵馬(也就是說讓賈涉管理從金境南歸的忠義軍)。 賈涉一個上書,如愿以償,接到任命,迅速赴任,立馬派親信傅翼快馬加鞭,去向石珪等忠義軍將領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他們陳述違抗朝廷的利害關系,先把這些人穩住。 賈涉到達淮安后,第一件事就是對忠義軍承諾撥付錢糧,穩定忠義軍的情緒。 一開始石珪并沒有看出這賈涉是一個陰險之人,認為來了一個不錯的新領導,不會歧視忠義軍,如今錢糧的問題解決了,與楊德廣等人本來就是要解決糧餉的問題,也就率部隊返原駐地。 通過這次忠義軍鬧事,使南宋君臣進一步認為,這些南歸的忠義軍,都是異己分子,有奶便是娘,不會一心為大宋的江山社稷賣命。如果讓這些忠義軍擰成一股繩,他們反金也會反宋,攪到天下大亂,對于宋朝是極大的潛在威脅。 賈涉這個投機主義者,一到任,就開始有預謀地分化忠義軍,讓軍隊采取分屯制度:把石珪部、陳孝忠部、夏全部等忠義軍拆成各自獨立又零碎的小部分,分別到不同地方屯扎,相互牽制,彼此沒有歸屬關系,一切聽京東制置司的,把勢力最大的李全部分為五寨,也就是分為五部分,以朝廷的旨意裁減老弱殘兵三萬余人,只保留了六萬忠義軍,讓這些人沒有能力生事造反。 公元1219年,面對蒙古兵馬連戰連敗的金人,發兵十余萬南侵攻宋,前鋒游騎到達采石(采石硯,位于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楊林渡(今安徽和縣針魚嘴),令南宋大驚。 賈涉命令忠義軍出動,抗御金軍,還派傅翼為監軍。可以說忠義軍很仇恨金人,各部奮勇殺敵,擊退金軍。 看到金人被擊退,賈涉不僅不論功行賞,還以“尚懷異志”的罪名,令忠義軍將領季先殺掉忠義軍將領葛平和楊德廣(看來這賈涉很陰險,這是一石二鳥呀),如此不僅削弱了石珪部忠義軍的力量,更是孤立了很有號召力的季先,讓忠義軍內斗,最后徹底瓦解忠義軍,才是賈涉的終極目的。
4、石珪的覺醒石珪是忠義軍將領中比較覺醒的人,充分認識到南宋君臣的丑惡嘴臉,從骨子里不信任忠義軍,沒把南歸的漢人當人看,僅僅是利用這些人,然后逐漸地一個又一個地收拾了。 石珪感慨自己的一腔熱血,誓殺金人的壯志難酬,這南宋政府靠不住,那天自己的腦袋也要搬家,葛平與楊德廣的被殺,就是前車之鑒,與其坐以待斃,莫如另謀出路。石珪思前想后,分析天下大勢,便萌生北歸投降蒙古,來完成抗金,恢復家園的大業。 于是,石珪派自己的心腹部下劉順偷偷北上,經過跋山涉水,終于在尋斯干城(今烏茲別克斯坦撤馬爾罕城),得以覲見成吉思汗,向成吉思汗陳述歸附蒙古之意。 成吉思汗聽了大喜,設宴款待劉順,并讓劉順捎話給石珪:如果我的使者與大宋議和不成功,我們就和你們永遠締結成一家,我一定會讓你們共享富貴。 這堅定了石珪歸附蒙古的決心,暗中做著準備。 恰在這時,賈涉又把素有眾望季先暗殺,這讓石珪預感到下一個該是自己了,必須采取行動,果然,賈涉暗中召見裴淵,說石珪有叛國投敵的情況,讓他除掉石珪,如果違令就殺了他。 裴淵明白,不動手殺石珪是不行的,行動,自己一個人又沒有把握,便聯系孫武正、宋德珍、王義深等人,言說賈涉有命令,共同率一哨人馬來襲擊石珪。 石珪沒有想到賈涉對自己下手這么快,倉猝中與謀主孟導、親信劉順、李溫等人拼死反擊,石珪見裴淵沖在前面,并且指揮著,便明白他是此次行動的主謀,挺劍直取裴淵,裴淵曉得石珪武藝超群,拔腳想走,但見一道寒光,石珪的劍刺了過來,他連忙舉刀來架,石珪飛起一腳,踹倒裴淵,上前一刀結果了裴淵的小命,孫武正、宋德珍見裴淵被殺,無心戀戰,想走,被石珪等人擒住,當作人質,沖出重圍,邊戰邊退,到了河邊上船。 王義深一看裴淵被殺,孫武正二人被擒,石珪押著他們突圍而走,便抓了石珪的妻子孔氏與小兒子金山追來,見石珪準備坐船而去,立馬對石珪喊話:“太尉請回來,難道你就不管你的老婆和兒子嗎?” 望著被押來的妻兒,石珪十分冷靜,面對妻兒,縱有萬千不舍,但理智告訴他:這是王義深拿他的妻兒為誘餌,目的就是他,自己如果顧及骨肉親情,放下武器投降,不僅保全不了妻兒,連自己的命也沒了。無奈之下,長嘆一口氣,手中握著弓,搭上箭,以防王義深手下沖過來。叫手下開船,只好忍疼舍妻棄子,船向淮河北岸撤去。 王義深等人見石珪沒有上當,就殺死了孔氏與金山,把尸體扔到河中,回去復命。
5、石珪慷慨就義石珪渡河到達北岸,迅速派人通知駐守在盱眙的長子石天祿以及自己的部將迅速率軍來會,一同退往山東,投奔蒙古(石珪留在漣水的部眾都被李全收編)。 石珪率領自己的軍隊,到達山東后,很快就遇到蒙古大將孛里海統領的部隊,對孛里海說明自己歸附蒙古的經過,孛里海做不了主,告訴他,成吉思汗任命的經營中原地區的木華黎國王正在北返途中。 石珪聽了,把部隊留下,星夜北上追趕,終于在野狐嶺(今河北萬全境內),追上木華黎,說明來意,木華黎非常高興,賜予石珪繡衣玉帶,設筵款待石珪,認為石珪是天地間的地真男人,對他說:“如果一個人不怕跋山涉水數千里,為了忠肝義膽而來,天下就沒有難成的事業。你返回后,配合孛里海將軍,協助他們經營山東等地,我立刻上奏成吉思汗,賜你高爵,表彰你舍妻棄子,為大義而來,希望你一定盡心為國拓地建功。” 木華黎是一個高明的帥才,頗有政治遠見,能夠識人用人,又能平衡漢地世侯的權力,不能讓一家獨大,如今在山東,嚴實已經在山東根基很深,需要有人來分掌兵權,就又對他說:“石將軍,如果你能率軍攻下東平、南京等地,就交你掌管。” 石珪欣然領命,率軍開啟了為蒙古帝王征戰的歷程。 不久,木華黎奉成吉思汗旨意任命石珪為光祿大夫,濟、兗、單三州兵馬都總管,山東諸路行元帥府事,佩金虎符,行事不須請示,自行處理,可見成吉思汗對石珪的信任。 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蒙古兵馬進攻東平府,守城金軍十分頑強,攻打多日都沒有拿下,石珪率軍切斷金人糧道,讓守城金軍斷了補給,不得不主動放棄東平。代蒙古經營山東的漢人世侯嚴實,見金人撤離,率軍進入東平府。 木華黎為了防止嚴實的勢力在山東坐大,便劃分了管理區域,命嚴實駐守東平,撫安東平以北的恩、博等州;命石珪率兵去收復曹州(今菏澤市),掌管東平以南,收取濟、兗、沂等州,聽其節制,這樣一來,山東地區由過去的嚴實一人獨大,變成嚴實與石珪分治,也體現了石珪的能力和對他的信任。 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下詔:“石珪棄妻子,提兵歸順,戰勝攻取,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東平兵馬都總管,山東諸路都元帥,余如故。” 這年七月,石珪率軍攻克曹州,還沒等石珪修繕城池,金將鄭倜率領大軍來攻城,石珪的手下的兵馬不多,組織人馬據城防守,他親冒箭雨,在城墻上往來指揮戰斗,奮不顧身,與攻城金連反復拼殺幾日,城中糧盡,又沒有等來援兵,石珪悲壯地率余部突圍,一馬當先,手中一桿鳳嘴大刀,劈開一條血路,無人能擋,鄭倜令手下放箭,石珪的戰馬中箭倒地,石珪被壓在馬身下被俘,押送至金京城汴京。 金宣宗看重石珪為人,便以官爵誘其投降,石珪慷慨激昂地說:“吾身事大朝,官至光祿,復能受封他國耶!” 金宣宗聽了大怒,下令把石珪裝進一個大甕中,四周堆滿燒紅的炭火,石珪面不改色,慨然赴死,真乃天地間大丈夫也。 人要有一種忠貞不渝的信念,為人生寫一個無怨無悔的句號,雖然石珪的“忠義”帶有一定的狹隘性,但反金的意志,體現了一種精神。 話外余波:山東一帶民間一直傳誦著石珪抗金的英勇事跡,敬重其為人,蒙元統一中原后,在曹州為石珪立廟祭祀,雕石珪像于街頭,這也是今天菏澤石人街的由來。 作者:陳二虎 |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713420.html
上一篇:幽靈水晶有收藏價值嗎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